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攻略篇在這裏,供參考:《以色列、巴勒斯坦行程攻略》
經過一個不眠之夜的飛行,我們終於在當地時間星期四下午四點安全降落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本古裏安機場。很順利地在到達廳的門外搭上了前往耶路撒冷的穿梭小巴(shared taxi),來到在耶路撒冷老城邊的酒店。
在酒店住下後,首先要買張電話卡,將網絡接通好給我們帶路啊。誰知開始房東幫我們買的一張20謝客爾的便宜卡折騰半天手機都讀不了,隻好跟著房東到酒店樓下的雜貨店裏,最後店主幫我們換了一張80謝客爾的9G流量卡,總算接通網絡和電話了。
那時已經六點半了,我們趕緊去車站想乘車上橄欖山。不料左等右等,上山的公交275沒按google的預計時間來到,和我們一起在車站等車的人紛紛打車離開了,看著那路上堵車的狀況,想想還是自己的11路車比較可靠,google預測也就20多分鍾的路嘛,那就走吧。
上橄欖山的路雖不長,但坡很陡。終於氣喘噓噓的我,站在了橄欖山頂的觀景台上,晚風中看著夕陽下古老的耶路撒冷,滄桑中帶的美麗,美麗中又帶著的哀愁。這才真的體會到那句話:天下若有十分的美麗,九分在耶路撒冷;天下若有十分的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也許那是因著神的眷顧而美麗,卻因著人的罪孽而哀愁吧。
夜幕降臨,我們從橄欖山下來,從獅門進了燈火通明遊人如織的老城,往西牆(哭牆)走去。西牆是24小時都開的,去看看夜景,順便為明天一大早去西牆隧道探探路,熟悉一下環境。這一去還去對了,因為我們網上訂的票是要去門口的售票口換成紙門票的,順便就換了,省了第二天一大早趕時間了。
一走進西牆廣場,就有一種沉重感,夜幕下的西牆前有許多信徙在禱告。當我走近西牆,伸手觸摸到西牆那塊冰冷的石頭的刹那間,有種觸動,仿佛看見到當年烽煙四起的耶路撒冷,那聖殿被毀,以色列亡國,人民被擄,國破家亡的淒涼景況,心有戚戚兮,眼淚不知覺間在眼中打起了轉。
也不知是不是被身邊禱告痛哭的人影響的,我不能確定她們是為什麽哭,是為自己遭遇不幸,來求神施恩?還是為認識自己的錯誤而悔改痛哭嗎,也許都有吧。
麵對西牆,廣場左邊是西牆隧道大廳的入口,廣場的右邊安檢站邊上就是去聖殿山的入口了。
下麵是我們這次在耶路撒冷走過的地方:
西牆隧道:
我們是星期五一大早8:40的西牆隧道參觀團。
接下來,我們去了以色列博物館。考慮到從星期五下午兩點到星期六晚上八點從老城前往博物館方向的公交因安息日的緣故要停運,所以我們要趁著停運前完成博物館之行。
看完死海苦卷、第二聖殿時期(公元66年)的耶路撒冷模型和考古館,大概也就中午時分,我們就在博物館門前直接乘7號車回到了老城的錫安門附近。從錫安門外的山腳走上了錫安山。錫安山上有:聖母安眠堂Church of the Dormition (Hagia Maria Sion Abbey),馬克樓最後晚餐廳(Room of the Last Supper),大衛墓(King David’s Tomb),雞鳴教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
大衛墓分男女賓部:
雞鳴教堂
地下還有兩層呢:
從錫安門,我們進了老城,走過亞美尼亞區和猶太區,因為是星期五下午三點左右了,猶太區裏的許多餐廳已經關門為進入安息日準備了,我們就亞美尼亞區附近隨便找了家比薩店,稍作休息吃了點比薩且當午飯吧。
接著我們從糞門出了老城,沿著城牆邊的道路再向橄欖山進發:今天我們要去看橄欖山上的升天教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主禱文教堂(Pater Noster church)、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橄欖山下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和童女瑪利亞之墓(Tomb of the Virgin Mary)。
從錫安門往橄欖山走經過一片山穀,看到一個挺有氣派的墓地古跡,原來是押沙龍(大衛之子,因背叛父親而被殺)的墓園:
在橄欖山上有三個被稱為升天教堂的地方(第三個是在橄欖山最北邊的路德升天教堂,現在部分用作醫院)。我們按著Google的帶領上到山頂後,就怎麽也找不著升天大教堂的門牌,問了幾個人,他們都是把我們指去了最大的俄羅斯東正教大教堂(The Russian Church)。
這個俄羅斯大教堂(The Russian Church)就是那個屹立在橄欖山上最高點的地標建築。但想不到它的門是這樣的不起眼,而且大門緊閉,以至我們兩次走到了門前都以為走錯地方。在門前碰巧遇上兩個俄羅斯美女也在找這教堂,我們四個人在那徘徊好一會,幸虧坐在馬路對麵的兩個以色列人指點我們,原來是要按旁邊小門的門鈴!不一會兒,果然有個小老頭出來給我們開了那小門門(管他那大門是幹嘛用的,反正走小門能進去就好。下麵三張是取自網絡照片,自己忘記拍了)。
一進去,真是別有洞天啊。裏麵偌大一個庭院,修整得非常幹淨整潔,綠樹成蔭,十分幽靜別致,是個靜休的好地方。這教堂位於橄欖山中心的最高點,麵向約旦河方向。大教堂是為紀念耶穌複活升天而建的,主建築塔高64米,建於19世紀70年代,把塔建這麽高說是為了使當年的朝聖者登上塔頂能眺望到約旦河。這個塔的開放時間也是隻有星期二和四的上午:
http://www.seetheholyland.net/church-of-the-ascension/
Open: Apr-Sep, Tues and Thur, 10am-1pm; Oct-Mar, Tues and Thur, 9am-12 noon. Women must wear skirts.
院子裏還有一個小禮拜堂,是紀念施洗約翰的。傳說施洗約翰被希律王砍了頭後,埋在了橄欖山上,就是這個小禮拜堂的位置。
據說,聖母瑪麗亞站在這看著耶穌升天的:
而我們常講的那個有耶穌升天腳印那塊石頭的所謂“升天大教堂”其實就是一個小圓頂石室,就在這個俄羅斯大教堂西邊200米處,在google上名為“Chapel of the Ascension”(這倒是挺恰當的,它實在也隻是個chapel而已),我們也是後來從俄羅斯大教堂出來後,去找主禱文教堂的路上意外發現這個標牌寫著Church of the Ascension,就進去才知道的。現在這裏的院子裏是個清真寺。有時候,google也挺誤事兒的。
從這個“升天小教堂”出來不遠就是主禱文教堂(Pater Noster church)了,但由於我們進那個俄羅斯升天大教堂耽誤了時間,到主禱文教堂時已經關門了。轉到了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時,因我一心想著要看山下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就也沒進去了。我回來後就後悔當時就應該把主泣教堂看完再下山,畢竟剩下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和童女瑪利亞之墓(Tomb of the Virgin Mary)都在山下,第二天還可以回去看,這主泣教堂在山上,我們第二天有時間也再沒力氣三上橄欖山了。
從山下看到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
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是在一起的,從同一入口進:
萬國教堂最前麵主台的這塊石頭,是耶穌被捕那晚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地方:
童女瑪利亞之墓(Tomb of the Virgin Mary)
花園墓The Garden Tomb
因為在酒店旁邊,所以,我們星期六一大早為了順路,去聖墓大教堂前先去了。這也是計劃的失策,其實應該一大早趁著人少先去了聖墓大教堂,避開聖墓大教堂的高峰期。
去完花園墓去聖墓大教堂時已經是快九點了,當時雖然人還不算很多,但看耶穌的墓就排隊等了一個多小時,中午出來時,教堂裏外都人潮洶湧,教堂門口連照相都找不著地方。
耶穌的十架道路
俗稱苦路via dolorosa共十四站,有些站我們開始的頭兩天在老城裏轉悠,來來回回就經過好幾回,但第一站、第二站、第九站是等到最後星期六看完聖墓教堂後要刻意去找的。星期六時間充裕,從聖墓大教堂出來後,便把其他各站的教堂都進去轉了一遍。這裏且按苦路順序來寫:
第一站,EI Omariga School—是耶穌被審判的地方,現在是個穆斯林小學的小庭院(開放時間是:Monday-Thursday and Saturday, 2.30-6pm, Friday 2.30-4pm; 在門口的管理人員允許便可進入),從庭院的南邊可以看到聖殿山的金頂。
第一站有點欺負人,明明知道它就在第二站旁邊,但就是找不著進口確切位置。最後是星期六那天我們去第一站鞭打教堂時,那裏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其實就在鞭打教堂的對門有一石階上去那個藍色的鐵門,進去就是了。
當時剛要進去,在門口碰到一個穆斯林小男孩,順便問了他一句進那門是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他說是的,然後要向我們收門票(每人10謝客爾),我家領導掏錢時又問了他一句,有收據嗎?他說沒有,但可以等我們出來再給他,誰知等我們出來找他給錢時,找不著了。回來查了一下,並沒有收門票這一說的。
第二站,鞭打教堂Sanctuaries of the Flagellation & the Condemnation,耶穌在這裏背起了十字架。這個教堂就在路邊,很好找,但注意這個教堂的開放時間哦,是每天的8-12am和 2-5pm,中午還有休息的哦。我們經過好幾次,都不是開放時間,最後是星期六下午專門踩著點過去的。
教堂入口處苦路的十四站示意圖:
第三站,亞美尼亞天主教會—耶穌在這裏第一次跌倒。
第四站,毗鄰第三站,傷心的聖母瑪利亞教堂—在這裏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看著背負十架走向刑場的耶穌,心裏十分難過。
第五站,古利奈人西門的房子――西門在這看到耶穌,被兵丁逼著替耶穌背上了十字架。
第六站:維洛尼卡教堂――據說一名叫維洛尼卡的女子在這裏用手帕幫耶穌擦拭血汗,手帕上就永遠留下了耶穌的麵容。
第七站:耶穌在這裏第二次跌倒。
第八站:聖哈拉蘭保斯希臘正教會修道院—耶穌在這裏安慰耶路撒冷的女子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泣,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
第九站:耶穌在這裏第三次跌倒。耶穌從這裏走上各各他山。所以從這裏,其實本來是可以通向聖墓教堂頂的第十、十一、十二站(也就是各各他山)的,但現在這裏是一個修道士居住小區。所以後麵五站要原路退回出去,從聖墓教堂的正門進去。
這一站有點難找,因為上台階的入口被小商鋪包圍住了,要從下麵照片的這個台階轉角進去上二十多級台階轉進一個小住宅區。
從第十站到第十四站全部在聖墓大教堂裏,聖墓大教堂其實是把各各他山包起來,建成教堂的。從教堂正門進去後右手高台上有個小門,從那走19級台階上去,實際就是上當年的各各他(也叫骷髏地)的山坡,耶穌就是在那被釘十字架的。
第十站: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堂,是當年耶穌被剝去衣服的地方(照片取自網絡)
第十一站:牆上有一幅耶穌被釘十架的圖畫,這就是耶穌被釘十架的地方
第十二站:緊挨著十一站,是釘著耶穌的十架豎起的地方,那裏有塊大石頭,據說當年十字架就插在那上麵。
我們去的時候是上午九點左右,排隊的人還不多,隻排了十來分鍾,就摸到那個傳說插十字架的石頭了。
第十三站:是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取下包裹的地方。
教堂一進門放在正中央的這塊紅色大理石傳說是耶穌身體取下來後放在這上麵,石頭是被耶穌的鮮血染紅的,
第十四站:苦路的最後一站,據說是安葬耶穌的地方。無數的人在這排隊想要進去摸一下那傳說中來自墓穴的石頭。我們不知就裏,看見人在排隊,也排著隊去看。整整花了一個多小時在這排隊上。
期間我走出來和其中一個在維持排隊順序的神父聊了一會兒,問他裏麵有啥看的。他說那是耶穌的墓。我問他,耶穌不是複活升天了嗎?哪來的墳墓?況且,按聖經說,耶穌的身體是被他的門徙約瑟取了放進他自家的墳裏的,不會就剛好在這各各他山下的。還有那個希律門外的花園墓也說是耶穌的墓,耶穌哪來這麽多的墓啊?
神父知道不好瞎編,笑了笑,說這裏放著那塊墓裏的石頭,為人們朝聖用的。
等進去,果然看見在第一層小房間中間用個四方小玻璃櫃供著一小塊石頭(不知是不是從墓穴來的石頭),再進去是一個隻容得下四個人的小墓穴似的房間,隻容得一個人進出的小門大概隻有1米高,要低頭彎腰才能進出。洞裏放著象是個玻璃棺,棺裏罩著是一塊一人身長的大石頭,按他們說法耶穌的身體就曾經放在上麵。牆上周圍掛滿關於耶穌被釘十架前後過程的圖畫。裏麵不讓照相。有個神父(比較溫和)和一個教士(比較凶)在門口指揮人們四個一批進去,進去隻呆不到一分鍾,驚魂未定時,就被叫出來了。
不過想著外麵那無數擠著排隊要打架似的人,我們實在也不好意思呆不下去,沒等那守門的叫,我們倆就趕快出來了。
等我們滿頭大汗從“墳墓”鑽出來時,已經快中午了。教堂裏裏外外擠滿了人,真後悔早上清靜時沒有在外麵多拍幾張照片,現在根本沒法拍了。
吃完中午飯本來應該去補昨天遺漏的主禱文教堂和主泣教堂的,但三天暴走下來,已經走不動了,這時要再上那橄欖山可真是要了我的老命了,隻好放棄了。於是逛到了雅法門的大衛塔。這是從大衛塔上看到的耶路撒冷老城風光:
接下來,小豬說要去美國駐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新大使館看看。正好從雅法門外乘231公車去大使館。大使館區周圍有便衣,這是使館人員住地的小樓房。
聖殿山
這是我們離開耶路撒冷前的最後一個重頭戲。星期天早上七點半在酒店吃完早餐就直奔西牆邊上的聖殿山入口。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們隻排了五分鍾安檢的隊就順利上山了。
聖殿山:這裏是離金門最近的地方。耶路撒冷八個城門,我們隻差這金門沒走過了。
從聖殿山看橄欖山:
這是從聖殿山看到的苦路第一站的那個穆斯林小學:
從聖殿山下來,我回酒店收拾行李,小豬去租車公司取車回酒店接我。我們要向伯利恒進發啦。下一篇,是在伯利恒的以色列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