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就是現在天文學家尋找的暗物質
暗物質是能量場氣場,暗物質的動力學:F=m(E+vQ),m是肉體,E能量場強度,v就是人行走的速度,Q是氣感應強度。(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公式已經完美計算出銀河係的自轉曲線,也就是暗物質影響的自轉曲線。)
1千克力 = 9.8 千克×米×秒²
就是說,要讓1千克運動,必須有 9.8 米×秒²的加速度。
我們讓E=vQ,而v可以定義為:
步行的平均速度通常以每小時公裏數為單位。根據知乎上的回答,人類的正常行走平均速度為 5公裏/每小時 。因此,步行的平均速度約為 1.39米/秒.
2vQ= 9.8 米×秒²
算出氣感應強度Q=3.525179856/s.
人體經絡的平均頻率是4.639Hzhe 5.964Hz,而人體最平常的步行,需要的氣感應強度是:Q=3.525179856/s.
所以,人體的氣感應強度是足夠的。
人類百米賽跑的世界紀錄是由牙買加選手尤塞恩·博爾特於2009年在德國柏林田徑世錦賽上創造的,成績為9秒58。這個成績相當於每秒跑約10.44米。
這個速度,需要的加速度為:
2vQ= 73.6057554 米×秒²
我們倒回去,按照步行速度不變,看看,人體到底有多大的氣感應強度:
Q=204.624/s
從以上腦波頻率可以看出,Q=204.624/s,已經超出了腦波的lambda波,進入P300波。
普通人的腦波在25-100Hz,在gamma波。
一般人的100米跑步速度因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等因素而異。根據知乎上的一個回答,大多數男性在15-16秒之間,而女性則在17-18秒之間。
按照男性是15.5秒,女性是17.5秒算:
氣感應強度為Q1=126.4516129/s,Q2=112/s.
普通人的腦波在25-100Hz,在gamma波,而在極端條件下,就是快速奔跑的情況下,計算處的頂峰值在:112/s 到126.45/s之間,是合理的。
順便算一下飛碟光速運動需要的氣感應強度:
Q=5.88x10^9/s
微波,是頻率範圍300MHz~3THz的電磁波(1THz=1000GHz),也就是說,波長範圍是1米~0.1毫米(光速=波長×頻率)。
飛碟的氣感應強度,在微波範圍內:0.3x10^9/s-3x10^12/s.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全宇宙的微波,全宇宙到處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未來的地球科技,就是找到可以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飛碟裝置。
靈魂
靈魂,宗教、哲學和神話中,被描述為決定前生今世的無形精髓,寄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對之起主宰作用,是一種超自然現象;靈魂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也有認為靈魂是永恒不滅的。當一個人肉體消失後,其靈魂是否存在,亦存有爭議。人生哲學、宗教信仰和神話故事是影響人類對靈魂觀的三個文化主要範疇。
靈魂觀
不少宗教相信靈魂來自於神靈。在人類的原始宗教中,靈魂的本質就是力量。力量、靈魂和生命是可以彼此互換的觀念。這些力量被認為存在於人類和其他生物(包括植物)的生命之中。以澳洲的原住民為例,他們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靈魂(External soul)。內部靈魂是整個身體(即物質部分);外部靈魂則是可以離開身體之外的部分。外部靈魂會離開身體,並會停留在圖騰(即生物的替身)上。
蘇美爾神話
蘇美爾的地下世界的居民以影子的形式繼續的生活。這個地域被稱為庫爾(Kur)。所有的靈魂都去往同一個冥界。死者的家屬舉行儀式,通過粘土管將祭酒倒入死者的墳墓中,從而使死者得以飲酒。富人墳墓中的寶藏是供奉給烏圖和阿努納奇的。蘇美爾人認為庫爾(Kur)的入口位於東方的劄格羅斯山脈,每個靈魂都需要通過庫爾的七個大門。埃列什基伽勒的信使是納姆塔爾。伽盧他們多次出現在與魔法有關的文獻中,有些文獻稱其有七個,有幾篇詩歌描述了伽盧將牧神杜姆齊德逮捕至冥界的故事。後來的美索不達米亞居民用東閃米特語的名字稱呼冥界:伊爾卡拉。在阿卡德時期,冥界之王的角色由死神內爾伽勒擔任,而不是埃列什基伽勒。阿卡德人使內爾伽勒成為埃列什基伽勒的丈夫,來構建兩人對冥界的共同統治。
古埃及
在阿比多斯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廟的浮雕上,Pe和Nekhen的靈魂拖著皇家駁船。
古埃及宗教認為人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有些是物質的元素,有些是精神的元素。古亞述和巴比倫的宗教中也有類似的想法。庫特姆瑪碑是公元前8世紀Sam'al王室官員的葬禮碑,描述了庫特姆瑪要求他的送葬者用宴會來紀念他的生命和死後生命,“為了我在這塊碑上的靈魂”,因此這個石碑可以佐證當時認為靈魂可以和身體分開,而且是很早期的佐證資料之一。此石碑是玄武岩材質,高三英尺,寬二英尺。是在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Neubauer Expedition第三次發掘中發現的。
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認為,靈魂是上帝的標誌,是一顆天上的寶石,最博學的人都無法掌握它的真實性,他的奧秘無論多麽敏銳,都無法指望解開。巴哈歐拉指出靈魂在人死後仍然存在,靈魂不會死亡。天堂可以視為是靈魂親近神的狀態,而地獄可以視為是靈魂疏遠神的狀態。靈魂的狀態是各人屬靈發展後的結果。巴哈歐拉認為個人在地球上生活之前是不存在的,並且靈魂總是會往神靠近,總是遠離物質世界。
古希臘
在古希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單純不能加以分解的,有生命和自發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純粹的,因它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墮落到地上,被圈入於肉體中,注定要經過一個淨化的階段,靈魂是會輪回轉世。其後的新柏拉圖主義都有對靈魂作出描述。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中曾將靈魂與心理學一同討論。亞裏士多德將《論靈魂》(或譯作《靈魂論》)列為“第二哲學”的範疇。對靈魂的定義,亞裏士多德認為靈魂是形式,肉體隻是質料,靈魂才是實體。靈魂分為三個部分,有營養、感覺和理性的機能。此三魂分別是生魂(vegetative/nutritive soul)、覺魂(senetive soul)、靈魂(rational soul)。
天主教神父利瑪竇《天主實義》中所敘述的三魂觀即源自於亞裏士多德的理論:
“西士曰:人有魂、魄,兩者全而生焉;死則其魄化散歸土,而魂常在不滅。吾入中國嚐聞有以魂為可滅,而等之禽獸者;其餘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滅,而大殊於禽獸者也。吾言此理,子試虛心聽之。世有生、覺靈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長,草木枯萎,魂亦消滅。禽獸之覺魂中品名曰覺魂,則禽獸之魂也,此能附禽獸長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視聽,以口鼻啖嗅,以肢體覺物情,但不能推論道理,至死而魂亦滅焉。人類之靈魂上品名曰靈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覺魂,能扶人長養及使人知覺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論事物,明辨理義。人身雖死,而魂非死,蓋永存不滅者焉。”
主張闡發“五教”(儒、道、佛、基、回)聖人之奧旨的“儒宗神教”的鸞書文獻,其三魂之說或源自《天主實義》的三魂之說。“儒宗神教”的鬼神觀裏,人是萬物之長,因此認為草木僅一魂,曰生魂,禽獸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長走動,二曰“覺魂”能知痛苦與喜樂哀鳴之情。人則有三魂,生魂、覺魂、靈魂。人死之後,如係在世作惡多端之人,乃下地獄,按其罪過受種種磨煉。
新柏拉圖主義關於靈魂的見解隨著基督宗教的盛行而流傳到全世界,導致現今社會普遍受其靈魂觀影響,相信如果靈魂存在,就能夠離開肉軀而活動,毋須通過身軀便能夠與外界互動。
猶太教
希伯來語的 (nefesh,字義是“活物”)、(ruach,字義是“風”)、(neshamah,字義是“呼吸”)、(chayah,字義是“生命”)、和 (yechidah,字義是獨一)都有用來代表靈魂。
猶太教認為神將靈魂給了亞當,正如《創世紀》所記載: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創世記》第2章第7節參。
猶太教認為靈魂的好壞和人遵守誡命有關,若遵守誡命,對誡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親近神,會稱為義人,因此猶太教不會紀念生日,反而會記念人死去的日子(忌辰),因為隻有在一生的掙紮、試驗及挑戰結束之後,才能判斷人的靈魂是否為義。猶太教很重視對靈魂的研究。
卡巴拉以及一些猶太教的教派對靈魂有更進一步的詮釋。卡巴拉派將靈魂分為五種元素,對應五世界[22]:
Nephesh,指人的自然本能。
Ruach,指智能以及對神的認識。
Neshamah,指情緒以及道德。
Chayah,是神的一部分。
Yechidah,在本質上即是與神合一。
卡巴拉也有轉生(gilgul)的概念[來源請求]。
有些猶太教傳統認為靈魂是在Luz骨內,不過也有其他傳統認為靈魂是在脊椎最頂端的寰椎,或是最下方的骶骨[來源請求]。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靈魂觀所根據的是《古蘭經》。有兩個詞來指代靈魂:rū?(翻譯為精神、意識、氣或“靈魂”)和nafs(翻譯為自我、自我、心靈或“靈魂”),是希伯來語“nefesh”和“ruach”的同源詞。這兩個術語經常互換使用,盡管“rū?”更常用於表示神聖的精神或“生命的氣息”,而“nafs”則表示一個人的性情或特征。在伊斯蘭哲學中,不朽的 rū? “驅動”凡人的 nafs,其中包括生活所需的世俗欲望和感知。
《古蘭經》中提到的段落:
他們問你精神是什麽?你說:“精神是我的主的機密。”你們隻獲得很少的知識。
——古蘭經17:85
人們到了死亡的時候,真主將他們的靈魂取去;尚未到死期的人們,當他們睡眠的時候,真主也將他們的靈魂取去。他已判決其死亡者,他扣留他們的靈魂;他未判決其死亡者,便將他們的靈魂放回,至一定期。對於能思維的民眾,此中確有許多跡象。
——古蘭經39:42
其觀點認為靈魂是真主(阿拉)所創造的,真主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靈魂是不朽且永恒的,會依是否通過真主的考驗,最終會到詹納(Jannah)或火獄,在複活之時,靈魂和身體將會複合。
基督教
參見:靈 (基督教)和三元論 (神學)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造生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更正教歸正宗等克爾文派信徒支持,也為天主教所接受。另一個觀點則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雖然大部分基督敎徒相信靈魂不朽論,這可能受到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即靈魂能夠離開肉軀而活動,但是也有小部分基督敎徒相信靈魂非不朽論,如基督弟兄會。一部分靈魂永存論者試圖調和矛盾,認為靈魂一旦離開肉軀便會失去活力,可被視為沒有性命之物,故非不朽,但並不會完全消亡,而會進入休眠狀態,直到複活的日子到來,因此靈魂是永存的,以確保個體的同一性不會消失。
薩滿教
菲律賓巴拉望省Tabon Caves中,新石器時代的陶甕棺,描述靈魂和psychopomp坐船在靈界旅行(c. 890–710 BCE)
Soul dualism(也稱為multiple souls或dualistic pluralism)是薩滿教中常見的信念,也是靈魂旅行、靈魂出竅、宗教狂喜、魂靈投射等概念的基礎 。此信念認為人有二個或多個靈魂,可以分為body soul(或life soul)以及free soul,前著在人清醒時控製身體機能,後者可以在人睡眠或發呆時離開人的身體。甚至在有些情形下,可能會有多個不同功能的靈魂。
Soul dualism及multiple soul的信仰在許多傳統萬物有靈的信仰中都很常見,像是南島民族、漢族(魂魄的概念)、藏族、大部分的非洲人、大部分北美原住民、古代的南亞人、北歐亞大陸的民族、以及古埃及人(古埃及對靈魂的概念、ka和ba)。
在許多南島民族的傳統宗教中, 可以看到soul dualism的信仰。目前重建的原始南島語,body soul對應的字是*nawa(呼吸、生命或是vital spirit),其位置是在腹腔內,多半是在肝髒或心髒(原始南島語中的*qaCay)。free soul則是在頭部,原始南島語是*qaNiCu(鬼、亡靈),這個詞也用來描述人類以內自然界的靈。free soul也會用字義上為“二倍”的字來表示,原始南島語是*duSa。符合道德的人,這二個靈是協調的,而壞人的這二個靈會彼此衝突。
soul dualism的信仰認為free soul會在睡眠、恍惚、譫妄、瘋狂及死亡時離開身體進入靈界,在南島民族薩滿巫醫中也可以看出soul dualism,他們認為生病是free soul不見了(可能是被其他惡靈偷走,或是在靈界迷路了),因此若要醫治,需要讓free soul回來。若free soul無法回來,患者可能會死亡,或是永遠發瘋。
有些民族認為靈魂不隻二個,像塔格巴努亞人認為人有六個靈魂,一個是free soul(也是真正的靈魂),其他五個有不同的功能。
許多因紐特人族群認為靈魂不隻有一種,有一種和呼吸有關,另一種會以影子的形式呈現,有時這也和因紐特人的薩滿信仰有關。卡裏布因紐特人也認為有幾種不同的靈魂。
薩滿巫醫治療的方式,是在靈界將靈魂失去的部分找回來。薩滿也會清除人身上過多的負麵能量(會影響或汙染靈魂)。
道教
道家的創立者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壽”是精神不亡說。現代學者認為,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宗教哲學等精神財富源自於人類的心智,隨著時勢的變遷而日益豐盛,並且試圖以此說明肉身可能會死去,但精神不亡。
印度教
印度教宣稱眾生有一個常住不變的梵我,不同於假我(Aha?kara)、質多(citta)或具身(Prak?ti),而是眾生真正的自我。印度教認為梵我被困在輪回之中,隻有通過梵我合一的方式才能夠脫離輪回,此外, 印度教部分教派相信超梵我(Paramatman)存在,它是克裏希那神在眾生當中的超然表現,是梵我的監督者。
中國:精-氣-神
印度教:我-梵我-超梵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佛教:我-無我-神識
耆那教
主條目:我 (耆那教)
耆那教認為“命我”(jiva)相當於生物(人、動物、魚、植物等)的靈魂,不會死亡,在身體死亡後仍然存在。耆那教中的Ajiva是指“非靈魂”,表示物體(包括身體)、時間、空間、運動及非運動[53]。耆那教認為命我有可能是受輪回束縛的(samsari),也可能是不受束縛,自由的(mukta)。
依照此一信仰,靈魂隻要還沒脫離輪回的束縛,就會依靈魂所造的業在不同的身體之中。不論靈魂的狀態為何,其特性以及本質沒有改變。若靈魂不受束縛,已得自由(siddha),表示已克服了業力的束縛,其特性和本質可以完全顯現,而受束縛的靈魂隻能顯現部分的特性和本質。若靈魂仍在身體內,而且已勝過邪惡,會稱為是征服勝者[56]。
有關耆那教靈魂的觀點,Virchand Gandhi曾說
靈魂過自已的生活,不是為了身體而活,相反的,身體是為了靈魂而活。若我們相信靈魂是受身體控製,那麽靈魂就失去其能力了
佛教
參見:我 (佛教)、無我和神識
佛教抱持無我論觀點,不認為有“永恒不變的神我”,應破四相。
超心理學
許多超心理學家試圖透過科學實驗來確認靈魂是否可以離開身體,不過這處的“靈魂”比較是用宗教上的定義,而不是指精神或是思想。Milbourne Christopher(1979年)和Mary Roach(2010年)指出超心理學家的實驗目前還沒成功。
靈魂的重量
鄧肯·麥克杜格爾在1901年進行了量測靈魂重量的實驗(21克實驗),在患者死亡時量測其體重,他指出在死亡時體重會減輕,以其減輕的量即為靈魂的重量,其結論是靈魂重21公克,不過這是根據單一病人量測的結果,其他與其矛盾的數據沒有列入考慮。物理學家Robert L. Park認為他的實驗“在今天來看,沒有科學價值”,心理學家Bruce Hood則表示“因為重量減輕的結果不可靠,也無法重現,他的研究是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