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是一個從觀察到分析,從分析到歸納,從歸納到綜合,從綜合到總結的自然反映過程。但是,分析的是什麽、歸納的是什麽、綜合的是什麽、總結的又是什麽?當然,站在不同的角度、處於不同的曆史時間段、思考於不同層次,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不管對象如何,不管東西方的思想有何差別,最終能夠提取的詞匯不外乎:道、規律、真理。那麽,在這些概念之上,是否有一個統一的本質?我的答案是:有。這個本質就是“邏輯的集合”。當然,你可以把這個集合稱之為“道”、稱之為“規律”、稱之為“真理”,但我認為這些都隻是一種空泛的的概念。就好比一幅完整的拚圖畫,在沒有拚好時我們可以籠統稱之為“道”或“真理”,但是我們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必須尋找每一片拚圖單元,並將其放在與其它邏輯單元洽和的位置。拚圖單元上的圖案,就是一個個小的“邏輯集合”。拚圖單元連接得越多,也就是邏輯洽和得越多、邏輯空間的範圍越大,圖案,既真理的麵貌就展示得越全麵、越充分。勾股定理與幾何學的關係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勾三、股四、弦五”是一個圖形數理關係的認知,但是這個認知在圖形數理邏輯的反映上隻是直角三角形邊長關係的邏輯萌芽。而a^2+b^2=c^2才是這種特定邏輯關係的全貌。這裏,有一個哲思的入口:幾何學是科學還是哲學?如果不是哲學,它與哲學的本質區別在哪裏?
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不但是認知範圍的擴展,就好比能夠發現更多的拚圖碎片;更是將碎片進行正確拚接,使自然界的邏輯鏈條在意識中不斷加長的過程。認知的能力和水平就在於發現碎片的速度和拚接碎片的數量。以智能為例:智能的表現強度直接來源於物質之間的邏輯鏈條長度。這種邏輯鏈條從簡單的基本元素,到無機分子、有機分子、蛋白質、直至DNA。思考人類自身的智能,它隻不過是一種自然邏輯的集合在時空中的過程表達而已。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特定的邏輯鏈隨時間的展開。
計算機的發展給了我們很好的參考。計算機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人類智能在空間上的傳遞和過渡,在時間上的濃縮或者說是壓縮。其本質,就是人類賦予的,或者說是人類聚焦的特定自然邏輯的集合。同理,人類的智能也不過是自然邏輯的一種表現罷了。
對於認知而言,其本質就是自然邏輯關係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種“動態的邏輯集合”。這個“動態”是一個關鍵詞,它既表示了認知的時變性,也能很好地回答所謂哲學與科學的相互關係。除了前麵提到的認知階段,也能讓我們重新審視哲學的過去和未來。有人說“科學出於哲學”,或者說“哲學孕育了科學”,我認為從時序上、從層次上都是有道理的。有人說哲學已經走到了盡頭,霍金說“哲學已經死亡”,這點我反倒不同意。我堅持哲學是人類認知的一個基礎層次,它既為深層次的認知提供平台,也為更遼闊的認知提供方向。現代的科學研究在很多方向已經走進死角,特別是在宏觀和微觀的兩級延伸上,現有的科學鏈條已經缺乏延續的邏輯單元。正是因為科學的現狀,哲學才需要新生,才需要從科學中補充堅實的邏輯模塊來構造未來科學的思想基礎。這也是動態的含義。
但是,哲學如何才能真正承載現代乃至未來的科學,甚至是社會的經濟和政治?
(未完待續)
我認為哲學就是思維的基礎和框架,就好像房子,其功用就是人用來棲息的。至於西方的房子與中國的房子是否一樣?很明顯是不一樣,但它們的本質可是一樣的。
哲學
哲學和科學的關係有那麽複雜嗎 如果真的感興趣 看看哲學史 科學史 大致也明白了 而且哲學這玩意 你能說 西方的哲學就是 印度中國哲學嗎 如果說除了西方哲學其他哲學都無根據 那麽西方哲學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講笑話 最後還是要走回研究存在的路上來 中國人何曾離開過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