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饒毅與陳竺如何幫助哈醫大造假; 事實真相(三)

(2016-11-23 01:23:23) 下一個

痛心!發明人如何一言不發就成千古恨
原創 2016-07-17 王進 健點子ihealth
最近網上有文章披露,砒霜治療白血病這一醫學臨床的重大發明將申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主要得獎人將是張庭棟教授和周晉教授.

但筆者認為,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這一名揚海外,造福世人的藥物的發明和發現,按照國際慣例,應該主要是韓太雲藥師的功勞。原因如下:

首先是發現的過程。文革期間的70年代,韓太雲藥師和他的好友,外科大夫趙亭忠在巡回醫療,送醫下鄉期間,發現了民間配方居然救活了醫院原先放棄治療的晚期癌症病人。

出於好奇,他們把該民間郎中的祖傳配方拿回醫院。韓太雲藥師花了了許多精力和心血,將本來是有多種成分的栓劑,改稱肌肉注射,後來又改成靜脈注射的劑型。

當時,這個藥的主要有效成份,也由最開始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加蟾蜍粉和氯化汞,改為僅含其中的兩種,即:砒霜+氯化汞的713注射液. 

給藥方法也是從肌肉注射到靜脈注射,外加葡萄糖或其他緩衝液滴注, 使得給藥變得更加方便,同時減少病患負擔。

這一製劑的研製,經過哈醫大第一附屬醫院張庭棟等許多臨床醫生的病理和檢驗的努力,才逐步發現這是一款治療急性早粒白血病的特色救命藥,最終經過上海瑞金醫院王振義,陳竺教授等醫生的進一步臨床驗證,發表在英文醫學雜誌,以及在國外學術會議上報告後,這一成果才得到國際醫學界的認可,並開始在歐美等國開始進行臨床試驗,最終成為全球知名的治療急性粒型白血病(APL)的特效藥,每年挽救著數千患者的生命.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這一成果的主要貢獻者和發明者歸屬一直存有爭議。
 
孫鴻德和張鵬醫生對醫院在發明者歸屬上有嚴重分歧和異議,而且打過多起多輪官司,最終一路打到最高人民法院.結果還是不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對於當年從事這項研究發明工作的人來說,這樣的局麵都讓人十分痛心而感到遺憾. 

幕後英雄 

令筆者感到最遺憾的是,這項科技發明的真正功臣,藥物的主要發明者韓太雲藥師,在1987年過早離世,僅僅56歲.
?
(韓在雲)
據韓太雲藥師的家人和同事反映,韓為人低調,做事嚴謹,很善於做藥物研發,處方量極大的雙黃蓮也是他的發明.
 
他兒子曾經為問他,為什麽不多寫些文章發表。他說,藥物研發是很講究科學嚴謹的,在沒有足夠藥理,藥效和臨床數據之前,在有校成分對比試驗做好之前,結論不能下過早.
 
所以 他僅僅寫過很少幾篇文章,沒有刻意去表現他在這個領域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和重大貢獻.

當哈醫大決定要用專利來保護這一成果時,發明人成了張庭棟,根據專利文獻,這些專利權利要求和發明細節,幾乎與張的發明沒有關係.

張庭棟醫生的最大貢獻是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急性早粒白血病,這也是在韓太雲藥師發明和改良713注射液後,通過臨床驗證取得的成果,藥物發明仍然應該是韓太雲.

即使臨床醫生有重要貢獻,第一發明人也應該是韓太雲,這是當之無愧,無可非議的.  比如,預防宮頸癌的人乳頭病毒HPV疫苗的發明者周健, 並沒有因為英年早逝和沒有參加臨床驗證,失去主要發明人的資格。

張庭棟醫生作為唯一發明人,是很不合理的。哈醫大方麵是欠考慮的,也給事後的糾紛埋下伏筆,種下苦果.
 
國外遇到這種情況,在核查發明過程的原始記錄和試驗數據,一定要經得起核查。發明人的構成和真實貢獻都必須客觀真實。否則專利拿到也可以被判無效。

國內學者如北大的饒毅教授曾經對此案做過詳細文獻綜述和調查分析,也發了文章. 但遺憾的是,他的文章僅僅是根據文獻,而不是像知識產權法庭和投資機構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做詳盡的盡職調查。這些盡職調查至少要核實當事人,而不是僅僅憑文章發表的日期和署名.

一點希望

筆者至少對10餘名當事人做過訪談,這些訪談對內幕更加增進了了解,但是還是不很全麵.

筆者無意否認張庭棟教授的重大貢獻,也無意讓人們忘記,在這一重大醫學臨床發明成果的誕生過程, 有許多無名英雄,有太多的集體奉獻與合作,這與當年胰島素與核酸合成有類似的地方。

隻有一個希望,那就是憑借這一案例所得出的經驗教訓,把知識產權的歸屬及原始記錄好好整理保存,保留人證物證和實驗記錄,避免以後的糾紛.

這一點我們可能需要好好學習西方學術機構和醫院,尤其是他們在這方麵的經驗. 要成為創新創業大國,發明人申報體係不建立,觀念不改變,糾紛不厘清,將後患無窮.

筆者與韓太雲及其家人素不相識,謹以此文向韓太雲藥師致敬, 並向其家人致以親切慰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