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 Chen - 美國郵票上的華人名廚
著名美國華人女性係列之一
***
兩年前買到過一套五枚的美國名廚紀念郵票,其中有一位曾居住在麻州的陳姓華人。和波士頓的一位朋友談起來,他說,那是Joyce Chen,我認識,以前也常到她的飯館去吃飯,那可是個美食界的名人!
她的中文名字是廖家艾,夫姓為陳,在美國她以Joyce Chen 著稱,於1910年代出生在上海嘉定縣的一個清朝官員家庭。解放前夕,她和丈夫及兩個孩子飄洋過海移民到美國,最後在麻州的劍橋市(Cambridge)定居。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烹飪在美國的地位還不是很高,中餐館大多屬於廉價餐飲場所,老板多是從廣東一帶移民過去的老華僑,為了迎合當地美國人的口味,把廣東菜“改良”成不倫不類的所謂“美式中國菜”,這樣的飯店至今在美國還有不少。
典型的美式中國菜 - 炒雜碎(Chop Suey), 是舊金山老華僑在20世紀初創立的“中國名菜”:
1958年,廖家艾在劍橋以Joyce Chen的名字開了一家中國飯店。和當時別的中餐館不同的是,她引進了中國北方的烹飪。(“北方”並不是指長江以北,而是廣東福建以北的所有地區。)
六十年代,她又開了第二家飯店,主要提供中國風味的小吃,其中有上海小籠包。這家小吃店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附近,吸引了很多大學教職人員和學生,其中不乏學術界的名人。飯店隻能坐60個人,每晚要排隊,而且特別受計算機專業師生的歡迎。
廖家艾的第四家飯店仍在劍橋,一共經營了25年,後由兒子接管,直到1998年才關閉。
廖家艾的性格熱情、大方、友好,很擅長客戶公關,她的熟客中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名廚詹姆斯·比爾德、名廚朱麗亞·查爾德(這兩個人也上了郵票)、著名歌劇女高音碧華莉·西爾斯等等。哈佛的一位前校長曾說:廖家艾的餐館不僅是吃飯的地方,還是當地的文化交流中心。
廖家艾和基辛格在一起:
六十年代,她出了一本在美國美食界頗有影響力的中國食譜書。幾年後,她應邀拍了26集烹飪節目,在美國PBS頻道以及英國和澳大利亞播出。
廖家艾在拍電視節目:
因為中美之間的長期冷戰,很多年廖家艾一家都不能回國探親,和親友的信件來往也隻能通過香港轉寄。1972年尼克鬆訪華,中美邦交正常化,她是當年就回國訪問的極少美籍華人之一。她和兒子拍的《中國之行》在PBS頻道放映,引起很大的反響,為那時的普通美國人打開了一扇能一窺中國大陸的窗戶。
她在美食方麵的成就如何呢?
要記得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對普通美國人來說,醬油都是很稀罕的東西。所謂中國美食,不過是甜酸雞球、芙蓉蛋、炒雜碎之類的美式中國菜。而廖家艾通過自己的飯店、烹飪書和電視節目,第一次全麵地把正宗中國菜介紹給美國人。她的飯店裏有鍋貼、小籠包、木須肉、北京烤鴨等等廣東以外的菜肴和小吃。她的食譜裏用的材料大都能在美國城市裏找到,但她的烹飪方法和技巧,以及調料的配製,卻是正宗中國的,是美國人能夠接受、而華人也都喜歡的。
在她的書裏和電視節目裏,她還教美國人怎樣正確使用筷子、怎樣把蔬菜和肉類切得細小、怎樣煮出完美的白米飯、怎樣品嚐中國的綠茶,以及中國各個地區的不同菜係和風味。
她還有一個貢獻,就是通過自己的餐館普及了自助餐的模式。那時她的飯店在每個星期的周二、周三都比較冷清,她就用all-you-can-eat這個方式來吸引顧客。
知道平底的炒菜鑊子是怎麽來的嗎?也是廖家艾引進美國的,她還持有帶長柄平底鑊的專利。我家裏也有一隻。
廖家艾於1985年被診斷得了認知衰退症(老年癡呆症),於1994 年去世。她雇用過的飯店大廚,很多現在都有了自己的餐館。2013年,劍橋市舉行了第一屆餃子節,以紀念廖家艾的生日。2015年,紐約曆史協會舉行“美國華僑曆史”大型展覽,也重點介紹了她作為一個華人對美國文化作出的貢獻。
麻州劍橋餃子節(不少美國人把餃子和小籠包都稱為dumplings):
波士頓的這位朋友告訴我,在一次閑聊中,廖家艾開玩笑說:我很想上郵票,可惜隻有去世了的人才能上美國郵票。
她可能沒有想到,這個半真半假的願望還真的實現了。2014年,美國郵政總局首度以名廚為主題,推出限量版的“名廚永久郵票”,Joyce Chen 因為對美國飲食烹飪文化的重大影響,被光榮選入了這套紀念郵票。
*****
著名美國華人作家譚恩美:
閑閑,美國郵票隻有去世的人才能上呢。
謝謝看帖,新周快樂!
看來新西蘭的華人要再加把勁!
謝謝小聲音,你也周末快樂!
婉妮替你省了點力氣 :)
上郵票要有貢獻還有知名程度,這我知道,但不一定是去世的人。我們這邊的,在世的運動員歌星電影明星等等也上過郵票,就是沒有華人,唯一在世能上郵票的隻有日本裔時裝設計師Akira。去世能上郵票的隻有一個,華裔張仼謙醫生。
謝謝荔枝介紹分享,長周末快樂!
婉妮 2016-09-02 13:13:51
正是有了老一代旅美華人的努力和堅持,才使美國社會越來越了解中華文化,也使華人在美國社會逐漸被接受,被理解,被認同。所以,她的故事不僅局限於餐飲方麵的貢獻。謝謝荔枝的介紹。
婉妮說得太好了,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的接納,和老華僑們的努力奮鬥分不開。周末愉快!
石姐的結論有趣 :) 人家忙事業,哪有時間一天到晚減肥!
就衝喚喚這句話,罰你動腦子做算術題去,100道 :)))
是的,中國人特愛吃,華人飯店也開得多,真正有成就的廚師卻又不多。
謝謝好介紹!
聰明的人老了都容易得老年癡呆,也不知為什麽,大概是年輕時用腦過多?
有點自以為是的擔心自己,哈哈哈
在美食文化,而且在美國華人移民史上都作出巨大貢獻。
確實,在五、六十年代,對一個移民,一個女人來說,很不容易。
是的,她一開始隻是想開個飯店謀生,但最後竟把飯菜做出了這個成就。
謝謝荔枝的精彩分享,問好!
南島,上郵票必須是已經去世的人。我想也不一定要華人,也可以是印度人、意大利人,要看他們對美國文化的貢獻,還有知名程度。美國的華人曆史比較長,規模較大,所以華人的影響也比較大。
哈哈,真是!老外把餃子和小籠包都叫做dumpling。
謝謝荔枝介紹。
Cecilia Chang 還活著,不能上美國郵票。我覺得Joyce Chen 因為年代比較早,屬於開拓性的,她那時的名氣,可能比現在的C.Chang 還要高。
我想她的成就可貴在那是50、60年代,那時華人沒什麽地位,而且她是向美國普通老百姓普及中國菜,算是個拓荒者。
我看了資料,飯店關門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生病了,二是後來中國飯店漸漸多了起來,競爭太厲害了。她的飯店事業高峰在70年代。對中餐館來說,她那時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時代。現在她的兒女還做著醬料、廚具等生意,都是JC品牌。
對,我那朋友說她確實是個很喜慶很開朗的一個人。
就在你們那裏,波波!
姥姥好。我也覺得她很了不起,在那個時代。
去劍橋時曾經在哈佛校區的一家中餐館吃飯,當時對飯菜和就餐環境不是很滿意。 原來劍橋的中餐在美曆史上還有這樣的地位。好奇為什麽她的中餐館後來會關掉。
她做的菜沒什麽特別,我想絕大多數華人主婦都會做,主要是她對普及中國烹飪的貢獻。她這個人非常能幹、要強,也很聰明。
她的廚具名氣也不小,我在亞馬孫網站買過竹製的蒸籠。
是啊,太可惜了,得病時才六十多歲。
俺也買過她的廚具,但不了解她的經曆。謝謝荔枝介紹!
可惜這麽聰明的人也得老年癡呆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