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直明鑒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正文

曆代君王和現代CEO頭痛的事情

(2015-04-22 18:30:48) 下一個
“不令之人”,何以令之?

“不令之人”,就是不能被指揮和被命令的人。這種人被韓非子認為帝王根本不能任用的人。因為這些人追求的是個人德行操守的升華,對世間利益和功名視如糞土,對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所以這些人是君王無法領導的。

“皆見利不喜,臨難不恐。夫見利不喜,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雖嚴刑無以威之。此謂不令之人,先古聖王,皆不能臣。當今之代,將安用之?”--《韓非子》《說疑》

官拜六國宰相的蘇秦在受到燕王誤解後自述忠誠,他說真正大孝之人一定在家盡孝服侍父母,而不會離家來輔佐君王;德行高尚的賢人都是“不令之人”,因不被利益和功名駕馭,也不會來幫助君王成霸業平天下,隻會在山裏挖個洞老死在裏麵。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

中國曆代把伯夷、叔齊當作抱節守誌的典範。

----------------------------

“誌願者”,如何馭之?

當今社會有“誌願者”,因遵循道義,無償奉獻,希望通過自己的奉獻成就自己篤信的高尚事業。此君信心高漲時,捐軀舍命在所不惜;挫折困怠時,則消沉踟躕;不見希望和終點時,若無恒誌,則很可能做鳥獸狀散之。

這種“誌願者”很像古人所雲“不令之人”。 因為這些人不是為了金錢利益才舍身奉獻,他們是用功利無法驅使,用刑法也不能威脅的。

如果一個君王,自己的臣下都是“不令之人”,那他如何成就一統天下霸業?這時,君王唯一能用上的就是自己的賢德和對臣民的真誠相待。

一個領袖,或者一個公司總裁手下都是“誌願者”,那他如何成就事業呢?領導者個人信念的堅定、個人的魅力、身先士卒的犧牲精神都是“誌願者”追隨的動力。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