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楊眉:昨日身處恐襲倫敦

(2017-03-24 17:15:23) 下一個

昨天倫敦2點半左右遭遇恐襲的時候,我正在大英博物館。 4點50以後,有一個廣播,沒有說西敏寺的事,隻說臨時需要提前關門,請大家諒解。然後大家就都安安靜靜地開始往外走,大英博物館的幾個商店都還開著門,我挑了點紀念品,出大門時已經5點半多了,這樣推算,至少商店是5點半以後正常關門的。整個大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很平靜,遊客也都很從容。倫敦有很發達的網絡,遊客和工作人員中一定有人已經知道這個消息了。但是生活仍然照常進行。

今天早上地鐵的警察明顯增多,地鐵附近的警車也增加了,但是早高峰仍然是人頭攢動,要等兩趟才能上車。

今天下午2點半到倫敦西區離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遠的女王陛下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看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座無虛席,期間響起很多次雷鳴般的掌聲,尤其是謝幕時,掌聲簡直停不下來,那種震撼與感動,無以言表。

從劇院後門出來,一堆粉絲高舉著手機,以錄像模式等待演員出來上車。

坐地鐵回住地,在地鐵站裏接過一份地鐵工作人員發送的免費倫敦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一路上把有關恐襲的資料瀏覽了一遍,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

 按照版麵分作幾個標題:

 第一版:

第一版的大標題和大圖片:倫敦恐怖襲擊的受害者;大圖片一是那位犧牲的48歲的警察Keith Palmer; 二是在接孩子的途中遇難的43歲的Aysha Frade。

小標題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從學校接孩子的途中被殺害;試圖製止威斯敏斯特(大橋上)持刀者的英雄;恐襲者出生於英國並被軍情5處調查。

第三版:請注意這頁上的這個紅圈標識,這原來是英國倫敦地鐵的標識:

    今天這條藍線中的”地鐵“被替換為:"我們不害怕“

雖然逝者家庭的生活被打成了碎片(見第四版),雖然倫敦在哀悼死難者,但是今天的倫敦沒有害怕,生活依然在繼續!

 請看第十四版上的這樣一個評論標題:“倫敦悼念死難者,倫敦仍然保持開放“

最後,我們來看看第七版上的這兩小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篇是報紙采訪昨天全力投入救援的英國國會議員Tobias Ellwood的妻子的報道,她在被采訪時說:我為自己的丈夫試圖挽救那位警員的生命所做的而感到驕傲。

第二篇短文的被采訪者是2016年6月被刺身亡的國會議員喬·考克斯(Joanne Cox)的鰥夫Brendan Cox, 他提醒大家要警覺對穆斯林的強烈反對。他呼籲大家,要銘記昨天恐怖襲擊事件中的英雄和受難者而不是謀殺者。他說:恐怖主義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在我們中間出現分裂,去開始責備一個族群,極端主義想要看到我們責備穆斯林或者伊斯蘭教,(昨天)那個殺手並不代表英國的穆斯林,就如同去年殺害Cox的那個約克郡人並不能代表約克郡一樣

這段話讓我想起伊斯蘭蘇菲大師魯米的詩歌:無論是清真寺、猶太會堂還是基督教堂,我見到的都是一個祭壇。”

現在是英國時間2017年3月23日晚上二十二點零七分,寫下這些,為了悼念,也為了銘記!

(本文作者楊眉。另外有多張圖片但遺憾的是貼不上來。請看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ylrz.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xioduo 回複 悄悄話 沒啥好害怕的,老實說大城市每天各種案件,這個也不增加你被害的機率。這怕那怕那隻能縮家裏了。該幹嘛幹嘛,歐洲比美國安全太多了。
步可妮 回複 悄悄話 引用一位叫“蝸牛”的網友留在揚眉博客上的話:

如果這代表了英國人對待攻擊的態度,他們真是令人欽佩!聯想到我們遭受攻擊甚至是預想的攻擊時,那麽多人把恐懼轉化為更大的反擊,還自以為是愛國的行為。真是令我們反思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661a80102ylrz.html
泥中隱士 回複 悄悄話 是禍躲不過。慶幸自己沒趕上的同時為不幸死去受傷的無辜者表示哀悼,同情。
歐洲的恐怖主義現在一下看不到頭。沒事還是別急著往那裏湊。
文城流覽 回複 悄悄話 誰會真的去銘記那些受害者,人們放下報紙就會忘了他們的名字,永遠痛苦的隻是受害者的家屬。標語可以說不害怕,但是內心真能做到嗎?人們在內心祈禱這種倒黴事不要發生在自己頭上就好。不責備,不仇恨,不分裂,好啦,那些人真的在乎這些嗎?他們要是有—絲在乎,就不會發生這麽多次的恐襲了。我隻關心歐洲還能不能去旅遊了,應該是要去快去吧,2O年後應該是不用再去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