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吃著窩窩頭長大
前不久去紐約法拉盛,從盛津小吃店帶回二塊玉米餅,一塊錢一塊。今天早歺,一邊吃著小塊小塊的玉米餅,一邊喝著哥倫比亞咖啡,不經意間記起那些少年時代吃過的奶奶做的玉米窩窩頭。淡淡的玉米味,濃濃的咖啡香,連帶起一縷遙遠的溫馨。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在中國北方小城市裏長大的普通孩子,吃玉米窩窩頭似乎是與生俱來天經地義的事,就像喝水隻喝白水一樣。
那個時候的糧食是定量定價供應,印像中玉米麵及雜糧占了毎月定量大約三分之二的比例。當時吃的飯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玉米麵窩窩頭,另一種是所謂好吃的,如用小麥粉或白麵做的食物。那會兒人們的收入低,不大可能額外購買麵粉或白麵或其他的食物原料。
供應糧有太多的玉米麵了,大部分時間奶奶盡可能地變換著手法去用玉米麵做飯,多是星期天才能有麵粉做的不太白的饅頭或偏黑的饅頭。因為從小是跟著奶奶長大的,經過許多年後,吃過的玉米麵做的食物種類還真不少。有硬的不是發麵做的半園中空的窩窩頭,有時因加了些糖比較甜比較好吃。也有起麵的玉米麵窩頭,包著油渣餡,韭菜餡,豆渣餡,粉絲菜餡的。還有稍微摻入麵粉的起麵玉米麵發糕,或者帶著棗的發糕,有整個棗的,或碎塊棗的。也有過偶爾用蜜棗代替紅棗做的發麵窩頭,應該是臨時發明創造的東西。
其它用玉米麵做的食物亦有多種。有時是煎烙的玉米餅,有時是蒸熟的金銀卷,用發酵的小麥麵粉與發酵玉米麵分層放在一起,像做花卷一樣蒸熟。有時吃用玉米麵與小麥粉混合的麵粉做的麵條,淡淡的黃色,易嚼易碎又是一個味道。玉米糊糊更是近乎三天二頭與小米稀飯交替來喝的。平時早晨上學前吃二片放在爐灶內熱幹的饅頭片作為早點,有時沒有饅頭片時,就用烤幹的窩窩頭片作替代早點。玉米麵傀儡是用玉米麵摻入少量麵粉或蓧麥及幹菜蒸熟了直接吃或炒著吃,算是比較費工的特別吃法。以後又有了進口的玉米磨的玉米麵,味道稍微不一樣,或農村親戚帶來的當年新產的玉米麵,味道更是香甜。隔三差五的時候,才能吃麵粉做的饅頭餅麵條麵片或偶爾有沾上老陳醋吃包子餃子的特別日子。當然每天配上些土豆白菜茄子豆角西葫蘆豆腐粉條的燴菜還是有的,尤其是夏天。
麵粉或全小麥粉,與玉米麵相比哪個更有益健康?玉米麵多些視黃醇,葉紅素或胡蘿卜素,葉黃素,玉米黃素;而麵粉多些少量酶類。二者基本的營養成分差不多,都包括大概不等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等維生素,鐵鎂錳鈉硒磷鉀鈣等礦物質。
其它與玉米麵有關的小事還有,如有時有人敲門或叫門,是要飯的來了,給上半個一個窩窩頭,也是此物的另一個用處。伴著喲呼聲走街串巷的小販會毎過一段時間,不定期地來門口賣紅豆。奶奶會買了紅豆後煮熟豆子搗爛做豆沙餡兒發麵窩頭,形狀像個橢園的麵包一樣。中午下學回家肌腸轆轆,看到從冒著騰騰熱氣打開的蒸籠裏拿出來的橢園形豆沙餡兒玉米窩頭,從心底會冒出一種喜悅,或許這也是原來我為什麽特別喜歡豆沙餡兒的緣故。
小時候的那種快樂與開心,其實好像與吃什麽都無關緊要,溫飽足矣。長大以後的日子不管吃什麽美食喝什麽美酒,都難與小時候吃玉米窩窩頭喝玉米麵粥的快樂相比了。那些年,不管是中午或傍晚,都盼著放學回家後,坐在熱炕上吃一頓熱氣騰騰香甜的玉米窩窩頭或玉米麵發糕。那些年,就那麽吃著一塊塊黃金般的玉米窩窩頭,帶著奶奶的關愛,在不知不覺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