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穀位於南加州東北部,是全美國最幹燥、最炙熱的地方。它曾經於1913年7月10日創下了攝氏57度的全球最高溫記錄。盡管如此,死亡穀依舊迷人,因為就是讓人幾乎失去空間感和時間感的錯覺,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的變遷,更能讓人感受死亡穀生與死交融的魔力!此外,死亡穀是著名的愛德華空軍基地和太空實驗場所,航天穿梭機每年在這裏數次升空和回收,並且進行火星探測器的實驗。也就是說,這裏也是一個從地球直達太空的地方!
我們1月10日早晨從洛杉磯出發,沿著15號高速公路一直向東北走,經過Barstow到達Baker駛離15號接上127號公路,再一直往北走。大約在三個小時之後到達死亡穀的邊緣,也是通往死亡穀的190號公路的轉接點: Death Valley Junction。
這裏是加州的一個有名的曆史遺址,有一個歌劇院、一個賓館、一個博物館和幾間辦公室。而這裏所有的曆史,都跟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傳奇人物就是現年90歲的演員馬爾塔·貝基特(Marta Becket)。她不僅僅是演員也是個舞蹈家和畫家,令人非常驚奇的是她一個人在這座Amargosa Opera House演出了將近五十年!2000年,美國導演Todd Robinson拍了一部關於她的紀錄片《Amargosa》,獲得艾美獎提名。
出生在紐約的馬爾塔·貝基特十四歲開始學芭蕾,曾經在紐約百老匯無線電音樂城參演過Show Boat, A Tree Grows in Brooklyn和Wonderful Town。之後她開始全國個人獨舞巡演。曾經有一個通靈告訴她,不久後她將會放棄自己的舞蹈生涯,並會搬到一個名字以字母A開頭的偏僻小鎮度過餘生。神奇的是在1967年,她和她的丈夫在去朋友聚會的路上車子爆了胎,偶然地滯留在死亡穀附近一個偏僻的小鎮,當她發現這個小鎮的名字曾經叫過阿馬戈薩(Amargosa),她意識到她找到了自己的命運,於是決定在這裏留下來!
這座墨西哥殖民式建築由建築師Alexander Hamilton McCulloch設計,由太平洋海岸線硼砂公司出資建於1923~1925年。這座U型建築包括公司辦公室、一個商店、一個擁有23間客房的賓館和餐廳。在建築的東北角原本是一個社區活動中心的多功能廳,在這裏放映電影、舉辦舞會以及一些重要的宗教儀式,結婚葬禮都在這裏舉行。馬爾塔·貝基特租下這個多功能廳,經過裝修後改名為阿馬戈薩歌劇院(Amargosa Opera House),並開始不斷地在歌劇院的牆壁上進行手繪創作。
1970年,一位《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經過這裏,發現馬爾塔·貝基特一個人在劇院表演,而觀眾隻有牆壁上的手繪人物畫像。馬爾塔·貝基特也是一位不錯的畫家,一直到今天,在劇場和賓館的牆壁上還留著很多她的現代派的手繪作品。馬爾塔·貝基特開始逐漸被外界知曉,並開始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來觀看她的表演。直到2012年2月12日,88歲的她做了一生中最後的一次謝幕演出。她的傳記《To Dance on Sands: The Life and Art of Death Valley's Marta Becket》於2007年初出版。
在這個賓館的大堂中央,壁爐上擺放著馬爾塔·貝基特的巨幅肖像。櫃子裏擺滿了芭蕾舞鞋、獲獎證書和一些道具。還有一些演出長裙等,向人們展示著這裏特殊的藝術背景。畫滿手繪的牆壁上掛著不同年代的演出海報和一些名人照。男女洗手間的名字也非常特別,分別是Cowboy和Cowgirl!
在院子裏的野餐區簡單午餐,繼續前行進入190號公路,直達死亡穀國家公園。死亡穀於1994年10月31日經克林頓總統簽署成為國家公園,它現在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公園。跟其它國家公園一樣,在臨近公園的時候,道路的右手邊有一個明顯的公園名稱標牌,我們沒有停車,直接進入公園。這個公園根本沒有大門,也沒有人收門票,在遊客中心可以買門票,另外在幾個主要景點的停車場設立了自動付費機,一部車20美元,可通用7天。
我們第一站來到設於熔爐溪(Furnace Creek)的遊客中心。這裏有一個公園的沙盤,整個公園的大致景觀盡收眼底。遊客中心的左側是書店和紀念品店,右側是死亡穀博物館,印象比較深的是這個礦石車和那個被炎熱高溫燙化了的輪轂。從這個博物館得知,盡管這裏自然環境如此惡劣,生命依然在此繁衍。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動物,除了響尾蛇、蠍子之外,還有一些像是沙漠壁虎、小狐狸、大角山羊、老鷹和黃鶯等,它們出沒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日出前或是傍晚時分,選擇這個時間是因為這個時候溫度相對比較低。
在遊客中心索取了一張公園的地圖,跟工作人員確認了幾個計劃中的景點。最遺憾的是從這裏開車去跑道幹湖Racetrack——就是“會移動的石頭”,單程至少需要四個小時,而且必須是SUV或者Pick-up才能進入。我們雖然是開著四驅車,但這路途實在有些太遙遠,隻能放棄。
從遊客中心出來已經下午一點半鍾,按照計劃先去死亡穀最有名氣的地方:惡水。從190號公路向南,在Furnace Creek Inn附近右轉入惡水路(Badwater Road)繼續向南大約26公裏,便到達惡水盆地。停車場在道路的右手邊。
惡水盆地(Badwater Basin)是北美大陸的最低點,也是整個西半球海拔第二低的地方。前身是全新世時期的曼利湖(Lake Manly)。從覆蓋著厚厚的鹽層的階梯步道來到惡水附近,一塊醒目的木牌上標著它的海拔高度:海平麵下282英呎(85.5米)。在停車場後方的峭壁上則橫立著一塊牌子,上麵標示著海平麵的位置,白色的英文字也非常醒目:SEA LEVEL。死亡穀的麵積總共有13600多平方公裏,其中大約有1400平方公裏低於海平麵。
惡水盆地的名字由來是因為這個內流盆地的水質鹽度太高,雖然沒有毒,但根本不能飲用,故而稱作“惡水”——Badwater!看看滿地的白色鹽層,厚度可達到十多厘米。我們在以鹽代土的地麵上向西漫步了大約半英裏,用舌頭舔舔嘴唇,感覺都有點鹹。
死亡穀雖然被視為地球上最不適於居住的地區之一,但是卻生長著一些適應力奇強無比的生物。其中棉球沼澤(Cottonball Marsh)的沙漠小魚可以住在比海水多出6倍鹽分的水中。尤其春天時,更有一種長約1寸的沙漠小魚還特別會到190號公路南方6.5英裏的鹽溪(Salt Creek)產卵,它們適應幹燥氣候、鹹水和惡劣環境的生命能力著實令人驚歎!植物、生物、動物如此,人更是如此。這種天然的惡劣環境絲毫沒有影響人們對這個地方的追捧,不同季節都是遊人不斷。看看,還有開跑車來這兒兜風的!
惡劣地形,也造就了特殊的地理景觀。離開停車場,重返惡水路,這回是一路向北走。很快,右手邊出現一個岔路,標牌上寫著Natural Bridge天然橋,我們試著開進去,砂石路,塵土飛揚,而且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抵達,於是調頭回來。繼續沿著惡水路北行,左手邊又出現一個岔路,這條路是通往魔鬼高爾夫球場(Devil’s Golf Course)。我們這次沒有開進去,但從遠處已經可以看到這片高低起伏、尖頂狀結晶的鹽地。之所以如此稱呼它,乃是由於它惡劣的地勢,除了魔鬼之外,沒有人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打高爾夫球,若真的到此處打球,那麽就得接受一場魔鬼般的訓練。
再往前走,右手邊又有一個入口,這就是藝術家路(Artist’s Drive),一條全長大約9英裏蜿蜒的單行柏油路。路途中,有一轉口可以到達藝術家調色板(Artist’s Palette),此地東側的山嶽,因含有雲母、褐鐵礦、赤鐵礦等豐富礦物質,形成五顏六色的圖案,就像是畫家恣意揮灑的畫作,如同天賜的藝術作品。
從藝術家小徑轉出來,再往北行駛大約兩公裏,這裏有一個徒步道叫做金色峽穀徒步道(Golden Canyon Trail)。從停車場入口進入,可以走1.3英裏到達Red Cathedral,也可以選擇單程2.5英裏的Zabriskie觀景點。但目前這個觀景點正在維修,要到今年的四月底才能向遊客重新開放。順便說一句,這個觀景點是以當年的太平洋海岸硼砂公司總經理紮布裏斯基(Zabriskie)的名字命名的。
在黃金峽穀徒步道轉悠了大約一個小時,天也漸漸黑下來。開車回酒店入住。這間叫做熔爐溪牧場(Furnace Creek Ranch)的酒店在Trip Advisor上排名第一,曆史也很悠久。一個巨大的院子,除了幾棟客房,還有一個硼砂礦博物館,一個商店,一個酒吧,兩間餐館,遊泳池、兒童遊樂場等等設施一應俱全。最神的是在酒店後身有一個所謂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高爾夫球場,低於海平麵214英尺!不同的是,這個高爾夫球場的草地幾乎都是黃色的。
今天是1月11日,早晨起來天就是陰陰的。早餐以後,居然下起小雨!死亡穀每年的降雨量平均不到2寸,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內華達山(Sierra Nevada)、帕那敏山(Panamimt)以及阿加斯山(Agus)三座山形成了雨水屏障,由太平洋吹來的海風所挾帶的濕氣幾乎都沒有辦法進到穀內,讓此地的降雨機率更是微乎其微。也不知道到底是人品好還是壞,雨水這麽稀少的地方,竟然讓我們趕上了小雨。
1873年,探礦者在這裏發現了硼砂礦,此後又發現銅金銀鋁礦,再後來又陸續發現了雲母、褐鐵、赤鐵等礦藏。因此在那一段期間,死亡穀出現了小市鎮。我們昨晚下榻的這家熔爐溪牧場酒店就是那個時期的探礦者和商人的聚集地。
在酒店大門的右手邊,停放著一架馬車,就是著名的20頭騾子隊(20 Mule Borax Team)的車廂。騾車分成三節,前兩節是裝載硼砂礦石的車廂,每個車廂可以裝12噸貨,共計24噸。最後一節是罐車,裝著淡水,整個車重36噸半。行程是從死亡穀到加州通火車的小鎮莫哈韋(Mojave),全程165英裏,騾子隊需要穿越荒漠,大約要走10多天才能走一個單程。這些騾子車最早屬於距離酒店以北大約一英裏的和諧硼砂礦加工廠。
我們隨即駕車來到位於190號公路邊上的和諧硼砂礦加工廠(Harmony Borax Works),這是死亡穀一帶第一家硼砂礦加工廠。1881年,探礦者Arron Winters發現了這裏的硼砂礦藏,他將這個礦賣給了舊金山商人威廉·科爾曼。1882年,科爾曼開始在這裏籌建硼砂礦加工廠,並委托工廠主管J.佩裏設計騾車、規劃將硼砂運往莫哈韋的運輸路線。硼砂在當時被稱作“白色的金子”,是死亡穀裏利潤率最高的礦藏。這個加工廠主要是雇用華工加工提煉硼砂,俗稱“棉花球”。
之所以在這裏建廠提煉硼砂,主要就是因為運輸成本太高,在這裏精煉提純之後,再將“棉花球”由20頭騾子車運至165英裏以外的莫哈韋火車站。當時這個硼砂礦加工廠的平均日產量是三噸左右,從1883年到1888年總共生產了大約五年的時間,直到1889年,科爾曼的資金鏈斷裂,加工廠被迫停產。其中另外一個原因是在加州其它地方也陸續發現硼砂礦,開采條件和運輸成本都優於這裏。下圖是1900年當時加工廠的模樣。
這個礦場遺址在1962年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登記注冊的第773號曆史遺址,並得到相應的保護。當年的鐵鍋爐、溶解槽、管道、操作台以及加工車間的殘垣斷壁,特別是展覽在那裏的騾車,一下子把人們帶到100多年前的情景,仿佛聽到了機器的轟鳴、看到遠渡重洋而來的華工們的身影。當時的華工來自舊金山,他們的工作流程是先將硼砂從鹽層表麵刮起來,裝入推車或馬車,運到加工廠。工人們用蒸汽鍋爐將鐵槽子裏的水加熱沸騰,然後將裝滿硼砂的推車推至鐵槽邊,將礦砂傾倒在沸水中。再加入碳酸水使硼砂溶解,石灰和泥沙也同時被過濾掉。再將硼砂液體倒進冷卻大桶,它們的結晶就掛到了金屬掛杆上。起重掛杆,精製結晶硼砂脫落,由此產生濃縮的硼砂。隨後將硼砂裝袋並存儲在一個穀倉等待發運。這個生產過程循環往複。
由於硼砂高於120度的高溫下就不會結晶,所以和諧硼砂廠在最炎熱的夏季就會停工一段時間。當時加工廠大約有40名工人,華工們的工資每天1.30塊美元。簡易的工棚和帳篷就搭在大約現在停車場的這片空地上,華工們吃住在帳篷裏,而其他管理者和雇員就住在我們現在住的酒店Furnace Creek Ranch。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到這裏觀光遊覽,麵對如此偏僻荒涼的大環境,構想著當年華工們的勞作與生存狀況,不禁感慨萬分。
除了這個硼砂廠的廢墟。這裏比較有名的工業遺址就是炭窯(Charcola Kilns)。炭窯大約建於1875年,主要是為了提煉礦石中的純銀,10個窯一列排開,平均高度為25呎6吋,直徑約30呎。炭窯的外型就像是東正教的圓形尖頂,迄今窯子裏彷佛仍隱約可以聞到燃燒杜鬆的氣味。
美國這類的國家曆史文化遺址大約有27000處,保護措施比較得當。美國有一個叫做“國家曆史場所登記處”的專門機構,登記處由國家公園局和州政府共同負責。凡在美國曆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且有50年以上曆史,在建築業、考古業、工程和文化等方麵具有重要價值的地區、遺址、房屋、結構和實物都要到登記處登記造冊。聯邦各級政府每年都撥出專款,采用照片、圖解等形式建立起詳細的檔案資料。在政府財政和個人基金即國家曆史保護信托的支持下,這些遺址得到妥善和恰如其分的保護,同時嚴禁曆史遺產地址過度商業化。
開車沿著190號公路繼續向北,當抵達190號公路的最北點,向右一個岔路進入斯科特城堡路(Scotty’s Castle Road),這條路就直通死亡穀最著名的建築物:斯科特城堡(Scotty’s Castle)。這段路比較遠,從岔路口抵達斯科特城堡全程58公裏。
關於斯科特城堡的資料非常少,中文資料完全沒有。以下內容是根據城堡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大致翻譯的。估計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份關於斯科特城堡的中文介紹。說到這個極為偏僻的城堡故事,其三個主人公都生於1872年,分別是Walter Scott,Albert Johnson和Johnson的妻子Bessie。
斯科特,一個江湖騙子,也是一個高人,一個好朋友。他生於肯塔基的一個牧馬場,11歲來到內華達投奔兩個哥哥,曾經在死亡穀和諧硼砂礦廠的20頭騾子隊工作。由於騎術高超,後來加入布法羅比爾的“狂野西部秀”成為演員。在做演員的12年中,去過歐洲、幾乎走遍全美,見多識廣,但仍舊有很多時間混跡於死亡穀一帶,並逐漸在當地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1900年他在紐約遇到一位女孩並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他妻子始終住在美東,夫妻離多聚少。再後來他結束演藝生涯開始探礦,做過演員的他很會講故事,他聲稱在死亡穀的深處找到了巨大的金礦,自稱身價在100萬到2000萬之間,以此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入股,在民間借貸中拆東牆補西牆。1904年,他來到金融重鎮芝加哥為他所謂的神秘金礦尋找投資商,在那裏他結識了富商約翰遜。
阿爾伯特·約翰遜是一個生於俄亥俄州的富二代,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在學校讀書期間遇到從斯坦福大學轉學至康奈爾的加州優秀女孩Bessie,他們後來在加州成婚,夫妻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他們一生都沒有子女。阿爾伯特的老爸是個成功的銀行家,還擁有鐵路公司、礦山等企業。不幸的是在1899年年底,爺倆在從猶他州至科羅拉多考察礦場的火車上遇到車禍,老爸當場死亡,兒子重傷。傷病讓他開始把業務轉向金融和保險業,於是在1904年他認識了斯科特並開始了他們跨世紀的傳奇式友誼。
1906年他實地考察了死亡穀,但卻沒有見到那個神秘的金礦,盡管如此,在死亡穀居住的一個多月,幹燥灼熱的氣候讓他患病的身體極為舒服。斯科特海闊天空、熱情奔放的性格也很打動他。他決定投資這個金礦。在後來的幾年中,他們夫妻多次來到死亡穀,盡管他知道斯科特的所謂金礦隻是一個故事,他還是愛上這裏。於是決定在這裏建一個私宅,就是這個Scotty's Castle!
這座古堡所演繹的兩個人的傳奇故事,重點就在於他們的友誼,“兩個如同白天黑夜的人”,出身、品格、稟性、觀念甚至身高長相氣質都大相徑庭的倆個人,居然能夠保持如此長久的友誼,令人讚歎。結論是:首先他們不是同誌,然後就是約翰遜的價值觀和涵養,而最重要的是斯科特盡管是一個大騙子,但他也是個好朋友!
1943年,Bessie在城堡以南40英裏處的Townes Pass遭遇車禍喪生。約翰遜也於1948年病逝。主人公斯科特逝世於1954年,葬在了城堡後身的山坡頂上,旁邊葬著他的愛犬Wenly。在他的墓碑上寫著:I got four things to live by: Don't say nothing that will hurt anybody. Don't give advice-Nobody will take it anyway. Don't complain. Don't explain.。
除了這個傳奇故事,城堡本身也非常令人震撼,無論是整體規劃設計,還是建築的細膩做工,都很難想象這是在死亡穀這麽遙遠和偏僻的地方。城堡的整體風格非常藝術範兒,同時還有高科技。在群樓後麵的鍾樓下麵居然有一套水力發電設備,不禁令人感歎這哥倆的創新意識!
從斯科特城堡出來大約5公裏,有一條右轉的岔路叫跑道路(Racetrack Road),這條路通往優比喜比火山口(Ubehebe Crater)和跑道幹湖(Racetrack Playa)。這個所謂的跑道幹湖絕對是死亡穀裏最為神奇的地方,因為就是在這裏有被譽為世界第七奇跡的自己“會移動的石頭”!這一奇特的幹涸的湖床長約4.5公裏,寬約2公裏,湖床的粘土已龜裂成無數的小裂塊,而且出奇的平坦。在這片湖床上,移動的大石塊留下了一條條軌跡。雖然沒有人能夠親眼目睹石塊的實際移動過程,但它們肯定在移動,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位置和軌跡也一直在變化。你想象一下,在幹裂的土地上巨大的石頭會走路的奇景,而且還烙下明顯的行走痕跡,實在令人稱奇,令人向往。
從岔路口到優比喜比火山口以及通往跑道幹湖的砂石路入口大約有8公裏。在火山口停車場前有一個通往Racetrack的標誌和簡介牌立在砂石路的入口,我試著把車開進去,路麵顯然是用設備處理過,一路都是很細碎的顛簸,其目的是增加摩擦力,避免輪胎在砂石路上打滑,這種很僵硬顛簸實在很不舒服。估計從入口到達目的地這段砂石路要走兩個半小時。我們大約走了半英裏就很勉強地調頭回來。在煉爐溪的加油站,有紅色的Jeep四驅越野車出租,專門是用來到這一帶觀看移動的石頭的。當然,除了車,你還要騰出至少大半天的時間來完成這個往返8小時的旅程。
根據最近的資料,2010年9月,美國宇航局一群年輕的科學家對美國加州死亡穀石塊漂移的奇怪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測量數據並取得了更有價值的新發現。新發現表明,該區域冬天時的溫度和濕度可以保證冰層的形成。這一發現對現有的冰層導致石塊移動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3年6月,美國宇航局一位地質學家表示已經找到了石塊漂移的答案。行星科學家拉菲·洛倫茨教授認為岩石在冬季被包在冰中,然後隨著湖床融雪、變得泥濘,冰使得岩石浮在泥土之上,在強勁的荒漠風的吹動下,岩石就能輕而易舉地“行走”。一塊小浮冰塊,恰恰有一個平麵向下,這樣就會在軟泥上留下一條軌跡。洛倫茨博士指出,在適當條件下,微風就能使岩石行走起來,因為冰使它們浮起來,減小了麵與麵之間的摩擦。(注:上圖是在遊客中心翻拍的海報)
優比喜比火山口(Ubehebe Crater)的發音是YOO-bee-HEE-bee,它是一個位於棉木山北麓的巨大的火山口。有一些中文資料把它翻譯成大盆地,顯然是錯的。這個火山口大約800米寬,215米深。火山口構成於史前火山噴發,至於它形成的具體年代則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它形成於2000多年前。然而在2012年,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它遠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大年紀,大約隻有800年的曆史。
火山口就在停車場旁邊,從上麵看下去蔚為壯觀,這顯然是自然暴力留下的證據。這個火山口看上去和黑龍江的五大連池火山口非常相像,隻不過規模沒有那麽大,五大連池火山口感覺上更加壯觀。在火山口的上緣有小路環繞,遊客可以沿著火山口走一圈,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途中可以看到另外的小火山口。也有小路可以走到火山口的底部,往下走很容易,但上來就比較困難了,主要是因為小路上砂石細碎夾帶著火山灰,向上爬起來很吃力。
離開火山口,又直奔煙囪井(Stovepipe Wells)附近的大沙丘:Mesquite Flat Sand Dunes。這片占地14平方英裏的綿延的沙丘,是死亡穀國家公園內開車最容易抵達的沙丘,就在190號公路的邊上,非常顯眼。路邊有一個沙丘停車場,從停車場就可以直接進入沙丘。
之所以叫它沙丘而不是沙漠,就是因為它實際上的麵積還不夠大。停車場附近的沙丘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腳印,所以當時我們的目標就是一直向東走,直到走到遊人的腳印消失為止。
但是,路途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遠很多,當然越往裏麵走景色也越漂亮、越壯觀。從沙丘上的足跡可觀察到動物的行踨,而豆科灌木則形成砂土區域的特殊生態植物。我們大約走了一個小時,爬上一個巨大的沙丘,眼前豁然開朗——前方出現了真正的大漠的景象,在夕陽下一片金黃。終於找到了《國家地理》的感覺。此時此刻,感覺所有的辛勞都很值得。
從沙丘出來,抖掉滿身的沙子,開車趕往此次行程的最後一個景點:但丁觀景點(Dante’s View)。這裏是死亡穀最佳的觀景位置,盡管此時天色已晚,但站在觀景點由東向西眺望,望遠鏡山(Telescope Peak)矗立在眼前,遠方則是一片蒼茫的惡水鹽地,從但丁觀景點可以將死亡穀的最低點和最高點盡收眼底。此時,偌大的停車場隻有另外一部廂型車停在那裏。天完全黑下來,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下山,由此結束了我們這次死亡穀的周末之旅。
謝謝分享!
非常享受圖文並茂的介紹。謝謝。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