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小犇放學回家的路上,給他講了The art of living -內觀裏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媽媽派三個娃去買油。老大買了一瓶油摔了一跤回來哭哭啼啼說:媽媽,隻剩半瓶油了; 老二去同樣摔了一跤,回來高高興興的跟媽媽說:媽媽,你看還有半瓶油; 老三再去也摔了,回來也高高興興的跟媽媽說:媽媽,你看還有半瓶,可是我今天會去市場打工,等我掙了錢再去買油把瓶子填滿。
講完問小犇:要是你,你喜歡哪個娃?小犇想了想說:他沒說第四種,就是他很小心,瓶子裏的油一點兒沒撒,然後他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這第四種是不是也是內觀的一種。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說的是小犇這樣的小書蟲吧。說完小犇又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是美蘭尼阿姨派三個兒子去打油,老大摔了一跤剩下半瓶油,老二老三摔完各剩四分之一,然後他們把所有的油兌到一個瓶子裏,大家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五歲多的孩子,因為內心的純潔和快樂,給內觀-The Art of Living新的解釋。
The Art of Living- Vipassana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S N Goenka,by William Hart
這本書是文達哥推薦給YUK的,說內觀可能會對他的病有幫助。一直沒來得及看,昨天先看了裏頭的十個故事,每個都是四兩撥千斤,引人思考。
第一個故事swimology: 海上航行的教授問老水手:你懂不懂地理學?不懂,水手說。那可惜了,你浪費了人生的四分之一。之後老水手又因為不懂海洋學和氣象學又浪費了人生的又兩個四分之一。第二天,老水手匆匆跑來問教授:你懂不懂遊泳的,Professor Sir? 教授說:不會。哎呀,那你已經浪費了一生。船難,會天文地理也沒有會遊泳能救命。本末倒置,地基沒打穩就蓋高樓大廈,裝修的怎麽考究都白搭。
第二個故事To walk the path: 說的是一個人來聽大師講課好久卻不覺得有被開化。大師說就像是從A到B, 光靠聽是不能到達的,要親身去走。沒有人會扛著你推著你走這條路。這個故事和第三個故事The Buddha and the Scientist和第六個故事The Doctor’s Prescription都是講行動的力量。科學家雖然通過儀器了解到人體是連續不斷新陳代謝生生死死的機體,但是他們中很多人沒有自己親身體驗這真理,和芸芸眾生一樣每天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醫生的醫術再高明,也需要病人積極吃藥配合治療才會有療效。光是景仰,光是想改變而不付諸實踐,永遠不會到達。
第四個故事Seed and Fruit和第五個故事The Pebbles and the Ghee都是講因果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酥油浮上水麵,鵝卵石沉入水底;想上天堂活著的時候就要積善,不然可能就得下地獄。不要指望臨時改變主意就可以改變人生軌跡。每一天每一個果都是之前每一天的積累,而今天你的所作所想也會影響和改變明天的你。
第八個故事The Two Rings: 老頭留下兩個戒指,老大想方設法得到鑽石戒指,老二得到不起眼的銀戒指。老大精明卻被精明傷,老二當下看似吃虧,可是他以不變應萬變度過平和幸福的一生。“This will also change”, 所有的人生的彎彎轉轉,運氣財富,都不是永恒的,好的壞的,都會過去。春天來了賞花開,秋天來了喜豐收;即使是冬天,寒冷的冬天,也要穿上厚棉襖去欣賞冬的蕭條,然後然後春天又會回來,不是麽?
第十個故事Filing the bottle of oil就是上麵的打油故事。和以前聽過的半杯水的故事相似,有人看到杯子裏有半杯水,有人看到杯子一半是空的。謝謝犇犇給媽媽上了一課! 悲觀的方式大都相同,樂觀的人卻各有各自樂觀的方法。
If with a pure mind you speak or act, then happiness follows you as a shadow that never dep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