個人資料
coppertow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波羅的海的漣漪 (4.2) 冷戰鐵幕

(2015-10-10 18:46:47) 下一個

來柏林觀光,有點象進入一個博大的戰爭博物館。剛剛走出二次世界大戰的遺跡,接著就去二戰後的冷戰的殘址。冷戰主要是參觀柏林牆和查理檢查哨卡舊地。
 

二戰結束後,德國成了戰敗國,被分為四個部分,暫被盟軍接管。蘇聯占據了德國東部,後來叫東德,而美,英,法軍管的部分就是曆史上的西徳。


 

  二戰後德國劃分:紅黃綠藍色:蘇美英法占據;淺黃色:失去領土 。 (網絡圖片)

 

柏林,戰前的首都,也被一分為四。柏林一半的東邊,或東柏林,由蘇聯管轄,而另一半 (的3小部分) 為西柏林,由美英法駐軍。更奇特的是柏林城是在東德域內(見上圖),西柏林就象是萬花紅中一點藍( 綠黃)。來往於西柏林和西徳/西歐之間的陸空交通需穿過蘇聯控製的東徳區域,中途是不可停車/機 的。


 柏林牆 (黑白線) 將柏林劃分為東柏林 (紅色區域) 和西柏林 (黃色區域)。(網絡圖片)


由於政治、製度、文化的角力,由蘇聯控製的東德和東歐國家形成了社會主義的東方陣營,而以西德、西毆及美國為代表的相應為資本主義的西方陣營。1946年初,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場演說宣稱“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鐵幕” (Iron Curtain) 一說正式開始了東西方陣營的冷戰 (Cold War)。
 

 

 冷戰時期的政治格局:“鐵幕” (白色線條) 兩邊的東方陣營 (紅色區域)和西方陣營 (藍色區域)。  (網絡圖片)
 


1948年蘇聯封鎖了所有進出西柏林的陸上交通,斷絕了西柏林人的糧食和燃料。在此情況下,美英開始了一場十萬火急的“柏林空運” (Berlin Airlift), 每天12小時每周7天每小時50架飛機將這些必需品運進西柏林。這場“空運”進行了11個月、降落西柏林278,000次直到蘇聯撤消路禁。這次“路禁”(Berlin blockade ) 的結果是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和西德2個國家。六十年代初,很多有文化、有技術的東德中、青年 (占東德20% 的人口)不滿蘇聯的政治高壓通過那時還是容易進出周邊的西柏林而逃往西方。為阻止人才的流失,1961年8月蘇聯在西柏林城中築起了一座高牆。"柏林牆" 的豎起進一步升級了東、西方陣營的政治衝突。

在歐洲以外的世界,無煙的冷戰更是“戰火重重",危機四伏。1961年10月 "古巴核導彈危機",使得美蘇之間的冷戰進入了核戰一觸即發的危機。美國20年的越戰(1955 - 1975)和蘇聯10年的阿富汗 "越戰" (1979 - 1989) 加劇了美蘇的軍備競賽和地區影響競爭。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和1969年美國的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標誌著美蘇之間長達20年的空間技術和太空競賽。1983年美國總統裏根的“星球大戰” (ISDP) 計劃則將2國的軍備競賽升級到頂峰:洲際導彈對反導彈,地麵優勢對空間製衡。


 60年代全球政治格局。紅色區域:蘇聯和盟友 (華沙);  藍色區域:美國和盟友 (北約); 黃色區域:中蘇決裂後的中國和盟友  (網絡圖片)
 


80年代後期蘇聯經濟全麵崩潰和蘇聯加盟國紛紛獨立導致了1991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89年11月9日,  東、西柏林人推到柏林牆,穿過廢墟,相擁而泣。


出生於冷戰期的一代中國人,譬如我的同代人,是在一個類似 "鐵幕"世界的"竹幕" 後麵成人的。我們那一代人知道的幾個重要事件包括了60年代的蘇聯 "背信棄義",中蘇邊境戰亊及70年代初美國總統訪華的破冰之旅。通過BBC和VOA短頻電台,我們有了另類渠道了解一些中國以外的世界。翻閱曆史,甚為感歎:那個年代,世界瞬息萬變,而我們對世事的認知也就是 “蘇聯是背叛的修正主義,美國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對比今天90後的年輕人,他們比我們那一代見多識廣!或許八、九十年代後出生的一代人為我們悲憫,悲憫我們隻擁了一份單薄貧乏的青春。是的,很貧薄,但青春無悔。


我們這些橫誇上世紀50-70年代的人,曾與這段曆史同行,但是我們一直平行著無交結。今天我終於奔它而去。對我,這是一堂曠課太久的曆史課,今天終於給補上了。
 

特別注意到,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而今年,2015,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希望人類銘記曆史,守護和平,維護和平。


當我們從柏林回到港口時己經晚上10:45了。遊輪按照原計劃在23:59離開港口繼續北上。我沉沉睡去,一夜無夢。



圖片說明


1 柏林牆 Berlin Wall
這是一段保留下來的冷戰時期的實地 "柏林牆"。這種鋼筋混凝土牆高達 3.6米,牆頂上覆蓋著半圓形空心結構以防徒手攀牆者。 離牆10米內的東柏林地段是 "死亡段":進入這個地段,槍殺匆論。豎立在柏林城市中間的高牆沿南北方向長達50公裏,其它西柏林與東德交界周邊長110公裏,是用鐵絲網隔離的。戰後出生的東柏林或東德一代人,譬如現今的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就是在高牆和鐵絲網後麵成長成人的。 


2. 查理檢查哨卡 Checkpoint Charlie
在柏林牆豎起後,兩個柏林之間的往來必須通過檢查哨卡 -  人 、車在證件、文件確認後才給放行。查理檢查哨卡是在美軍駐地和東柏林交界的地麵上,類似這樣的關卡還分布在西柏林周邊其它地方。從哨卡的西柏林地麵往東看過去是一張高掛的紅軍頭像,右手邊的路牌上寫著 "你將離開西柏林"。而從哨卡的東邊往西看過來,是一張美軍圖像,相應的路牌上寫著 "你將離開東柏林"。現在的哨所和沙袋掩體隻是為旅遊觀光設置的。

 


3. 六月十七日大銜 Straße des 17 Juni 
此街是為紀念曆史上的 “6.17” 事件而命名的。它是一條筆直的東西方向大街,東起德國凱旋門往西經過勝利紀念柱(Victory Column)
 在納粹時期它被稱為“東西軸心路",曾被希特勒設計進“世界之都柏林”城的東西軸向。因這條街道在西柏林境內,在 "柏林空運" 特別時期,這條街道被用作飛機的下降跑道和卸貨源地。“6.17”事件是發生於1953年6月17日,東德數十萬人走上街頭,要求實施自由選舉以及統一兩德。但這場抗議運動遭到蘇聯坦克的鎮壓。“6.17日”曾定為前西德的國家節日,在德國統一後,命名此大街為“6.17日” 以紀念那段曆史。

 

4. 波茨坦廣場  Potsdamer Platz
二戰時它被摧毀成一片廢墟,冷戰時“柏林牆”置立在其中 (見照片中部分柏林牆), 現時它代表了重建後的“新柏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