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中年囈語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會 – 3

(2025-02-23 16:22:44) 下一個

2025-02-22

“物以群居,人與群分”,這是很自然的傾向:安全,舒適。

參加附近的教會小組咖啡茶聚還是有點勉強,物種不同,來路不明,目的不清。

這裏麵有一個菲律賓人,住家看護;一個香港人,還有就是我了。我是新來的,香港的過來有些日子了。

病休無所事事,就在社區範圍嚐試不同的生活方式:教會社區,打拳….

來後才知道:原來教會裏的人都是些Scotts。

記得有個英國喜劇:Mind Your Language,裏麵有一天中東王室送一蘇格蘭隨從來學英語,因為他的蘇格蘭方言實在太難懂。校長非常鄙視:Scotts?!哈哈。

這個喜劇有好多節,講各國移民上語言課時的文化碰撞,有趣的不得了,大家可以選看一下,看看以前文化寬容度有多大。

剛來時也說的很坦然:病了走不遠,就在家門口轉轉,選這兒純屬家門口,你也什麽人都接收,我反正沒信仰,但喜歡學習新事物;以後會考慮中國教會,因為中文學起來更容易一些。

大家對我挺好,不知道怎麽好的好,說白了就是隔閡;我也是過來瞧瞧,沒什麽長遠打算。

知道他們是Scotts是因為蘇格蘭這詞出現太頻繁:如有一教友毛衣非常好看,她告訴我是在附近的蘇格蘭服裝店買的,這下知道這個店了。當年在愛丁堡旅行時,整天大街小巷串,滿大街都是蘇格蘭羊毛圍巾,偏偏就沒買,一直心存遺憾。

後麵他們交流Robert Burn的詩歌,恰巧在愛丁堡文學家博物館看過,大學時也讀過他的詩,隻是不記得了。當時正在看桌上交流的書,非常古老陳舊珍貴,就摸了下,並翻讀了兩頁古文。以前在讀莎士比亞時,老師逼著讀英語古文,所以也能看懂一丁點兒。這個時候,有位女士站在旁邊說:你知道Robert Burn是誰嗎?語氣不太友好。笑著跟她說:知道,愛丁堡文學家博物館裏專門有他的展館,也展覽著他的手稿,原作,還有像旁邊的袋裝小型板,以前也讀過節選,沒有細讀過,忘了。

上個星期去教會茶聚時晚了,我喜歡坐的位置被別人坐了,一對老夫妻讓我坐他們旁邊。他們介紹自己說:他們是土生土長的愛丁堡人,20多歲結婚後就移居到加拿大。

跟他們說曾經在愛丁堡住了5天4夜,日日夜夜在大街小巷穿梭,他們聽後非常好奇。

把博客打開,裏麵有在愛丁堡的一些紀錄。

住的酒店,教堂,聖誕節在教堂裏的晚會,上下新舊城的通道,兒童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文化博物館,南北橋,Arthur Seats,新市政廳的高中生文化展覽,lion hearts城堡,這些都是他們非常非常熟悉的出生長大的環境,沒想到我卻那麽熟,那麽投入,他們看著我拍的照片,以及一些他們能看懂的英文,竟然哭了。

他們的世界其實不大,跟女兒戲謔說:生活在清朝。他們對中國非常不熟悉,充滿偏見,以為亞洲人都是保姆類的,即使在多倫多這麽個大城市。

通過這些交流,大家之間的冰有點融化。

有些跟我說:他們會介紹其它人給我,有一位是修女,如果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的話。

在希臘石頭城的上麵,有一個風景非常優美的修道院,生產一種非常好聞的香皂,可惜那天去晚了一分鍾,修女正在關門,這一關或許就是永遠,留下遺憾。

不過,那天,我對下麵看起來是石頭的山有了新的了解,上麵有樹林,有泉水,鳥語花香,真是人間仙境。

記得以前去大藏區時,到山上勸藏民搬下山,沒想到到山上後,看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就覺得為什麽要搬下山?你看遷居下山的人,整天玩遊戲,有什麽意思。

扯遠了。

哎,通過茶聚,他們對我已更多了解和接納,看到保姆之外另類亞洲人的麵貌,哈哈,就像我在“窺視”他們一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