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得很好,給孩子的幾點也非常有建設性,是孩子可以實施的方法。
從另一個角度提點個人建議:不是一定要孩子跟她的母親坦白,基於人的心理,當人有禁忌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一個是回避,一個是破罐子破摔。這都是保護自己的正常反應,何時采取何種反應往往基於這件事的環境反響。
這兩隻反應很難說那種好或壞,沒有對錯,就父母一方來說,它們都各有利弊,會帶來麻煩,也可以就勢利用成為助力。
孩子為什麽不願意跟父母坦白?因為有禁忌,這個禁忌不僅僅是害怕父母因此而發的怒火傷心絕望,還有她對自己加諸於父母這一切的罪惡感。
這是一種壓力,壓力不都是壞東西,壓力可以讓她謹慎小心,不冒然行事。采取行動時左顧右盼,瞻前顧後。
但要小心不能激怒她,不能在感情上消弭了她對父母感受的責任感,當她對父母的感受完全沒有顧忌時,就是她大膽妄為,不顧後果,甚至走向報複父母反應的開始。
所以父母的態度應該是表現出對這件事是理解的,是掌握了科學知識的,是頭腦開明沒有偏見的,但是又是有自己的期望和感受的。之所以失望傷心不是因為偏見,隻是作為父母的自然感情。
如果父母做不到這種反應,還是不要讓他們正麵對話,因為一旦正麵對話就一定需要擺出個姿態,有一個態度,父母也把自己放到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境地。
可以讓孩子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禁忌心理,她會小心翼翼觀察父母的反應,對這件事的看法,而父母們倒不妨可以開個會,統一一下態度和觀點,以及平時如何借由其他人的事例,表達出對這類事情的處理意見,看法和觀感,說的時候一定一定不能帶上偏見語氣,要讓孩子能夠接受,不會像受驚的刺蝟一樣時刻準備防禦或逃跑。傳達給孩子的是,無論你最後如何做,父母都不會不愛你,家人是安全的。
也就是說父母們可以是心知肚明,但表麵上並不捅破這張紙,很多時候,有層紙隔著彼此的動作都會收斂。
現在最需要去找心理顧問的應該是父母們,父母們需要知道孩子的心理,自己的心理會讓彼此的對話產生怎麽的場麵,不要做無準備之戰,要事先設想好,要有預案。
因為要出門,匆匆寫點,不敏之處,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