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糕兒的“獨女回國養老送終三年記”,讓我聯想到了楊眉從“心理學角度讀成語:兵來將擋與問題解決”一文。糖糕兒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踐行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女子。我忍不住把楊眉這篇文章放在這裏,也是想讓自己記住和隨時運用這個成語。步可妮注)
心理學角度讀成語:兵來將擋與問題解決
中國成語中有一句“兵來將擋水來土堰”,《漢語成語詞典》所給的出處是:元代《古今雜劇》之“雲台門聚二十八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兄弟也你領兵就隨著我來,不可延遲也”。後人用這個成語時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要解決問題,二是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處事對策。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成語是上小學的時候,當時是課間休息,一位年輕的女老師和我們班主任說什麽事,很著急的樣子,那位年輕老師說的什麽和班主任說了什麽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班主任安慰她時說的一句話我卻記憶猶新,當時我們班主任斬釘截鐵地說:“別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雖然我不知道老師們在說什麽,但是我們班主任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時的信心和不容分說的堅定與樂觀卻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後來在生活中也發現,那些會用到這個成語的人,都是樂觀積極的人,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相信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堅信一物降一物,隻要找對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夠化險為夷。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中有這樣兩個人,在遇到問題時,他們中的一個總會信心滿滿地說“沒關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另外一個總會沮喪地感歎:“沒辦法,人的命,天注定”。
你更願意和誰相處呢?
一直在城市生活的人可能無法理解“水來土掩”(又做“水來土堰”)。我是在南方農村插隊時弄明白什麽叫“水來土堰”的。當時的農民在農閑的時候都要做一項加固堤壩的工作,他們把河塘裏的水抽幹,然後把河床裏的膠質泥挑去加固加高堤壩,每年冬天寒風中修堤壩時,大家的臉和手都皴得厲害,手腳都會裂口子,非常的疼。除此之外,農民還會準備一些大麻袋,雨季時裝上土,封口後摞在一些他們估計有可能會被衝破的堤壩後。雨季時如果發大水,有堤壩出現缺口,這些裝滿了土的大麻包就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緩解作用。正是這些了不起的生產與生活智慧才有了這個成語的後半句。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這個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小理論與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基本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都強調:在一個問題情境中不僅要解決問題而且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不同的是,心理學家們為此做了很多研究並發展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問題解決策略”。問題解決理念與方法從最初的提出到今天,已經有數十年的時間了。心理學的各個學科如心理治療學、認知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等都對問題解決這個小理論做出過自己的貢獻,研發出了很多的問題解決模型。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會遇到棘手的問題。因此生活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認知行為治療理論中病因學與治療學中有一個重要理念,即:人們的情緒受到困擾,甚至積鬱成結,大多是因為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隻要能夠讓他具備問題解決策略,就能夠緩解甚至療愈他的心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會非常注重培養來訪者的問題解決能力。
同理,如果一個人平時具備很好的問題解決能力,那麽他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同時也會具備更高的生活質量。所以為了避免心理疾病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我們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
心理治療師所采用的問題解決模式很多,以下是最便於我們普通人操作的一種。它包括下麵幾個理念和方法。
理念一:要堅信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而遇到問題並且解決問題,正是人生的主要內容。
理念二:生活永遠是在變化的,因此,掌握問題解決的技巧並不意味著可以駕馭生活中的一切,而是意味著增加了適應生活的能力。
理念三:一題往往有多解,生活、學習、工作和關係中的問題亦然。因此,麵臨問題時,要盡可能多地先設想出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理念四:無論什麽事都有得有失,不可能隻得不失。因此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權衡與取舍的選擇過程。選擇一旦做出,就要同時準備承受其雙重結果:好的與不那麽好的有時甚至是糟糕的結果。例如“壯士斷腕”,斷腕是非常糟糕甚至可怕的後果,可是,“毒蛇在握”,當時能夠有的最好的選擇就隻有斷腕。很多人遇事時所以會優柔寡斷、遲疑不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隻想得不想失。
可事實是:世界上不存在可以隻得不失的選擇。隻得不失是傳說,不是現實。因此,當我們權衡時,可以遵循的原則就是:在遵循底線倫理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利多弊少的解決辦法。
有恰當的理念了,我們就可以參考如下方法了:
方法一:定義自己所麵臨的問題和所想要達到的目標。例如,我現在和某某鬧矛盾了,我的目標是:妥善解決與某某的矛盾。
方法二:盡可能想出各種可以妥善解決矛盾的方法和點子,然後用圖表方式羅列所想出的各種可能對策以及各個點子的利與弊:
方法三:對上表中羅列的利與弊做詳細的厲害得失權衡,找出相對而言利最大弊最小的方案。
決策過程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很多人為了迅速擺脫決策時的不確定性,往往會快速做出未認真考慮後果的決定。對此,西方心理治療家們發展出一個有助於當事人做權衡和選擇的模式:“決策平衡表”,其要點是將所做決策對自己、重要他人和社會環境的利弊做比較,然後選擇自己可接受的方案。
很多人解決問題時往往隻顧眼前而不考慮後果,讓自己解決一個問題後陷入更大的問題,如“飲鴆止渴”或“殺雞取卵”者。前者是直接並且立刻給自己造成致命的傷害,而後者是通過對他人或者環境的傷害而最終傷害到自己。而上述問題解決模型則可以幫我們把自己所想出的對策清晰化,讓我們可以從容地加以比較,從而做出:“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大”的最佳決定。
最後,就是付諸行動並評估行動的後果,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可是,難道擁有了問題解決能力,我們就真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嗎?這當然不可能!
那麽,麵對親人離世、車禍中失去肢體等所有這些不可逆的災難,我們又該如何辦呢?對此,心理治療家們發展出了一種用改變認知去“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通過對已經發生的不可逆事件做資源取向的解釋——即盡可能發掘現狀中的意義與積極麵——幫助當事人解決當下的情緒困擾從而促使其恢複繼續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雖然災難不能逆,但是我們看待災難的方式卻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觀念而改變自己的情緒。因此,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問題解決對策。隻是改變認知或者說資源取向地解釋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說到底,在這裏“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仍然是適用的。
(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z25n.html )
(“獨女回國養老送終三年記”鏈接: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689/201801/20300.html)
把傷痛寫出來並且挖掘意義和積極麵,是我寫“三年記”的初衷,當初其實家人和朋友都不讓我寫,覺得再撕開傷口又受一次傷害。可是與其每天雜亂的思念、後悔、痛楚不如麵對,理清、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