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複活節的周一,公共假日,天氣好得不得了,我收到了朋友G發來的幾張在巴黎南郊sceau公園賞櫻花的照片。他今年賞櫻和往年不尋常,帶上了住在家裏的三戶烏克蘭難民。
G是我的一位前同事,妻子是老師。夫妻倆60出頭,剛剛退休,住在巴黎南郊。他們的三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從家裏飛出去自立了。他倆屬於那種“年輕的退休者”,精力充沛,熱衷於參與社區事務,發餘暉散餘熱。法國沒有居委會,但像G夫婦這樣的社會義工數不勝數。
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法國政府許諾接納3萬烏克蘭難民,並號召民間支持,有很多法國人家就報名接難民到自己家裏來住。
打開家門,讓難民住進來, 和自己同吃同住,這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一,得有愛心,二,家裏得有地方,三呢,有時間,因為你得幫助難民們和行政部門打交道,了解法國社會。總之吧,得是有愛心有房有閑的中產階級,比如說G夫婦這樣“年輕的退休者”,自然就是最佳候選人了。
G的房子是帶花園的獨立house,三娃離巢後,家裏的空間就很多了。3月份政府送了三戶烏克蘭人到他家。
三位烏克蘭女士都是母親,其中一位帶著2娃,另兩位每人帶著一個娃。她們不說法語也不說英語,G夫婦不說烏克蘭語也不說俄羅斯語,所以他們每天就依賴著google translation交流,有些磕磕碰碰但大致交流無礙,隻是雙方的飲食習慣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G夫婦希望烏克蘭客人能在法國安心生活,然而這三位女士惦記著留在國內紛飛戰火中的家人,終日憂心忡忡。G夫婦為她們的孩子聯係好了當地的學校,可以隨時入學。可是孩子的母親們還是希望可以隨時帶娃回到烏克蘭,去和正在打仗的丈夫合家團聚,對孩子入學的事情並不怎麽支持。
這三位烏克蘭女士在逃離烏克蘭之前互不相識,在異國他鄉碰到了一起,可以用母語互相交流,也算安慰。
轉眼這三家難民在G家裏已經住了幾周,還沒有怎麽出門遊玩,如今春暖花開了,G夫婦就帶他們到附近的公園散心。
巴黎的日本人沒有中國人多,但還是有一些的。每年櫻花時節,總有成群結隊的日本人來sceau公園聚會,野餐,久而久之,那些希望體驗日本文化的法國人也跑到這裏來湊熱鬧,有的還穿著和服,撐著小花傘,假裝在東京。
G發給我好幾張櫻花的照片,之後又發過來一個視頻,是一位亞洲女士在櫻花樹下唱歌,問我這歌講的啥。我一聽,太熟悉啦,“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這滿樹紅豔豔的櫻花,還真和桃花差不多呢。
我以前挺喜歡這首歌的,想回味一下,於是到youtub搜全曲,居然一下子搜到了彭麻麻的版本,原來彭大將軍也唱過這首歌啊。我把鏈接發給了G,問你覺得這位歌者的嗓音如何。
一會兒,我收到了G的回複:“好像是一隻被澆了一盆冰水的貓”。
這也是民主體製自帶的陷阱:自己無法進到獨裁體製內,但無法禁止獨裁的東西進到自己家裏來
嘻嘻 彭的聲音尖高亮,適合唱支山歌給黨聽。中外的審美觀不同,審“音”觀也相去甚遠呐
哈哈,太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