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的不同著力點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90年代提出來的。
軟實力是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東西的能力。分為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現這種價值觀時)、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及外交政策(當政策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 - 百度詞匯
還可以舉出另一個例子。哪個國家最了解中國文化? 日本。哪個國家在近代史上對中國傷害最大?還是日本。所以即希望讓對方多了解中國文化,然後對中國采取友好的政策, 上述例子都表明這不太可能。
是否可以這樣認為,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對影響本國人民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習主席最近提出了“文化自信”,我認為確實提到了點子上。有自信心的中國人,不會盲目崇拜外國文化,不會跟著外國文化走,中國這才有前途。
但軟實力的具體內容應該內外有別,必須認識到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對他國的影響是有限的,主要是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等基礎層次發揮一定的作用。對各國文化的了解確實很重要,但其重要性體現在其在知己知彼上的作用,在理解對方上有幫助,進而在製定相關政策上能對症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幫助對方能更好的理解自己,避免誤判。
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一部分對他國決策階層的影響就很有限了。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國家政策一般都是由某國的精英做出選擇,他們做出選擇的基礎還是從該國的最大利益出發,綜合考慮經濟、地緣政治等方麵的因素,這些因素要遠比文化因素來得重要。如果希望能通過影響對方的文化,最終能誘使對方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政策,這個可能性不大。美國的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基本上都來自大小智庫的各種研究成果,中國文化能影響到這些人的研究方法或結果嗎?如果有的話也很有限。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西方國家對中國最大的不滿就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國保持著共產主義信仰,政府對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的控製明顯,即所謂專製政體,這就是西方對中國最大的反感之處,也是西方拿來批評中國、削弱中國軟實力的主要論點。如何提高中國的軟實力,因該從這一角度來下功夫。
80年代當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西方學者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引進外國技術不會成功,因為外國技術的應用需要相應的社會機製,民主製才能保證先進技術的實施。幸運的是中國並沒有被這種論點忽悠,堅持走自己的路,在保持國體基本不變的條件下,取得了令人震驚的經濟奇跡,以至於有人說,中國平穩解決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讓數量巨大的人口的脫貧,因該有人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國的GDP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阿裏巴巴在美國股市成功上市,據說其股市價值已經超過walmart,中國的製造業是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體係,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帶來的大量充滿活力的公司的出現,帶來的學習先進技術的渴求等等,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完全可以在理論上往前走一步,反過來問一下,中國政體中是否有一種合理的成分使得中國能得以成功? 為什麽中國能取得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國相對集中的政體對經濟發展的正麵影響是否能成為一種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模式?如果有這種模式的話,是否可以作為一個獨立於西方價值體係之外的中國價值體係推廣到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西方民主製的缺陷日益明顯,以美國為例,其兩黨惡爭嚴重地影響到了政府的執政能力。西方選舉中政治家胡亂許願,上台後不予兌現,許多政治家光說不練,嘴皮功夫一流,執政能力一般或很差,導致讓許多選民對政治失去興趣,投票欲望不強烈。實際上選民一般對國家戰略之類的重大政策問題也不一定十分清楚,投哪個候選人的票有時會因為一個很偶然或不太重要的問題所決定,因此選上來的政治家也可能不是很有能力的人。許多政治家治國能力有限,沒有長期的發展目標。
西方民主製在國際上的聲譽也不一定非常好,美國搞顏色革命、輸出民主製,這在許多國家第三世界國家造成了混亂的惡果,這些都說明民主製不是萬能的,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民主製在許多國家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推翻了所謂的專製製度或個人,結果國家的情況比以前更亂更遭,經濟水平直線下降。在這些國家中,中國的模式是否能取得更好的結果?我相信,一個能達到政治大局穩定,各級政府稱職,經濟發展迅速的體係一定會有吸引力。這時我們就能站到道德製高點,極大地提高我們的軟實力,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現在增強自身軟實力的被動局麵。
奈教授提出的軟實力的理論,對我們來說因該是一個很有用處的工具,在分析問題上有一定的指導能力,但必須看到,這一理論還是有一些缺陷的,例如突出文化作為軟實力重要一環的論點,就值得商榷。文化作為國際交往中的重要一環有其作用,但不因該過於拔高。奈教授很喜歡用好萊塢的電影來舉例子,認為美國電影在推廣其價值觀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我認為,好萊塢大片能否在一個國家流行,完全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或文化對其的接受程度,如果對美國文化歡迎,那美國電影就會產生影響,否則影響就會很有限。中國觀眾對美國大片的喜歡基本上還是由於對美國的好感,好萊塢電影製作精良,敘述故事的角度新穎,使用英語等原因。美國電影在歐洲的影響就遠遠不如在中國,在伊斯蘭國家的影響力估計也不會太大。日本電影應該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追捕》、《排球女將》這些影片曾在中國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其中不乏馬雲,張藝謀等頂尖精英,但隨著中日關係的低落、中國人民對日本政治的反感的增加,就再也沒有看見如此有影響的日本電影出現。反之,日本文化在台灣就很有市場。同樣是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奈教授這裏講的是軟實力,沒有過多闡述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係。我們對兩者的關係要有清醒的認識,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包裝,軟實力的基礎是硬實力。你有多大的硬實力,就會產生或應該有相應的軟實力,使用得當,會出現1+1》2的功效,使用不當,硬實力就發揮不出應有的效能。美國現在是硬實力在走下坡路,試圖通過最大程度發揮軟實力的途徑來維持其地位。顏色革命實際上也可被視作軟實力工具之一。
奈教授是美國人,盡管總得來說對中國友好,但心裏並不希望美國衰落。軟實力理論的提出,即可以指導美國政府尋找正確的政策,也可以用來其他國家迷失方向。在一次演講中,當問到中國應該如何提高其軟實力的問題時,他用了這樣一個例子。中國舉辦上海世貿會,邀請他和其他外國人士參觀,效果很好,參觀人士對中國留下了好感,但爾後的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金事件,一下子把中國的形象搞壞了,他是把這一事件作為軟實力應用失敗的例子來說的。我到認為這很說明西方利用軟實力來攻擊中國的通常的做法。中國可以花大量的資源來宣傳自己的文化,結果西方通過一個小小的政治事件就能讓你前功盡棄,而西方媒體特別喜歡找中國的茬,做到這點太容易了。
軟實力的最高境界是讓如何讓對方接受己方的政策,這裏通常是指外交政策。隻有當中國能理直氣壯地說明我的政治製度你可以參考,我的發展道路你可以借鑒,你很可能會從中得益時,中國的軟實力才可以說是和中國的硬實力相適應了。
2014.11, 渥太華
而沒有做到拿來主義的中國,對待外來文化挑三揀四,結果德先生、賽先生並沒有引進來,但是自己的傳統文化卻在文化革命中損失殆盡,十不存一。
現實活生生的擺在眼前,中日兩國的文化變遷是誰也抹殺不掉的例證。
有些人如果真那麽文化自信的話,為什麽要引進純西方血統的,大胡子的共產主義呢?那時為什麽文化不自信,現在又要自信了呢?
----那請問,為什麽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滿清的戊戌變法會失敗?雖然這裏麵原因很多,但是就文化自信這點上來說,不自信的日本變革成功了,閉關鎖國、盲目自大、自信的滿清失敗了。不是嗎?
蘇聯早已解體,大陸現在還在拉俄抗美,不能不說當年的蘇俄文化滲透還是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