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淡文藝
一
現在時尚的流行語,小資,文藝青年,文藝範兒幾乎都不外乎文藝二字。
在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嚴謹的家庭,當醫生的父親,無線電工程專業畢業的
母親,跟文藝沒有絲毫牽連。隻是永遠記得小時候羨慕同學優雅的小提琴
聲,而我隻是一個在家讀書的女孩,父親嚴禁一切文藝活動,在他眼裏學校
應該是學習知識的地方。
但慶幸的是,命運是那樣眷顧著我,血液裏流淌的是對文字和藝術的癡情。
在那個70年代,父親竟然可以托人買到好多西方名著,偷偷摸摸乘父母不在
家時,如饑似渴地飽讀了一本又一本。以至當年8歲的我自不量力地告訴同
學們長大了要去紐約,傳到父親工作的醫院裏,一個大言不慚的女兒丟盡了
他的臉麵,於是免不了一頓責備。
人到中年,僑居北美也二十餘載,如魚得水的是那份自由的文藝,一本書,
一幅畫,一首曲,如訴的文字,如生的畫,如水的曲,文字已經不在字裏行
間,筆劃已將油墨呼之欲出,音符更是蕩漾在琴弦之間,如夢如詩,縱情著
小時候幽囚的夢,給了自己的心最自由的飛翔。
二
小資也好,文藝範兒也好,不外乎指具有富有想象力,多愁善感的文藝氣質
青年。如此描述,倒真是一個栩栩如生的我,隻不過已到中年還做著年輕的
夢,於是成了不接地氣,不按常理常規生活著,依舊追求著一個虛無縹緲的
理想。
歲月蹉跎,磨勵的是人的衝動和激情,留下的是一種豁達和釋懷,但文藝的
人性卻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強大著人們的內心,堅守著執著的夢想。
盡管不可否認,陳守的傳統總是千方百計壓抑著禁固著不羈的思想,潮流在
日益月新的同時卻依然固守著條條框框,但在我的腦海裏,堅信的是這樣一
句話,"Not just a bird can fly".
三
現代教育中,哈佛大學走在了前例,信奉的是philosophy可以培養一個人的
思維方法,在遠見卓識下,知識和技能會隨之發展。打開哈佛的通知教育課
程,注重的是對美學的理解,文化的信仰,道德的探索,而正是對人文科學
的重視,薫陶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自由思想和無限的創造力。
今年年初,小女兒Victoria 考上多倫多大學附中,錄取喜悅後的獎勵,她渴
望去倫敦大英博物館。出乎意料的同時,我暗地裏欣慰著多年的藝術薰陶成
長了她。
這些年來,每年的road trip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從紐約的大都會到羅
馬的凡蒂岡博物館,從Grace Land到Rock and Roll Museum, 從Pompeii 到
Clinton Museum.....沒有陽光和沙灘,但在藝術的海洋裏她們淌洋著,思考
著。
國內的閨蜜驚訝我倆女兒的課外補習,沒有數理化,除了音樂便是她們的自
由興趣。
在我的教女字典裏,女兒的成長,可以不會做一道數學題,但不能不知道黑
格爾,人文的見識,道德的意識,價值觀的理解,隻有知識麵的擴大, 獨立
思考了,學習潛能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才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也才能更加堅
守自己的內心!
在潛移默化中,古羅馬的文化曆史,沙翁筆下的《威尼斯商人》,伴隨著她
們成長的音樂,無不給女兒們深深的觸動和思考的空間。
文學藝術開拓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芝麻開門打開的是一個嶄新的天地。
自古以來,人類最強大的力量是創造力,而藝術實實在在地給予了我們一份
獨立思考的追求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