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同盟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個人資料
正文

印度洋文明馬上就要開始了

(2023-03-10 19:53:12) 下一個

印度洋文明馬上就要開始了

從今天的一則新聞可知,印度洋上的氣時空非常大,這是過去沒有意識到的,過去都是猜測中國和印度地下的氣場變大,導致經濟發展和疫情好轉,但是,沒有意識到印度洋上麵的氣時空是如此之大。

下麵的新聞說,熱帶氣旋“弗雷迪”有望打破紀錄,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弗雷迪”形成於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岸一帶,2月6日獲得命名。它十分罕見地向西橫穿整個印度洋,影響了毛裏求斯和留尼汪島,於2月21日登陸馬達加斯加,又在2月24日登陸莫桑比克,導致莫桑比克和位於其西側的津巴布韋出現強降雨和洪水。隨後,“弗雷迪”東移至莫桑比克海峽,從溫暖的海洋中“獲得更多能量”,再次襲向馬達加斯加。

這是什麽概念,這是說,印度洋上麵的氣時空太大了,可以一直支持熱帶氣旋“弗雷迪”從澳大利亞西北部橫穿整個印度洋,假如沒有很大的氣時空支持,肯定不會橫跨整個印度洋的。

既然知道印度洋的氣時空如此之大,我們看見了什麽?

我們看見了印度的疫情現在是全世界很低的,幾乎與中國持平,要知道,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氣時空,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疫情控製好,是有氣場足的原因的。

將來印度洋的氣時空會越來越大,預示著印度洋文明的到來。

印度洋文明的到來,與中國的關係:

印度洋文明的基礎是氣時空增大,而增大的氣時空直接灌入雲南和四川,而最受益的是重慶市和成都市。隨著印度洋氣時空的增大,一直會沿著過去的中國弧,到達遼河一帶。

“中國弧”的想法來源於童恩正“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假說,北起東北三省和赤峰地區,經內蒙古河套、隴東、青海東部、川西,連接西藏東部與雲南。在“中國弧”的西側,古代文化發展的步伐與歐亞大陸中心地區趨同。在其東側,古代中國以獨特的麵貌示人,踏著不同於歐亞“草原”的發展步伐。而“中國弧”,是東西方交流的紐帶。前麵提到的種種“接納”與“拒絕”都首先發生在這個中間地帶。在羅森的許多論述中,“中國弧”和中國物質文化的抵抗力,是理解歐亞曆史長時段效應的一把鑰匙,是一個“超穩定結構”。

中國弧是印度洋氣時空的氣貫長虹的結果,其實,蘇美爾文明也是印度洋氣時空作用的結果。

美麗的“中國弧”屬於世界

中國從來就不是自外於世界的,我們的祖先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揚棄、創新,生發出自身特色

上書房:您提到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被西方學者提煉成一個更吸引人的人文地理學概念——美麗的“中國弧”,這是否是全球文明史視角下的古代中國的縮影?

許宏:“美麗的‘中國弧’”,是英國藝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提出的。她把古代中國的版圖分為3個區域,東南的中原地帶、西北方的草原地帶,以及在它們之間的彎彎的、半月形的區域,就是“中國弧”。

羅森教授認為,在“中國弧”的西側,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步伐和整個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同步;在“中國弧”的東側,古代中國則是另一種獨特的麵貌,與歐亞草原的發展步伐並不一致。正是這個美麗的“中國弧”,成為東西方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中國弧”是理解歐亞曆史長時段效應的一把鑰匙,是一個“超穩定結構”。更有學者指出,半月形文化帶的形成顯然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出現有很大關係。

中國弧的核心是三星堆,而現在,在全世界氣時空下降的情況下,重慶和成都表現出了異常的活力,這是印度洋文明的開始,我們相信,四川文明,或者蜀文明會再次發揚光大。

2019年秋天,我到了重慶和成都一趟,感受到了那裏的氣時空是非常大的,人的精神麵貌也是煥然一新的,而當我到了北京的時候,沒有感受到那種氣時空的溫馨之氣。說明,幾年前,四川已經在享受印度洋氣時空文明了。

印度洋文明的氣時空會一直延續到內蒙和東北三省,將來這些地區會發達的。

 

熱帶氣旋“弗雷迪”挑戰持續時間最長紀錄

【新華社微特稿】世界氣象組織9日在其網站發布新聞稿說,熱帶氣旋“弗雷迪”有望打破紀錄,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
“弗雷迪”形成於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岸一帶,2月6日獲得命名。它十分罕見地向西橫穿整個印度洋,影響了毛裏求斯和留尼汪島,於2月21日登陸馬達加斯加,又在2月24日登陸莫桑比克,導致莫桑比克和位於其西側的津巴布韋出現強降雨和洪水。隨後,“弗雷迪”東移至莫桑比克海峽,從溫暖的海洋中“獲得更多能量”,再次襲向馬達加斯加。
“弗雷迪”眼下再次從馬達加斯加向莫桑比克一帶移動。依照美國《紐約時報》本月9日說法,預計它將從11日起為莫桑比克帶來更多強降水和風暴。世界氣象組織留尼汪島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說,受影響地區降雨量預計將達到100至150毫米的大暴雨級別,中心地區降雨量甚至可能翻倍。
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弗雷迪”已經造成至少21人死亡。
世界氣象組織下屬機構計劃在“弗雷迪”消散後成立評估小組,以確認它是否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當前主要爭議在於,“弗雷迪”曾減弱至熱帶風暴以下級別,而熱帶氣旋隻有在達到熱帶風暴及以上強度時才能獲得命名資格。
迄今持續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是颶風“約翰”。它形成於1994年,持續了31天。(完)(荊晶)

從疫情看,下麵的大西洋文明和太平洋文明的氣時空在下降:

    北大西洋的北赤道洋流出現在北緯15度至北緯 20 度附近,向西流進墨西哥灣,稱為墨西哥灣流, 又簡稱灣流。此外,南赤道洋流在南美洲聖洛克岬 分流,有一部分水流也會沿著南美洲的東北角經加 勒比海注入墨西哥灣。因灣流是由南北赤道洋流所 合並而成,故其溫度和濕度特別高,而且流速大, 對沿岸氣候影響特別明顯。 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的母體其實恰恰就是 墨西哥灣暖流,因此人們也經常將這兩條暖流合二 為一,稱之為墨西哥灣-北大西洋暖流。這支洋流沿 著美國東岸向北流,直趨歐洲海岸,經冰島、英國 之間,深入挪威沿岸。另有一部分轉向南流,經伊 比利半島沿岸,稱為葡萄牙洋流;並且繼續向南沿 著北非西岸流動,稱為加那利洋流,屬寒流性質, 最後流入北赤道洋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墨西哥灣暖流也深刻地改 變了北半球的氣候,它促成的北大西洋暖流釋放的 熱量不但使得歐洲平均溫度較高,也使得亞洲西北 部地區溫度較高,來自大西洋的水汽可以深入亞歐 大陸內部,直達我國新疆部分地區。 不僅如此,北大西洋暖流還影響了大半個亞歐 大陸的氣候,歐洲的氣候溫和多雨,十分適宜人類 居住,這裏的大部分國家都是發達國家,近幾百年 來更是一直引領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從緯度上來 看,歐洲地區的緯度是相當高的,同緯度的世界其 他地方溫度都要低於歐洲。 從以上大洋環流描述中,我們最關注的是這個 描述:其溫度和濕度特別高,而且流速大。這不正 是高能量的流動產生高氣場嗎?流動範圍:北美和 西歐。 所以,我們把北美和西歐的現代文明稱之為北 大洋環流文明。

    北太平洋環流:表層有一個順時針環流,包括 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利亞寒流等; 赤道附近的溫暖海水通過環流流向南北極海 域,極地寒冷的海水通過環流流向赤道海域,構成 了世界大洋的環流。大洋環流是維持地球熱量平衡 的重要因素。對陸地氣候影響最大的海流是黑潮和 墨西哥灣流。 黑潮,又稱日本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 為全球第二大洋流,隻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自 菲律賓開始,穿過台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 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 黑潮將來自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往寒冷的北極海域, 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黑 潮得名於其較其他正常海水的顏色深,這是由於黑 潮內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穿透過水的表 麵後,較少被反射回水麵。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 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回流性魚類一個快速 便捷的路徑,向北方前進,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 為數可觀的回遊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 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 黑潮流速約為 100 至 200 厘米每秒(39 至 79 英寸每秒),厚度約在 500~1,000 米(1,600~3,300 英尺),寬度約 200 多公裏。於日本四國的潮岬外海 測得海水流量達 65,000,000 立方米每秒(2.3×109 立 方英尺每秒),約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流量之 360 倍。 黑潮年平均水溫約攝氏 24 至 26 °C(75 至 79 °F),冬季約為攝氏 18 至 24 °C(64 至 75 °F), 夏季可達攝氏 22 至 30 °C(72 至 86 °F)。黑潮也較 鄰近的黃海高 7 至 10 °C(45 至 50 °F),冬季更可高 出 20 °C(68 °F)。 黑潮的高溫高鹽水來自太平洋赤道海域,從 菲律賓以東海域開始轉向,緊貼我國台灣省東部進 入東海,沿衝繩海溝流向東北,經日本列島沿海直 達北太平洋。黑潮像一條海洋中的大河,寬 100-200 公裏,深 400-500 米,流速每小時 3-4 公裏,流量相 當全世界河流總流量的 20 倍。 高溫高鹽的黑潮水,攜帶著巨大的熱量,浩 浩蕩蕩,不分晝夜地由南向北流淌,給日本、朝鮮、 韓國及中國沿海帶來雨水和適宜的氣候。 從以上描述中,我們最關注的是:高溫高鹽的 黑潮水,攜帶著巨大的熱量,浩浩蕩蕩,不分晝夜 地由南向北流淌。這浩浩蕩蕩的能量流動產生了巨 大的氣場。流動範圍:東亞。 所以,我們把北太平洋暖流產生的文明稱之為 東亞文明。

     除了以上北大西洋環流文明和北大太平洋文明 外,還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文明和巴西暖流文明。 南太平洋:表層有一個逆時針環流,由南赤道 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和秘魯寒流組成。 大西洋:其南部和北部各有一個環流,模樣大 體與太平洋相仿。北大西洋環流由北赤道暖流、墨 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組成;南大西洋環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和 本格拉寒流組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