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價值觀在實踐之上

(2016-06-19 19:41:52) 下一個

價值觀在實踐之上 --- 結構

1,"實踐檢驗真理"的意思隻能是:實踐可以檢驗一個理論是不是真理。

2,上述1,包含了這樣一個前提,這個前提也是一個事實,那就是:圍繞任何一個事的理論往往存在著不盡相同的多個,但他們不會都是真理(如果我們把最合理優越的理論叫“真理”,那麽所有不盡相同的理論之間一定會有優劣之分),否則,說實踐檢驗真理就無意義。

3,如果實踐可以檢驗真理,那它也一定能夠發現謬論。否則,無論你檢驗哪個理論,它都將是真理。這樣一來,就不是實踐檢驗真理,而是一旦你的實踐選擇了哪個理論,哪個理論就已經肯定是真理了。所以,隻要你說的是以實踐來檢驗理論,那麽你必須承認這種檢驗結果會有兩種可能,即或者其為真理,或者其為謬論。

4,實踐可以檢驗理論是否是真理,但是,一個事情可以導致A,不等於這個事情的的目的就是A。實踐檢驗理論的功能也是這樣。

我們知道,科學家在白老鼠身上做實驗,進而獲得有關生物和生命規律的認知,獲得這些認知本身,可以說就是作為科學實驗的目的。這個目的是有意義的,比如如果把這種有關生物和生命之規律的認知用在醫學上,就可以治病救人。但是,作為整個國家社會的實踐就不同了。如果整個國家社會的實踐目的也是拿人做試驗而為了獲得有關人的存在規律的認知,顯然這就太瘋狂。如果試驗結果是整個國家民族都死光光,即使你獲得了“一旦如何如何,整個社會中的人就會死光光”這樣的認知,這認知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因此可以肯定,雖然在某理論支配下的社會實踐的客觀過程和狀況,可以作為事實根據來判斷這個理論的正確或錯誤,但整個社會實踐的目的意義,卻不是檢驗理論,而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美好。

5,顯然,國家社會在不同的理論支配下,就會有不同的實踐過程和結果,而不同的實踐過程和結果,就有可能使得人們的生存狀況的天差地別,比如悲涼淒慘或美好幸福。那麽,麵對各種不同的理論,“究竟選擇哪一個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社會實踐”這個問題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選擇了什麽理論,就決定了將會有怎樣的實踐,同時也就決定了人們有著怎樣的生存狀態,這個規律永遠不能忘記。

6,那麽現在的問題就是:必須在諸多理論中擇優。而擇優就必須要有一個“優”之標準。沒有“優”之標準,你就無法擇“優”。總之,你必須思考。隻要你說你的理論不是丟硬幣猜正反地確定下來的,那麽你就是有意選擇的,而有意選擇而又沒有選擇的標準(比如你說你隻是在“摸石頭過河”試試),這就不可思議。而如果你說你有辦法獲得標準,這個辦法就是實踐,那對不起,你這就叫循環論證了。

7,這個“優”之標準,一定包含著大量的以往的科學知識和作為之經驗,但是,更重要的標準,卻不是這些客觀知識而是價值觀。價值觀必須是正義的,善的,我們可稱為“價值真理”。價值真理不僅不是實踐能夠檢驗的,它更是檢驗一個理論是否有資格用來指導實踐的最首要的判斷依據。

8,一個社會實踐的是什麽理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該理論是否隱含了價值觀以及它所隱含的價值觀是否體現了善和正義?如果價值觀有邏輯層次結構之分,那麽該理論所隱含的最高價值是什麽?或者我們完全有必要先脫離任何理論而搞清楚:什麽才是一個社會必須堅守的原則?什麽才是人們必須用生命去捍衛的最高價值?

9,如果一個指導和支配實踐的理論,沒有價值觀的規範,那麽所謂判斷實踐的成功和失敗,就和自然科學無異了。比如一個強盜搶劫銀行成功就可以說他的搶劫方案是真理了?當年希特勒如果戰勝聯軍,所有的猶太人都被殺光,希特勒就是真理在握了嗎?所謂“價值真理”,以傳統話語說就是“道德良知”。道德良知必須是對任何指導和支配社會實踐的理論的首要要求。脫離了道德良知,任何實踐就成了動物行為,就是“成者王,敗者寇”了,人類文明就無影無蹤了。

10,一個怎樣的社會結構和狀態(具體下來就是指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法規,尤其是其中的憲法),才會體現出人類的價值,這個事並非需要實踐才知曉,它應該在任何一個曆史時期或者說任何一個實踐的起點上就必須思考和確定的問題,人類生活並非僅需要物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狀態,比如,不可侵犯,免於恐懼,不被奴役,受尊重,思想言論自由。。。等等這些,千萬不要要求人們耐心等待,等你的實踐猴年馬月完成後再說。

11,如果社會實踐的過程和狀態符合人的價值觀,那麽無論這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如何,支配這一實踐的理論才有真理的可能,在此一根本的原則之上,經濟發展得越快速的社會,也能夠說明指導那個社會實踐的理論,更具真理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因此,在社會實踐意義上的真理,永遠僅是理論之間的相對而言,孤立的,絕對的,脫離其他理論的參照而言的真理,不存在。

12,實踐正是在上述意義上檢驗一個理論是否是真理。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僅當你的實踐確實是受到某理論的規範和支配時,你才可以說你的實踐可以檢驗該理論。否則,你的實踐壓根就與該理論無關。其次,嚴格表述的話,實踐並不能使得一個理論成為真理或謬論,它僅是能夠以實踐造成的事實實證某理論是真理或謬論。也就是說,類似“實踐出真知”這樣的表述是錯誤的,因為一個理論是否是真理,並非依賴於你的實踐,就像一個工程設計,合理正確與否並非依賴於施工。一個理論是真理還是謬論,在這個理論提出來時,它就已經是。

總結:
決定實踐命運也是決定國家人民的命運的,不是實踐,而是理論。從更深層看,我們是否具備鑒別理論優劣的判斷力,這才是當下以及任何曆史時期中的最關鍵和最根本的問題。

 

 

於2016/06/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