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周柯江
前言: 周柯江的回憶錄。周博士是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1982年就學於複旦大學物理係無線電專業,俗稱新三屆的大學生。經周教授同意轉載。
母親的湖州(一)
2024月12月6日一早,太太開車載著三個同齡女士去湖州,四個小老太一路嘰嘰喳喳,到了湖州就是采購美食:諸老大粽子、震遠同糕點、肉餡糕、薄荷糕……,走過苕溪東路橋時,湖州長大的王女士指著遠處的一座古橋對我太太說:“那是你外太公造的。”太太就遠遠地拍了段視頻發給我,她們四個人就急著去吃丁連芳的千張包子了。我仔細看了視頻,覺得有點不對頭:這座橋稱為“潘公橋”,原本是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退休後建的五孔木橋,清朝道光年間重新建造為三孔石橋;但王女士似乎也不應該搞錯:她母親從小在我嶽母家做傭人。難道潘公橋是太外公在民國時期重新修過?
太太回到家,我就埋怨:“你們這些人沒文化,隻知道吃、吃、吃!到了老祖宗生活過的地方也不去看一眼。”太太很幹脆地說:“可以再去一次湖州,你也一起去!”次日,我倆到養老院看望嶽父母,老太太精神很好,每天搓麻將腦子變得非常清醒,很符合最近的一篇“搓麻將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的論文。剛進養老院時她可是又哭又鬧,最後我說服她的理由是:“你就在這裏暫時陪陪爸爸,好不好?你看爸爸病得那麽重。”當太太把湖州特產遞給她時,她竟然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我18歲時做過吳興縣的人大代表!”(50年代湖州稱為吳興),“我和一位同事從湖州乘輪船,到袁家匯上岸,教育局要我到袁家匯的鄉下當初級小學校長,在青石板路的轉彎處的人家,還向一位十六七歲的姑娘問過路。”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袁家匯輪船碼頭上岸後隻有一條筆直的青石板路,路的轉角處就是我外婆家!周邊人家隻有我的母親那時是十六七歲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