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80)
2017 (114)
以前不太喜歡把年幼孩子和錢聯係起來,總覺得不應該過早地把這個話題引入到他們無憂無慮的生活中去。但我周圍的一些西人父母在家裏進行的“錢教育”,卻讓我刮目相看,覺得很有參考價值。(談不上“理財教育”,沒有那麽高大上,隻是一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道理、小體會。)
記得我家老大上二、三年級時,有一次她從要好同學蘿賓家裏玩耍回來,告訴我:蘿賓的臥室抽屜裏有三隻信封,裏麵共有85元錢。
然後她描述給我聽:蘿賓的父母每星期給她20元零用錢(隨年齡逐漸增長)。她按照父母的要求,將這筆錢按不同的用途一分為三:花、存、捐。比例是由蘿賓自己決定的:花10元(平時購買飲料、零食之類);存7元(積攢起來,以後用來購買價值較高的東西,一般是玩具);捐3元(也是積累起來,可以用作學校或教會的慈善小捐款)。這個比例可以根據特殊情況靈活通融,不是很死板。
三筆錢分別放在三個牛皮紙信封裏。
我覺得這個做法非常好。它的思路,在於幫助孩子理解錢的概念和用途,養成儲蓄的習慣,並把慈善觀念介紹給小孩子,同時也培養他們的獨立感和對錢財的責任感。這每周20元錢,一旦給了孩子,就是他們的責任了,家長一開始指導一下,以後就由孩子自己決定怎麽用。這裏麵可以學到的東西有很多。
例如孩子可以學到,一些非必需品如玩具,雖然他們很想馬上得到,卻是可以等的,如不想等到生日、聖誕等特殊日子,就可以自己把錢積攢起來買。期待了一段日子的東西,一旦擁有了,那個滿足感比“要啥買啥”大得多。“有目標的存錢”、“延遲享受”和“積少成多”,其實就是儲蓄的三個基本概念。
從那時起,我們也采用了這個方法。當時女兒還建立了第四個信封, 說把錢攢起來以後上大學!但過了一段日子,她意識到每月24 元錢是永遠攢不夠大學學費的。這時,她這第四隻信封裏也已經有近50元了,她就請了兩個最要好的同學,三個人一起出去看了場電影,然後就放棄了“儲蓄上大學”的計劃。
又過了幾個月,我和女兒把沉甸甸的“存”的信封帶到銀行,開了一個“小朋友儲蓄帳戶”。
女兒那隻皺巴巴的信封,也換成了銀行送的瓷質小豬儲蓄罐。
謝謝茉茉 :)
謝謝紅裙,共同學習。
謝謝菲兒 ... 發現一些老外家長蠻有一套。
謝謝波波 ...永遠跟在孩子後麵追 :)
和寶兒媽媽握兩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