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可見餃子是多麽地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額麻(媽)四陝西人,狂愛所有麵食,這餃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記得我小的時候,我們家幾乎周末全是吃餃子,以至於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對餃子都不感興趣,年夜餃子對我來說也形同雞肋。各位親,不要打我,甭管啥好吃的,這麽個吃法我也受不了啊。那個時候就是想不通,幹嘛每個周末都要吃餃子呢,這個問題是我遠離家鄉,到美國後才想明白的。我媽媽每周包餃子,一個原因是喜愛麵食的家裏其他人都愛吃(不知道為什麽,我也許是投錯了胎,天生一個南方人的舌尖兒),另一個原因是她很享受全家人湊在一塊兒一起忙活的那種氣氛。現在的我,每年到過農曆新年的時候都得跟朋友湊一起包頓餃子,熱鬧一下,才覺得算過了年了。
既然幾乎是每周吃,那餃子餡兒就得換著花樣兒了。肉餡兒是少不了的,基本是豬肉餡兒為主,我媽和我都不喜歡羊肉那股子膻味兒,所以很少包羊肉餡兒的。菜呢,可是五花八門兒的,您能想到的那些主要的蔬菜,我媽全用來包過餃子。大白菜,包心菜,西葫蘆自然是不用說的,扁豆,長豇豆,茄子,青椒,胡蘿卜,白蘿卜,黃瓜,芹菜。。。凡是菜市場常賣的那些個蔬菜,我們差不多全用來包過餃子。唯獨一樣菜--茴香,我是很久以後才吃到的。
每年夏天,北京的菜市場都有大量的茴香供應,我們家以前卻從沒買過,那股子怪怪的味道令我媽望而生畏,聽說過茴香做餡兒非常好吃,卻從來沒勇氣試一試。記不得那是哪年的一個夏天,我媽終於忍受不了她那些同事向她描繪的茴香包餃子,包子是如何好吃的誘惑,決定試一把。我記得那時我們家的三位男丁全在革命軍隊的大熔爐裏報效祖國呢,家裏隻有我媽和我兩個人,這餃子自然是我們倆人張羅。因為是第一次用茴香,我們倆都有些提心吊膽,實在是擔心這餃子包出來會是個什末味兒,一通忙活之後,餃子上桌了,我夾起一個咬了一口,額滴神啊,簡直難以下咽,嚼著就象幹草一樣,再加上那股子濃鬱的味道,令我不得不把那半個餃子全吐了出來。我媽試了一個,跟我一個反應。我記不清後來那些餃子是怎麽處理的了,反正我是一個也沒吃。從此還對這茴香產生了心理陰影。可我媽倒是不屈不撓,跟同事去打聽到底是啥原因,被告知,茴香餡兒不能太幹,肉餡兒要肥些油多些,還要加水。我媽得了真傳,屢次惦記著再試,都被我嚴詞拒絕,最後實在忍受不了我媽的叨嘮,終於讓步。得了真傳那奏是不一樣啊,這次大獲成功,我從此竟愛上了茴香餡兒。
搬到這裏後,居然偶爾在亞洲店買到過兩三次茴香,不禁令我欣喜若狂,包了餃子家人也喜歡。可是不常有,有一年朋友的父母也不知從哪裏弄來的種子,種了一些,我們也跟著沾光兒,分到了兩棵,隻可惜這以後再也沒機會吃到茴香。上周末去美國超市買菜,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一種根部是白色的,頂上是細細的綠葉的植物,看著像茴香,湊到鼻子跟前兒一聞,味道也象,為了保險,還看了下英文,確認了這就是茴香。雖然確認無誤,但心裏沒底兒,因為我們原來吃的茴香葉子,從來沒吃過這種沒幾根葉子,好大一塊兒莖的茴香,不過吃貨奏是吃貨,怎麽也得試一把才死心呐。買回來包了餃子,沒有白辛苦,雖然沒有全是葉子的味道濃鬱,但也還不錯,關鍵是美國店能買到,那八成兒會常有的吧。
閑言碎語扯得有點兒多了,上圖了!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茴香,英格利詩叫做--fennel。
和了5杯麵餳著,和好的麵要符合三光政策,麵光,盆光,手光。
兩磅豬肉餡兒,加兩根蔥,生抽,麻油,分次加入4杯水攪勻。
加入切碎的茴香(我用了兩棵,大概2磅左右),再加2tsp 的鹽,老抽 2tbsp 拌勻。
包好的餃子,嚴格按照親媽的要求,薄皮大餡兒。因為要使勁兒裝餡兒,所以樣子不夠秀氣,可是實心兒餃子啊。
出鍋啦
你還準備好幾個係列啊?很好,期待!
陝西關中一帶女人很水色的,媽媽一定也是了!
讚一個。
辣個“英格利詩叫做--fennel”的東東木有俺家那嘎達滴茴香味道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