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個人資料
KarlMax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紀念倫頓的旅行和北京拆掉的城牆

(2017-03-19 14:59:21) 下一個
[紀念倫敦的旅行和北京拆掉的城牆]世界很大,而我最想去的地方是倫敦。今天我最終實現多年的願望,還是感覺很高興和幸運。就在倫敦, 寫一篇文章紀念這次來之不易的旅行。小學的時候就聽去過英國公務出差的爸爸講起過,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火車站非常壯觀,顯示了大英帝國,這個第一完成工業革命的世界強國的夕日風采。 後來中學曆史課上,也學到了先後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掠走的很多中國頂級文物都放到了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再後來高中時學習人類發展史,馬克思不但在倫敦潛心研究十幾年寫下了資本論,而且還葬在了倫敦海特公園。倫敦作為一個首都,毫無疑問是一個經過時間沉澱的曆史和文化名城,是屈指可數的可以和中國北京相提並論的一兩個城市之一。然而最終讓倫頓,這個遙遠的異國城市,深植我心,而始終不能釋懷是我大學的好朋友毛瑞思。那是二十多年前,因為我不能來美國,所以我轉道歐洲,在瑞士讀過一年書。那時我的室友就來自澳大利亞的毛瑞思。雖是室友,但毛瑞思大我好幾歲而且已經是研究生,因為是英聯邦的緣故,在澳洲大學畢業後的他,跟父母一起,在倫敦工作了好幾年。我們興趣愛好相投,很快就一起讀書吃飯,乃至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那年夏天放假,他要回家,知道我對倫敦很感興趣,毛瑞思主動提出可以帶我去倫敦玩玩。他也知道我不富裕,跟我講,可以跟他一起住他父母那裏,他這個當地人可以帶著我轉一轉。唯一我要做的是自己買張飛機票。這好事來的挺突然,參訪英國倫敦,我當時沒有想過。機會非常誘人,瑞士去倫敦飛也就一多小時,我很快查了旅行社,大概要倆佰美元。隨後二周我內心挺糾結。我當時在國外讀書,家裏給帶了一些錢,去倫敦旅行倒是足夠,隻是拿錢去旅遊心裏不安。更重要是我的目標是要去美國留學,當時可謂前途未卜,前途茫茫。還有很多未知的困難。感覺和毛瑞思同遊倫敦不符合當時的我發展的方向。思前想後到最後我還是謝過了毛瑞思的好意。不久以後,我還是挺順利去了美國,完成了學業。這之後二次在美國見到過毛瑞思。他再也沒有和我提起過這事情,然而每次隻要倫頓被提及,我都馬上會聯想起年輕時的那段往事,那個失之交臂的倫敦之行。回過頭來看這事,當初的倆佰元可謂是杯水車薪,不會對日後發展產生任何影響。更何況二十歲遊倫頓跟四十多遊能一樣嗎?但另一方麵,這裏倆佰元可以,那裏壹佰元應該,匯集在一起就是大數目。做為一個普通人,為了前行,有時不得不犧牲一些可以犧牲的事情,割舍一些可以割舍的機會,專注於目標,為之前行。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道理往往是相通的。這不由得我聯想起與英國首都倫敦相爭輝的東方名城北京。 今天當中國成為經濟強國的時候,總有人提出北京古跡保護地不好,特別是城牆不應該拆,毛澤東主席該采納建築學家梁實秋先生的建議,在北京古城外,另建新城。北京古城保護是有欠缺人意的地方。但城牆不該拆及另建新城之說,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實現。梁先生的建議在五十年代,國家初建,剛剛完成了朝鮮戰爭,百廢待興。從保護北京古城的角度看,保留城牆,另建新都無疑是最佳方案,但錢從哪裏來呢? 黨政軍機關,上佰個部委,幾萬人的辦公場所可是一個大工程,加上幾萬人的家屬的住房及其學校,醫院,交通的配套設施,在城牆之外,建一個新北京就是一個可觀數字了,國家沒有這個實力。退而其次,不建新城,在內城裏發展,城牆就成了束縛了各方麵的發展,成了一個人為的障礙。梁實秋仗義直言,敢於進諫,精神可嘉!毛主席權衡利弊,忍痛犧牲換取了北京的發展也是正確務實之舉。各有各的道理,但決定隻能有一個。很多事情是不能回頭看的。特別是拿著一個很好的結局來校證當初的許多艱難決定。因為後麵的很好結局,之前也隻是諸多可能的選項之一。我年輕時失去的倫頓之行的機會,隻能是一種遺憾,而不能為之後悔。同樣拆除了北京的城牆也隻是一種遺憾,而不能算為毛主席的錯誤。任何事情都要有艱苦的付出,有時這是一種割舍,哪怕會痛在心中。二十年後,我來到了倫敦;六十年後,北京成了新北京。有些事情需要等待,有些事情需要犧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