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合家購物是生活中的常見場景。我和先生經常一起買菜逛店,偶爾也獨行。在居住的成熟社區附近,衣食住行的商家一應俱全,像 Shoppers、Panera Bread、Whole Foods 和 Trader Joe's 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常逛便知,各家都在玩著不同的“花樣”。
在當今物價高漲的市場中,可以說每一筆消費都是一場商家與客戶之間的心智博弈。商家們深諳此道:無論是像 Shoppers 那樣推出高頻的“買 $50 返 $10”促銷券,還是如 Panera Bread 般提供套餐優惠,其核心目的隻有一個——刺激購買,提高客單價,最終讓客戶自願掏腰包。
然而,精明的消費者並非隻是折扣的奴隸。即便像我,有時偷懶沒有貨比三家,但也深知真正的消費智慧在於:將購買的焦點,從“商家在賣什麽”和“什麽在打折”,果斷轉向“我真正需要什麽”。
這種智慧在 Whole Foods Market 和 Trader Joe's 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它們雖不以低價促銷為主要手段,但仍客源不斷,甚至今天進門時差一點到了人擠人的地步。我想,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價值:Whole Foods 承諾其產品中排除了 300 多種人工添加劑,提供給顧客的是實實在在的健康與安心。先生甚至還和我討論其購物袋子正麵最大、最顯眼的綠色字體“IT'S WHAT'S NOT IN THE BAG的中文意思。前不久在馬大公園區邊上新開的 Trader Joe's,聽說更是國人追捧,連我先生都聽說了。它則以獨特的、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滿足了顧客對新奇和品質的追求。
更進一步,我觀察到這兩家店已超越了單純的零售買賣關係,正將自身升級為社區服務中心。以 Whole Foods Market 為例,其附加價值策略盡顯智慧:環保承諾: 設置四種分類的環保回收箱,強調可持續發展,迎合了注重健康的客戶群體的價值觀;社交空間: 提供舒適的桌椅休息區,鼓勵學生、訪客即時消費的同時,也將超市變成了一個臨時的社交、休息或學習的“第三空間”;購物便利: 亞馬遜送貨點的設置,將線上流量精準導入實體店,最大化了客戶的便利性。這些附加服務成功地將超市打造成一個多功能的生活驛站,增強了客戶的粘性與忠誠。
商家各有千秋,盡其所能推銷;而如我一般的客戶隻需堅守本心,不圖便宜,隻為需求買單。相信“持家有方”不僅是普通家庭的過日子過家家的樂趣,更是現代生活中最清醒、最聰明的消費哲學。當然,如果你的腰包鼓鼓,那又是另一番心境了。請問你又是如何理解Wholefood 購物袋上文字信息IT'S WHAT'S NOT IN THE B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