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蘇軾在《賀歐陽少帥致仕啟》裏也說過:“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麵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若愚”,已進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還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奉命出征。出發前他向秦王請求賜給良田房屋。
秦王說:“將軍放心出征,何必擔心呢?”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機會,鬥膽請求大王賜給我田園,作為我子孫後代的家業。”
宋朝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一天,他看見小吏從府庫慌張出來,頭巾下藏著一文錢。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一文錢算什麽!你隻能打我,不能殺我!”
第一境界就是要遍覽天下事物,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就是要“厚”;
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鑽研事物之理,所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就是要“積”;
隻有“厚積”了才會有第三境界的“驀然回首”,即“薄發”。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
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學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校訓。
大的文明體係都是包容、融合眾多子文明形成的。
中華文明的初期的“諸夏”與“夷狄”,農業文明不停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碰撞、融合,後來佛教傳入,古印度文明的一部分逐漸融入中華文明;
西方文明本就是兩希文明,即古希臘文明和古希伯來文明的結晶,融合了古希臘的理性、科學精神、民主傳統,猶太宗教,還有古羅馬的法治傳統。
張家的人便給當大官的張英寫信講了此事,請他出麵幹涉。
張英看信後,並沒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壓鄰居,而是回信說:“千裏來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慎獨是一種品德,一種精神,一種坦蕩,一種偉岸。
說起慎獨,不僅是先哲們追求的目標,就是今天處在喧囂複雜、物欲橫流社會裏的人們,慎獨也是人人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獨是一種智慧,一種謙虛,一種淡定。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渴望。慎獨就是在默默無聞和無私奉獻中,體會著生命的樂趣,而不是在張揚下吹噓著自己,貶低著他人。
慎獨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隻有這樣的生命才是美麗與永恒的。
慎獨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操。感受慎獨這份情懷,人生的苦惱都會被拋到九霄雲外。
我們都會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並且感受生命的恬然。隻有具有慎獨精神,才有寬容與禮讓,才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王密為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夜裏懷揣十斤金子前去拜見。
楊震見狀就對這位門生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為什麽會這樣呢?”
王密回答:“沒關係,夜裏沒人知道。”楊震認真地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麽能說沒人知道呢?”說得王密拿著金子羞愧離去。
孔子的學生子貢到南邊的楚國遊曆,返回晉國,經過漢水的南沿,見一老丈正在菜園裏抱著水甕澆水灌地,用力很多而功效很少。
子貢對他說:“有一種機械可以讓你省力氣,用木料加工成機械,後麵重而前麵輕,提水就像從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猶如沸騰的水向外溢出一樣,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古代的杠杆工具)。”
種菜的老人變了臉色譏笑著說:“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這樣的話,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機巧之類的事,有了機巧之類的事必定會出現機變之類的心思。
機變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麽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純潔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齊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那麽精神就不會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會充實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辦法,隻不過感到羞辱而不願那樣做罷了。”
他心裏充滿著委屈,心情鬱結不解,日積月累,終於釀成大病。一天他的弟弟告訴他,有個老和尚看病很準,不妨一試。
老和尚聽說來人是曾國藩,連麵都沒見,寫了一張紙條給他。曾國藩打開一看:“黃老治心病”。曾國藩心想:“盡管《道德經》我都會背誦,也不妨再好好研究一下”。
這部貌似出世的書,其實全是談的入世的道理。
隻不過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則主張以迂回的方式去達到目的;申韓崇尚以強製強,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河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這句話說得多麽深刻!老子真是個把天下競爭之術揣摩得最為深透的大智者。
曾國藩想起在長沙與綠營的齟齬鬥法,與湖南官場的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與陳啟邁、惲光宸的爭強鬥勝,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
結果呢?表麵上勝利了,實則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又如參清德、參陳啟邁,越俎代庖、包攬幹預種種情事,辦理之時,固然痛快幹脆,卻沒有想到鋒芒畢露、剛烈太甚,傷害了清德、陳啟邁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
這些隱患與障礙,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驗過,在書齋裏,在六部簽押房裏是無論如何也設想不到的,它們對事業的損害,大大地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
後來大徹大悟的曾國藩,展現於世人麵前的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桀驁不馴、凶神惡煞的“曾剃頭”了。
為使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更好的發揮才幹,曾國藩寧願讓出自己的位置;為聯絡曠世奇才左宗棠,曾國藩情願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曾國藩是用“心”一舉打敗了洪秀全。打敗洪秀全以後,曾國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經營的軍隊。
道家崇尚“水”,崇尚“不爭”,崇尚“柔弱”、崇尚“無為”,崇尚“無私”。聽起來很深奧,從道學演變出來的“武學”,諸如“太極”、“八卦”等拳法就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是進攻的,全部是防守。
在防守中尋找對方的弱點,再借攻擊者的力量來攻擊其弱點,以守為攻才是其奧妙所在。
無論處人還是處事,要想把防守做到家,沒有“上善若水”的心態,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說:道家是修煉心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