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和神秀鬥詩(偈ji:唱頌詞)的故事
慧能和神秀鬥詩的故事,發生在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時代,這一事件不僅展現了兩位高僧深厚的佛法修為,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和禪宗的命運。以下是關於這個故事的詳細敘述:
背景介紹:
- 人物:慧能(638-713)(75歲),本姓盧,生於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原是一名不識字的樵夫,後成為禪宗六祖。神秀(606—706)(100歲),本姓李,與玄奘同鄉,原籍河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出家訪道,後為禪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
- 地點:黃梅山(今湖北省黃梅縣),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
故事經過:
- 命題作詩:弘忍大師為了從弟子中挑選出能夠繼承禪宗法統的衣缽傳人,出了一個命題作文,要求弟子們從自性的般若智慧中顯現自己對於明心見性的理解,以此作偈。
- 神秀作偈:作為首席大弟子和教授師的神秀,在牆上寫下了他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首偈語體現了神秀漸修的思想,即通過不斷的修行和拂拭,保持心靈的清淨。
- 慧能作偈:慧能聽聞神秀的偈語後,也作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語體現了慧能頓悟的思想,即一切本空,無需拂拭,因為根本就沒有塵埃可惹。
- 評價與傳承:弘忍大師看到慧能的偈語後,認為慧能已經大悟,於是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慧能。自此,慧能開創了南宗禪宗,強調頓悟成佛,成為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而神秀則繼續弘揚北宗禪宗,強調漸修。
故事意義:
- 慧能和神秀的鬥詩故事,不僅展現了兩位高僧深厚的佛法修為和不同的修行理念,也標誌著禪宗內部頓漸之爭的開始。
- 慧能的頓悟思想和神秀的漸修思想,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宗禪宗注重頓悟成佛,強調直接體驗佛性;而北宗禪宗則注重漸修,強調通過長期的修行和積累達到成佛的境界。
-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修行之路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並持之以恒地修行下去。
神秀注重物修,活了100歲,慧能注重靈修,活了75歲。
現代物理揭示,物隻占宇宙的5%,而靈(暗物質-暗能量)占宇宙的95%。所以,注重靈修的慧能獲得袈裟,繼承了禪宗的衣缽,這是指他成為了禪宗的傳人。在中國佛教史上,這件事象征著宗派的正式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