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親的湖州(二)

(2025-07-03 08:22:24) 下一個

原創作者:周柯江

前言: 周柯江的回憶錄。周博士是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1982年就學於複旦大學物理係無線電專業,俗稱新三屆的大學生。經周教授同意轉載。

母親的湖州(二)

       我把我嶽母想起50年代初路過袁家匯的事,貼到母親係的親戚群裏,我母親當然記不得我嶽母問路的事,雖然我嶽母高挑的個子、長長的脖子很有特點;我小妹妹突發奇想,說:“你丈母娘當年是不是教過三位娘舅啊?”二舅和母親反駁道:“不可能的事!她是到袁家匯的鄉下教書,我們這裏是鎮上。”
        2024年12月14日我們一家三口加上一位太太的閨蜜,開車又去湖州。又是一頓采購,吃一頓美食。此次專門去看看太太的太外公所建的橋。潘公橋二側亭子裏的碑記上,並沒有任何在民國時期重修的記錄,而王女士母親自幼就跟著太太的太外公,不可能記錯。在我不得七姐(其解)時,眼光落到了潘公橋後麵的一座四個橋墩的平麵橋上,我一下明白過來:是王女士把她母親指的橋記錯了!我們走過那座四墩平麵橋,問當地人這座橋叫什麽名字?年輕人都不知道,最後問到一位在鍛煉身體的74歲的老大姐,老太太說:“我們叫它新橋,不知道誰建了這座橋,我小時候期就有了。原來木板橋板已經腐爛了,走在上麵慌兮兮的,現在的橋麵是最近修的。”我又查了霅溪附近各座橋梁,每座橋都有名字和出處,唯有此橋隻有一個新橋的名字;新橋一頭連接米行街,而米行街正是太外公當年的住宅三合院和商行的所在地(米行街的街麵曾經由外太公重修過)。基本可以確定,這座被稱為新橋的橋就是太太的太外公所建,他不想讓人知道是他出資,也符合他的做事習慣。
       搞清楚橋的問題,還不到下午4:00,還有時間想到別處玩玩。我說:“去菱湖鎮,那裏有111座古橋。”
       我幼年時叫我母親的二姐“菱湖姆媽”,解放前她在菱湖絲廠做童工,在滾燙的開水裏撿蠶絲。菱湖大概是因為有出產老菱的大湖而得名。驅車到了菱湖,天色已晚,把車停在菱湖中學旁,我們步行走向菱湖老街,路過一個天主教堂,看到裏麵正在排練歌頌黨的合唱,是聖誕節快到了。到了老街,老街保留下來的房子都是非常矮小的工廠、商鋪、電報局、革命者活動點、以及日軍慰安婦舊址,完全沒有了民國時期工商業重鎮的氣息。此時寒風凜冽,我回來後來就病了一周,菱湖的111古橋一座都沒看到,幾百座新橋也沒看到二座。

以下是隨拍一些街景隨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helen_xu111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謝謝覺曉留言,我會轉告周教授的。我的這些同班理科生們,都是被耽誤的文豪。:)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路過一個天主教堂,看到裏麵正在排練歌頌黨的合唱,是聖誕節快到了。”
教授的春秋筆法。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古鎮還不錯,沒有被弄得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