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濱海的沛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
六月初天朗氣清,去沛普丹大學短憩了三天兩夜。該校仙秀幽靜,位於馬裏布(Malibu)830英畝的山莊上。蜿蜒登上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 Mountains) 山丘,實所謂風水寶地,一抬頭,就望見大學校址的路標。假想在航海時代:船隻在風雨飄搖裡頭尋找避風港,山腰中建造一座燈塔,就足以穩定迷航的過客。這是該校給我的第一意象。
往返走太平洋環海公路(Pacific Coast Highway),海浪碧藍平穩,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路邊停車去造訪濕地生態,這塊海岸與內陸交匯處有條步道,健行客漫步其中。鳥類逐水草而居,因為人不犯鳥,牠們踩著長足自我覓食。旅人衝浪、遊泳,悠閒成浪裏白條。因為人少,汙染的情況,比聖塔·莫尼卡(Santa Monica)海灘好太多了。
山上校園 如太平洋上燈塔
沛普丹大學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由商人喬治·沛普丹(George Pepperdine,1886 - 1962)創建。沛普丹因致富後,希望通過建校,來提供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教育環境,有一座標竿刻注 -「你們是世上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馬太福音5:14)。它非常明顯地立於主街。此校於1937年在洛杉磯的中南街成立,然後1972年遷至現在的地點。這個大學培育了不少人才。我也有出身清寒的各族裔朋友,在此校拿到獎學金,以後在財務界發揮。
校區內有不少風格各異的建築。宿舍窗戶可以俯瞰青青草原,餐廳遠眺太平洋。大清早薄霧空靈,太陽忽然蹦出海平麵,直曬時,才看得清公路與遠近的房舍。此校也為社區貢獻己力,周末兩天,就有表演團體使用《斯莫瑟斯劇院》(Smothers Theatre)。它跟大都會型的表演場所不同,觀眾不需要擠在車水馬龍之間,反而交織在遊客裡頭。在山光水色環繞下,表演者興致勃勃,靠親友啦啦隊加油。
白天穿著短袖在各建築物逍遙。區內有個小巧玲瓏的禮拜堂,可惜我沒機會進去,隻能在它四周繞繞,照相留住紀念。教堂名叫《斯托弗教堂》 (Stauffer Chapel)。建於1973年,是斯通建築師(Edward Durell Stone)設計的。它呈現直立式的長筒圓型,非常現代化。平台前端有組雕塑,主角是三隻鶴,姿勢各異,可能象徵三位一體,帶著永生寧靜的氛圍。
校內博物館 展出不同心境
周六下午參觀了佩森圖書館(Payson Library)以及魏斯曼藝術博物館(Frederick R. Weisman Museum of Art)。佩森圖書館的書籍、期刊、電子資源等等,都跟別的圖書館不相上下,不過它有幾項別具特色的展覽,第一是它的袖珍書:隔著玻璃,看櫥窗裡擺設的書,都可放在手掌心裡;印刷字字清晰,特別迷你可愛。第二是它的近代珍藏:比方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聖火火炬;還有50年代有名的流行歌手白潘(Pat Boone,1934 -)的一雙白皮鞋。白鞋令我回憶起白潘主演的老電影。
魏斯曼藝術博物館定期展出繪畫、雕塑、攝影??從五月到七月有兩項展覽。其一是加州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印象派和戶外寫生。其中有一幅格外怵目驚心。那是安娜·凱利畫的《拯救馬裏布》(Anna T. Kelly,Saving Malibu,2021)。她繪畫了一群拚著老命的滅火員,在烈焰中拯救馬裏布。2018年發生的祝融之災,真的把加州人的魂魄都奪了去。失火連續了好久,共有 91 個縣受到影響。當時整個州都機動起來。沛普丹大學也因應防災。現在看到保存完好的校園,真有九死一生的感覺。
其二的展覽,又給人另種心境。德國藝術家布裏森展示的作品(Rediscovering Constance von Briesen,1915 - 2000),分別有繪畫、有雕塑。巧合的是,她的創作倒充滿了再生。她在加州住過50多年,對加州的水土,包含河溪、樹根、樹幹、還有乾燥的沙漠,皆作出了近觀的回應。兩件浮木雕塑,尤其令人流連。經過刨光之後,它們如璞玉重生;線條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一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世界周刊 8/18/24 紐約版 P.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