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農田坐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Windtalkers 美國遊記之九

(2015-09-06 20:58:36) 下一個

在布萊斯峽穀國家公園最高處彩虹點(海拔2,775 m)觀山景的時候,導遊老尖兒除了他家之外當然也會把周圍的高山指點一番(老尖兒的故事見本係列的《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導遊》)。其中一座山的名字叫做納瓦霍山(Navajo Mountain),據老尖兒介紹這座山是納瓦霍印第安人的聖山之一(不許爬!納瓦霍人給那個山起名Naatsis?áán ,英文意思為"Earth Head" 或"Pollen Mountain"。前一個好理解,大概就是我們所謂的“地球之巔”吧,可後一個是啥意思?“花粉山”?)由於這座山位於我們行程中一站鮑威爾湖(Lake Powell)邊上,所以坐家特別留意了一下。在後來駛向拱門和峽穀地國家公園的路上,我們就看到了這番景象:

當時還是很震撼的,特意在路邊停下車來狂拍了好多照片。可惜技術太差,沒法把它的仙氣展現出來。套句高雅的話語,那美的真是一塌糊塗。此後,我們一路上與納瓦霍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圈遊之前坐家對納瓦霍這三個字的了解僅限於電影《風語者》(Windtalkers),對就是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演的那個二戰太平洋戰場的電影,是我們的吳宇森(John Woo)大導演導的:

(照片來源於互聯網)

連個片花:

下麵劇情簡介來自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初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總能用各種方法破譯美軍的密電碼,這令美軍在戰場上吃盡了苦頭。為了改變這種局麵,1942年,29名印第安納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為他們的語言沒有外族人能夠聽懂,所以美軍將他們訓練成了專門的譯電員,人稱“風語者”。作為美國海軍的秘密武器,每個“風語者”都肩負著美軍的至高機密,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每個納瓦霍譯電員都由一名海軍士兵貼身保護,一方麵確保其人身安全,另一方麵,如果譯電員即將被日軍俘獲,保護者必須殺死他以保證密碼不外泄。

海軍陸戰隊員喬·安德斯(尼古拉斯·凱奇飾)就是一名譯電員保護者,他奉命保護一個名叫本·亞茲(亞當·比奇飾)的納瓦霍士兵。在殘酷的塞班島戰役中,被俘的命運就在眼前,執掌他人生殺大權的喬陷入了道德與軍命兩難的抉擇:他到底能不能、該不該在緊急關頭殺死已經和自己親如兄弟的本,以履行軍人的職責、保護美軍的軍事秘密呢。

特意查了一下,扮演納瓦霍士兵本·亞茲的亞當·比奇(就是劇照上凱奇後麵那位)雖然是印第安人但不是納瓦霍。我們在紀念碑穀納瓦霍部落公園裏還看到一個關於風語者的展覽。算起來我們第一個接觸最多的真正納瓦霍是為我們牽馬照相的印第安小哥,第二個是上羚羊穀的導遊Frank,第三個是鮑威爾湖獨石灘的印第安大爺Henry和我們此行的救星印第安公主Pocahontas(Gina),這幾位也個個都有故事(見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RP和KARMA》)。有了這些經曆後,坐家對納瓦霍人開始有了極大的興趣。

據Frank導遊介紹,納瓦霍是有自己國家的,領土跨越猶他、亞利桑那、新墨西哥三州,人口好幾百萬呐(維基百科上介紹是三十萬人口,看來這印第安人真是和咱老中一個根上的倆果子--這哥們兒也好忽悠)。

這是納瓦霍國地圖,麵積7萬1千平方公裏,比愛爾蘭還要大:

(照片來源於互聯網)

這是幾座聖山的位置,納瓦霍國大致是在東南西北四座聖山範圍內的,納瓦霍山在靠近左上角科羅拉多河畔,被納瓦霍人認為是頭。另外Huerfano Butte被認為是肺(中部山頂有半圓環的),Governador Knob(肺上邊一點兒)被認為是心。

(照片來源於互聯網)

這是國旗:

("Navajo flag" by Himasaram - This vector image was created with Inkscape.Reference.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Commons )

俺還手握大旗留了個影:

納瓦霍國美國最大的半自治(semi-autonomous)印第安保留地,其主權是建立在與美國國會簽訂的協議的基礎上的。納瓦霍國有自己的法律、政府、警察等等,還有一所大學。考古發現和納瓦霍人言傳的曆史是大概在公元1400年左右他們遷移到此地。1846年,正在打美墨戰爭的美國大兵第一次正式接觸到納瓦霍人,雙方還簽訂了合同條約。但好戰的納瓦霍熱血青年們時不常的偷襲一下美國人,搶些牛羊唔得。美國人和其他族印第安人一起也投桃報李,甚至還連納瓦霍婦女小孩一起搶來當奴隸。1849年時,雙方又簽了一個新條約,可在去簽條約的路上一個受尊敬的納瓦霍人酋長就被幹掉了。此後的十年雙方也還是殺來打去的。到了1860、1861年時,當地的美國民兵逐漸占了上風。此時,美國新墨西哥的行政長官下令對納瓦霍人采取軍事行動,但主力還是當地的民兵。長矛大刀當然打不過火槍大炮,1863年7月20日,最後一個納瓦霍部落向美國投降。

這以後的1864年,美國強迫納瓦霍人遷移到新墨西哥的Sumner堡收容所。在刺刀下,9000多納瓦霍人分50多次沿著7條路線被迫進行了300英裏的“小長征”,沒吃沒喝沒衣服每天走13英裏,至少200人在途中死去。

(照片來源於互聯網)

到了集中營一看,這地界隻能養活4、5千人,加上集中營還住著納瓦霍人的死敵阿帕奇人,周圍住著的科曼奇印第安人也和納瓦霍人不對付。第二年納瓦霍人就開始逃跑,兩年後,剩下的也罷工不幹活了,美國每年要花費150萬美刀養活集中營的印第安人。(1867年的美刀值現在多少?2400萬!維基百科上說是管理不善“inept management”,坐家猜想是不是有貪汙腐敗問題,快叫中紀委查一查)。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收容所被迫於1868年關門,在印第安人領土外建立印第安保留區的計劃也宣告失敗。


(照片來源於互聯網)

1868年6月1日,納瓦霍人和美國政府簽訂了著名的Bosque Redondo條約(Treaty of Bosque Redondo)。主要內容包括:建立麵積為1萬4千平方公裏的納瓦霍印第安保留地、禁止襲擊搶劫、對納瓦霍兒童的強製性教育、美國政府提供種子和其它農耕工具、在納瓦霍保留地修建鐵路和市集、安排納瓦霍人返回原居住地等。條約還規定美國政府在10年內為每個納瓦霍人提供衣物等自己無法製造的物品,但每年每人得到的價值不超過5美刀。

1868年6月18日,流離失所的納瓦霍人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園了。浩浩蕩蕩的納瓦霍人回家隊伍綿延了10英裏長。一個納瓦霍首領回憶:“我們在阿爾伯克基看到南聖山(泰勒峰)時,幾乎要歡呼了。我們想與大地對話,我們是如此地熱愛它……”。大家紛紛爬倒在地親吻自己的土地,一些人開始朝著聖山的方向奔跑而去。

看到納瓦霍山那一刻,我想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

這是一個多麽災難深重的民族啊,由於戰亂、疾病、和饑荒,他們由2萬5千人口一直減少到隻有2千族人具有生育能力。這造成了險些絕種的種群瓶頸和各種遺傳疾病,包括極為罕見的著色性幹皮症等等。

幸運的是,經過這場幾乎滅絕大難的納瓦霍人懂得了團結的力量,這以後的一百多年裏多次為自己的權力鬥爭,使得國土一步步從1萬4千平方公裏增長到今天的7萬1千平方公裏。

"Nn border hist map" by Seb az86556 - Own work based on www.nps.gov.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 Commons –

為這篇博文做功課的時候,坐家看到一則消息,說是納瓦霍人於2013年12月首次終止將其煤炭資源豐富的土地租賃給外來礦業公司, 開始自主擁有與經營其中的一個煤礦。他們從澳大利亞能源巨頭“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手中收購了納瓦霍礦場。該礦場的唯一客戶是附近的四角發電廠(Four Corners Power Plant)——美國最大的燃煤發電站之一,其煤炭全部購自納瓦霍礦場。據說當時納瓦霍人的失業率高達64%,有工作的人也大多在礦場、政府、零售及服務行業工作。坐家此行看到最多的是兜售手工珠寶和工藝品的納瓦霍人,幾乎是隻有有個景點就會有幾個攤兒。雖然對納瓦霍人爭取經濟發展的舉動非常支持,但坐家私下還是擔心擔心他們會因此而背負雙重負擔——嚴重汙染的過去與不可持續的未來。幸運的是,納瓦霍人同時還在積極推動著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等。

最近聽周五科學播客(Podcast),聽到考古表明印第安人是在大約2萬3千年前開始經白令海峽的路橋從東亞遷移到美洲的。但在美國找到印第安人居住的痕跡是在1萬5千年前,說明這個遷移過程持續了8千年。雖然起源相同,但他們始終都是單打獨鬥,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就有350個,分屬十幾個語係,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從前有個笑話,說從美洲販賣黑奴時,跑得遠的都在西非上船前跑沙漠裏去了,所以現在西非的長跑厲害。跑得快的在中美州加勒比下船後都跑叢林裏去了,所以這裏出短跑健將。莫非當時東亞人裏崇尚大自然的自由主義者都跑到美洲當印第安人來了?

不管怎麽樣,衷心祝願我們2萬3千年前一個鍋裏攪勺子的印第安兄弟姐妹的日子能夠越來越好!

 

歡迎閱讀本係列的其他篇章: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雨神》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RP和KARMA》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導遊》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到此一遊》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一個國家公園的誕生》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外一篇--請大家幫助保護國家公園》

《2015科羅拉多高原大圈遊之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2015年9月6日

北加州農田草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