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樹之林

人不如樹,樹不如路,路不如山,山不如天----老家農諺
正文

誰來摩挲我們的心靈------鉈毒案的一點感想

(2011-02-11 23:11:06) 下一個
這兩天北美的鉈度案件在城裏炒得沸沸揚揚。這讓我想起了去年還是前年發生在悉尼Epping的殺妻碎屍案件:一樣是海外移民,一樣是夫妻反目,一樣是同室操戈。不過這個老公用的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傳統手段,事後拋屍深林。也是天網恢恢(就像鉈毒事件正好被一個有經驗的護士識破),一隻遊逛的小狗發現了殘屍並叼了一塊殘骨回家,驚動主人報案。澳壇的人沒有那麽八卦,也不見有什麽知情人揭發什麽內幕,但報章揭露是男方有外遇,事後還假報老婆失蹤,也算處心積慮。

刨除“清華”“北大”“小三”這些熱門字眼,我感觸更多是海外華人的生存現狀:力爭上遊的精神壓力與相對閉塞的社交環境帶來的性格扭曲,導致普通的家庭糾紛會以這樣一種慘烈的結局收場。

記得小時候住在媽媽工作單位的家屬院,一溜兒平房一字排開,一家一到兩間房,門前牽牛花架月季花牆大約隔出個分界,自是雞犬之聲相聞,想不來往都不行。有一天傍晚時分忽然傳出喧鬧之聲,原來是中學教書的王老師夫婦幹起仗來。知識分子發起怒來也是很厲害的,史雲:士之怒。隻見平日微笑隨和的王師娘花容失色,一路狂奔,後麵是素日間斯文幽默的王老師,竟是高舉一把明晃晃的菜刀,麵目猙獰的掩殺過來。

院裏頓時鬧騰起來。正是晚飯時分,早有人聞聲出來,有膽大的衝上去將王老師攔下,更有麻利的順手就把菜刀繳獲了下來。這邊王師娘已被一群大媽大嬸圍住,在她高一聲低一聲的哀號裏,眾人安慰著女的,責罵著男的。肖大娘是院裏最年長的,此刻也掂著小腳過來,倚老賣老的狠狠地訓著王老師:再怎麽著也是你孩子的媽,你還敢真拿刀砍不成?……

這個晚上王師娘在我家坐了半夜,自是絮絮叨叨,數落遍了生活的不易,男人的不是。好幾個女人陪著,也落了一會兒淚,也罵了男人不是東西,七嘴八舌的,原來各家一本難念的經,都那麽回事,日子還得過下去。

王老師在家喝酒,不過有平日相熟的同事陪著。那同事進門前肖奶奶交待過:好好說說話,別憋住了。

沒有人太當真,但是又都盡心盡責的在這一刻充當著傾聽者和和事佬的角色。

隻有10歲的我在一旁義憤填膺:這還了得了,為什麽不叫警察!同樣憤憤不平的還有王老師8歲的兒子,他偎在王師娘旁邊,晃著媽媽的腿:媽,你跟他離婚,媽,你跟他離婚!

事情就這麽過去了。這麽多年也沒有聽說王老師離婚的事兒,兩人到現在也算白頭偕老了吧。

現在人們可能覺得當年這種生活方式,鄰裏之間毫無隱私可言,東家長西家短,充滿了農耕文明的落後和小市民的瑣碎。其實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講,這種傾訴和勸解本身,就為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心理疏導的機會:說出來,發泄發泄;雙方避免在氣頭上針鋒相對;第三方(不是第三者)提供一些旁觀者清的見解,為雙方提供一個轉圜和解的餘地。

說到底,婚姻裏麵的糾紛,很少特別大是大非的問題,多數是心理上,情感上的糾結,疏導疏導,摩挲摩挲,就過去了。有人能自我勸解,有人能尋找外援。過去說女人生氣了回娘家,男人生氣了找哥們喝酒,都有這個作用。真是都悶在心裏才危險,不是說嘛,不是在沉默中滅亡,就是在沉默中爆發。

再回到這兩樁爆發的案子上來。

說到海外華人,尤其我們這第一代移民,我的說法是,就如同一棵已經成年的大樹,被活生生連根拔掉,扔到異國的土地上,還要從新紮根,從頭活過,還要活得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難度和辛苦可想而知。

這是生活上的壓力。精神上的支持,靠家人就甭指望了,基本在國內,就算老人跟過來,也是人生地不熟,英文又不懂,雖說也幫忙,但基本上也是dependant, 加上歲數也大了,精神上竟是依靠我們的多一些。老朋友更沒有,半路出家重新發展,也不易:洋鬼子就不說了,隔著文化總是隔著一層,稍微深刻點兒的話題就沒法溝通;中國朋友呢,說不上來,圈子也小,很難遇到特別對脾氣的。大家平時也都忙忙碌碌,彼此摸不出深淺也就保留一分客氣,深交不易。

(中國人還有一等可恨之處,聚會見麵一定要談孩子,不談孩子就談房子,搞得我每次聚會回來都很有壓力,覺得自己沒住上大房子,沒逼出好孩子,得好幾天才能把感覺調整過來)

新朋友既是可遇不可求了,就和老朋友敘敘舊吧。雖說現在通訊發達,聯係不成問題,但是隔了千山萬水,尤其是隔了這麽多年不同的生活道路,再有那麽心有靈犀一拍即合的話題也不易。再加上大家普遍一種心理是報喜不報憂,尤其那些當年的精英人士,更不願讓別人看出自己的軟弱和局促來,打落門牙往肚裏吞,時間長了能不長出咬人的心嘛。

再說到夫妻關係。

上述種種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夫妻之間彼此都是最方便的施加者,也是最直接的承受者。心裏的鬱悶,在外麵都不能發泄,隻有老公或老婆,像荷馬史詩裏風神的皮袋,不僅受氣容量大,而且可信手拈來,成為最好的遷怒對象。畢竟離婚不容易

在外既無疏導的渠道,在內又無慰籍的來源,重重生活壓力之下,誰來摩挲我們疲憊的心靈?



11 – 2- 20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陶千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breezebrook的評論:
同誌,你受驚了!
breezebrook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句。沒錯,中國人民好像有個優良傳統和作風—為別人活著。在一起就比, 比孩子, 比票子, 比房子。最突出的是有些在國內的父母連在海外的孩子是不是VP都要比一比, 殊不知在有些公司裏混個VP就跟他們在國內評個中職一樣司空見慣,真是無聊透頂。好在也不是每個人都活得這麽大公無私,我就找到好幾個為自個活著的朋友, 我們幾家臭味相投, 經常在一起吃喝玩樂, 孩子們也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有什麽事大家都互相幫助,非常快樂,當然, 我可能是比較幸運, 但現在中國人也越來越多, 咱們也可以挑挑揀揀朋友了不是。

BTW, 這起恐怖事件就發生在離我們不到30m的地方, 真是嚇s人也。

謝謝好文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