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前曾在城裏貼小廣告《倫敦3日遊求教》,請求推薦倫敦酒店和必看的景點。本想到過倫敦的網友一定不少,熱心人也一定會大有人在。沒呈想隻有兩個回帖,還竟然都是“時間在倫敦很好打發,因為太經典了。玩的地方按任何旅遊攻略都不會錯”的調調兒。想一想也是,越是熱門兒的地方反而不容易抓重點。況且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誰知道每個人到底喜歡什麽。三天時間(第一天到,最後一天走,其實滿打滿算也就兩天)也沒法做什麽深度遊,那就繼續走馬觀花好了。按照TripAdvisor,排名一至五的倫敦景點是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V&A博物館、倫敦塔、大本鍾,大致就這樣吧。出發!
Bye bye Golden Gate Park
不過這次出師不利,把手機充電器、手表充電器、充電寶一股腦兒忘家裏了。還虧著送我去機場的司機好心,把他車上備用的手機充電器借給了我。但不是特別好用,每天到最後就沒電了,連回酒店的路有時都找不到。居然有一次還把在大英圖書館內拍的照片搞沒了。現在真成了生化人Cyborg了,沒有這些輔助品好像都沒法活了。
Hello 英格蘭
泰晤士河畔:
決定了第一站是大英博物館後,下一個問題是怎麽去。由於是第一次到倫敦,到處都想看看;加上泰晤士河大名鼎鼎,遂決定沿河走過去。雖然會花費一點時間,但收獲也會是大大地。
酒店離河岸不遠,途中經過了“塔山紀念地”(Tower Hill Memorial):
看了看說明,才知道這是紀念一戰中喪生大海的英國水手的,大英帝國能成為海上霸主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啊。喜歡銘牌上的用詞,“他們沒有墓碑,但是擁有大海”:
到河岸後第一個看到的是倫敦塔,已訂好了明天的票:
還有就是塔橋(Tower Bridge):
再來一張晚上照的:
要說倫敦的規劃設計搞得還是不錯的,新舊建築放在一起沒有什麽違和感:
有小孩的讀者一定會唱《倫敦鐵橋垮下來》: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但想象中的倫敦橋肯定不是這樣的,這個好像太“新”了:
這個到也不難解釋,老的塌了嗎:
再往前走,看到河灘上有一些人在撿東西,特別是還有幾位“中世紀”穿著的女士很搶眼:
坐家的好奇心重啊,冒著兩腳泥的危險上前詢問,卻原來這一帶是老倫敦的港口,隨著潮起潮落的總有些破碎的瓷器玻璃啦、鏽跡斑斑的鐵釘鐵鏈啦伍的被衝上岸。這些都是誌願者,撿到後都上交給考古協會。大概也沒啥值錢的吧,不然可能都順家裏去了。(後來查網時看到英國有條法律,私自窩藏文物不上交是要坐牢滴)。
誰知道倫敦的盾徽居然會是:
原來已走到老倫敦城的西邊界了:
大英博物館:
終於到大英博物館了:
來了嗎,該看的肯定都要看看:羅薩塔石碑、埃及木乃伊、波特蘭花瓶、林道人幹屍、複活節島石像、大衛花瓶…,可惜中國館不開門,想看看英國鬼子從我們那搶、偷、買的寶物隻能下次了。幾個小時的時間肯定不夠,下次起碼一整天。雖然租了語音導遊,應該說做的還是不錯的,但強烈推薦參加真人講解,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可惜在中間坐家還是忍不住打了個盹,實在架不住8小時的時差。展品嗎,反正也照不好,索性不照了。拍一張中庭吧:
倫敦塔:
到過倫敦塔的人很多,寫過遊記的也不少。就撿幾件有意思的事說說吧。
坐家觀看了城堡攻防戰的表演,大致是將曆史上3次倫敦塔受到攻擊的事件戲劇化地表演在一起,兩次是什麽公爵伯爵的帶兵來打,還有一次是倫敦的百姓不堪貴族的壓迫起來造反。表演公爵伯爵都是在說他們才是正統的、或攻城的目的是清君側。平民則極具鼓動性地問大家是不是想降低稅率,且毫無疑問地獲得了聽眾的一直叫好。串講人——扮演保衛城堡的士兵的演員告訴大家倫敦塔總共隻被攻破過一次,要大家猜猜是那一次。大家一致偏向平民起義(下圖中間那位)。
答對了!就是平民起義那一次。查了查曆史,那是1381年的事,起因是英王理查二世為打仗而加征人頭稅。起義民眾6萬人將理查二世和一眾大臣圍困在塔內。最後攻破了城堡,殺死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和財政大臣。但起義者忠君呀,沒動當時隻有14歲的理查二世,最後還是被鎮壓了。
當然了,倫敦塔內最貴重的東西當然是王冠上的珠寶了。幾乎各個王冠都是珠光絢爛,代表了大英王朝的富貴。隻有先前幾個國王比較慘,王冠上的寶石都被繼任者摳掉裝在自己的王冠上了。看來他們這點倒是不在乎,不想我們的皇帝們那樣都帶到地下去。可英國人對倫敦塔內的烏鴉就重視得多了。有個謠言是這麽說的,假如哪天倫敦塔的烏鴉都飛走了,這座城(暗示英王朝)就是要垮了。
可聽說還真有段時間發生過這種情況,還就是在伊麗莎白二世的任期內。可老太太都在位60多年了也沒事呀。知道下圖中間的牌牌是啥嗎?告訴你吧,就是當朝英國女王的徽號,E是Elizabeth,R 是 Regina ,拉丁文女王的意思,中間自己猜。
倫敦塔中最重要的建築當然是白塔了,好幾任英王都在裏麵住過:
白塔內據說是國王寢室中一個隻有3 英尺寬,緊挨著一麵向右轉角的牆的小房間總是有人駐足,擠過去看到了這個:
導遊說這就是是國王的禦用廁所,當初的意思是下麵幾百英尺就是護城河,這就避免了所謂的“來自後方的潑濺”問題。可惜護城河也沒有汙水處理係統啊,在長時間接收城堡廢棄物後,護城河中散發的氣味使城堡生活變得不再令人心曠神怡了。所以國王都會在夏天最熱的幾個月內找借口到別處避暑(臭)。
倫敦塔最後一次被作為王宮是1566年至1625年,當時的英王是詹姆士一世。中國那是應該是明嘉靖年間吧。對比一下當時兩大王朝的龍椅:
(我知道我知道,介個到底是清朝的還是明朝的還有爭議,我們姑且信任維基和百度的它是明嘉靖年間造的說法吧)
我們的大明王朝啊…
還聽到件有趣的事,從前在英王室中有一項特殊的職業,叫做“廁所侍從官”(Groom of the stool),本職工作就是給國王擦屁股。其實也不是啦,這些人都是貴族的小孩,頗有些國王私人秘書的味道。並且到了一定年紀(好象是14歲?)就不幹了,國王還要在大庭廣眾表揚一番,稱其工作認真負責雲雲。女王也不例外啊,據說還有一些後來聲望相當顯赫的公侯伯子男爵們,可我歐洲曆史早忘光了,一個也沒印象。
樸茨茅斯港:
會議組織到樸茨茅斯港一遊。區區兩個小時也是走馬觀花,還是一樣,說幾件記住的趣聞吧。到了樸茨茅斯,當然不能錯過納爾遜爵士的旗艦勝利號(HMS Victory,下麵是網上抓來的照片,當時用手機,沒照好):
說起勝利號那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當時納爾遜就是在這條船上在特拉法加打敗了法國人和西班牙人的聯合艦隊,一戰打就了英國百年的海上霸業。英國海軍能打善戰,當然和英國船堅炮利有關。另外,放棄保守的隊列炮擊,發展出近距離混戰戰術並能屢戰屢勝,也是奠定英國海上霸權的根基。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是英海軍的飲食可是不賴,根據計算,1733年時水手每日熱量高達4500卡路裏!特別是納爾遜統帥地中海艦隊時對後勤更加重視,據記載,“從1804年2月中旬到4月底,艦隊物資采購官理查德•福特(Richard Ford)奔波在地中海沿岸,共為地中海艦隊的42艘大小艦船安排了以下食品交易:1627頭牛、219頭羊、70416加侖葡萄酒、30326加侖白蘭地、99箱檸檬、21300個橘子、超過30000磅洋蔥、913個卷心菜以及其他許多小宗商品”。這是船上的餐桌:
就說喝的吧,當時每人每天的定額是1加侖啤酒,也可以用1品脫葡萄酒或半品脫的烈酒(如朗姆酒代替)。當然了,那時他們是很少喝水的。
在特拉法加戰役結尾,納爾遜不幸被流彈擊中喪命。按照當時的規定戰死在海戰中的都應該海葬。但全艦官兵一致決定將其遺體帶回英國安葬,用的辦法就是泡在烈酒中。待將納爾遜埋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後,艦隊的軍官們每人還痛飲了一杯紀念。這家夥也算是善於鼓動士氣的一代戰神了,他在特拉法加決戰前在勝利號上的旗號著實了得:
英 格 蘭 期 盼 每 個 漢 子 恪 盡 其 責!
(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維基百科)
本來還想寫寫國家美術館和大本鍾、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後兩個都是在外麵觀花),都是在離開前匆匆一遊。沒什麽情緒了。隻想在提一次的是參觀美術館最好能跟一次導遊解說的活動,雖然隻能看幾幅畫,當真是能學到很多。
國家美術館就在特拉法加廣場:
介個特拉法加廣場廣場嗎,當然是為了紀念特拉法加大捷的。納爾遜的雕像就在照片中紀念柱(納爾遜紀念柱)的頂上,夜以繼日地俯瞰著大倫敦和英格蘭的芸芸眾生。紀念柱的四麵有四幅青銅浮雕,是由俘獲的法國槍械融化雕刻的。分別描繪的聖文森特角戰役,尼羅河戰役,哥本哈根戰役和納爾遜在特拉法加之死。四角還有四個青銅獅子:
不知是不是隻有我這樣看,這獅子在威武間還有著一絲的無奈和惋惜。聯想到了在美術館中看到的一幅威廉姆·特納的畫作:
畫中的英國風帆戰艦被現代的拖輪牽引到船塢解體拆毀,據說特納為了顯示戰艦的尊嚴特別給他加上了已經拆掉的桅杆。背景中一輪夕陽在緩緩下墜。
Farewell, 大英帝國!
2016年10月24日
北加州舊金山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