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侃醫林 138:雜誌快餐 7—醫源性死亡,醫療錯誤原因,體重腰圍誰更壞?

(2023-11-05 15:03:53) 下一個

1. 美國醫源性死亡。
2. 醫療錯誤原因。
3. 體重腰圍哪一個更危害健康?
4. I型糖尿病發病年齡。
5. 阿司匹林劑量劑型療效有無差別?

1 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

這是2000年出版的一本書,但所有內容都可以在網上讀到。書名是:人都犯錯誤:建立一個安全的醫林係統。根據這本書,美國1997年住院人數超過3,360 萬人。根據不良事故發生率推算,美國每年因為醫療失誤造成的死亡,最少4.4萬,最多9.8萬。按照最多算,每天268個美國佬死於醫療事故。美國每年車禍死亡人數是43,458 人、乳腺癌42,297 人、艾滋病16,516 人。這本書沒有把醫療事故死亡的原因分析的很清楚。

2 Diagnostic Error in Internal Medicine. Arch Intern Med. 2005;165(13):1493-1499. doi:10.1001/archinte.165.13.1493

2005年一篇文章,分析內科方麵醫療錯誤的原因。犯錯病例有100個的,錯誤不止100個。

0 微侃醫林 138: 1單純係統性錯誤是19%,醫生認知錯誤是28%, 係統性錯誤加醫生認知錯誤是46%。另外7%不是誰的錯誤。係統性錯誤,是醫院的事。我關心的是醫生犯錯誤的原因。0 微侃醫林 138: 2

群友 1:2005年 澳洲的一個每年一次的醫學大會上 一個大會發言人說,藥物是第四位死因(在美國): Medicine is the 4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USA). 當時我無法相信,還特地下來和發言的人核實過。後來看見報道說 如果把不合理用藥算進去,藥物往前排,是第三位死因。

醫生認知錯誤分三方麵:
1知識性錯誤,11起(4個病例)。知識不夠,不是主要原因。
2 收集信息過程的錯誤45起。包括收集信息不完整,問病史查體錯誤,錯誤的過程導致低質量的信息。該問的沒問,該查的沒查。
3 信息處理錯誤159起,信息歸納錯誤106起。有了足夠的知識,收集到了足夠的信息,並不能保證不犯錯誤。 信息處理和總結歸納錯誤,是醫生認知錯誤的主要原因。白血病升高,就診斷是敗血症,而漏診骨髓異常增生。 胸痛肌鈣蛋白升高就診斷為心肌梗塞,而漏診潰瘍穿孔。車禍診斷了骨折,而漏掉了脾破裂。診斷是尿路感染,卻忘了作尿常規。沒有跟蹤病人等等。

在我看來,醫生犯錯誤的主要原因是慣性思維,不懂得分析正反證據。隻看到符合自己看法的證據,缺少懷疑精神。先入為主,還沒有開始問病史查體,就從急診室醫生或其它醫生那裏得到了“診斷”。以後的收集資料,處理總結資料,都是為了證實已經有了的診斷而已。這是醫療教育的問題。也許是一般醫院的問題,不知道那些有名的醫院,有沒有這些毛病。

群友1:在時間的壓力下,很容易頭痛隻想到頭痛,腳痛隻想到腳痛。我知道一個病例:喉嚨不適 異物感,看了好幾個大醫院的醫生,也做了不少檢查,直到出現嚴重的甲亢症狀,才發現是甲亢。
清醫:這個錯誤可以原諒。醫生隻能根據典型或者至少是相關的症狀來判斷,來決定進一步診斷的方向。
群友1:這位病例, 找的是國內相當有水平的醫院的專家哦.
清醫:有水平的專家也隻能那麽判斷。

3 Surrogate Adiposity Markers and Mortality. JAMA Netw Open. 2023; 6(9): e233483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4836

這篇文章研究,是體重增加,還是腰圍增加對健康危害更大。判斷一個人體重是否正常,用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BMI 18-25是正常,25-30 是超重,30以上是肥胖。BMI 越高,越不健康,患各種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BMI 太低也不行。此外,多年前一篇文章,說亞洲人的BMI 標準應該還要低一點。關於肥胖,多年也有一種觀點,蘋果性肥胖(隻是腰圍大),比梨形肥胖(肚子肥,臀部更肥),危害更大。這篇文章證實了這個觀點。0 微侃醫林 138: 30 微侃醫林 138: 4

 

 

 

 
 

三個指標。
1 BMI.BMI 25 死亡率最低。低於25,高於25,死亡率增加。BMI 18(正常範圍),死亡率是BMI25的1.6 倍左右,超過BMI 32-33,和BMI40相同。這個結果讓我詫異。以BMI 25 為標準,體重降低增加的死亡率,超過相同體重增加而升高的死亡率。傳統觀點是,BMI18-25是正常,而且傾向是在這個範圍內,BMI 越低越好。這個研究結果推翻了多年的觀念。但是文章沒有分析這個結果。大概注意力太集中找腰圍上去了。
2 脂肪體重指數(Fat mass index FMI)。不熟悉FMI,沒法講。
3 腰圍和臀部的比例(Waist to hip ratio WHR)。比例越大,死亡率就越高,直線上升。以正常0.9 為標準,比例增加到1.5,死亡率增加10倍以上。這個有點嚇人。以後不要一天到晚稱體重,應該一天到晚量腰圍。一定要讓腰圍小於臀圍。 實在不行,買一根寬皮帶使勁勒肚子。

群友2:還好還好,我的這個比例不太大。
清醫: 祝賀。
群友3:我們這個年齡基本上都是腰圍小於臀圍的吧.
清醫:先去量幾個,特別是男同學。
群友4:到處都是美食街啊, 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世界第一, 意大利法國人趕不上的。 但是國人都很瘦啊, 腰臀圍比例很好
清醫:那好啊,放開吃。

4 Age at Diagnosis in U.S. Adults With Type 1 Diabetes https://doi.org/10.7326/M23-1707

內科年鑒一篇文章,調查I型糖尿病發作的年齡。我自己的習慣觀念,一型糖尿病是小孩的病。非成年人發生的糖尿病,就是一型糖尿病。 成年人,至少30 以上的人發生的糖尿病,就是II 型糖尿病。

根據作者的調查,10 歲前後,占I型糖尿病的15%左右。33 歲左右,占12%左右。30歲以後,占37%。50,60,70 也有發生一型糖尿病的。

以前隻要是30歲以後發生的糖尿病,我都認為是II型糖尿病。現在得改過來。不管病人年齡,隻看糖化血紅蛋白,看有沒有C-肽,看病人需要多少胰島素,來判斷是I型還是II型。

5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nteric-Coated vs Uncoated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4, 2023. doi:10.1001/jamacardio.2023.3364

這一篇研究不同劑量,不同製型阿司匹林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多年前就有研究,發現高劑量(300 mg 以上)和低劑量(80-100 mg) 的阿司匹林,療效沒有區別,但是高劑量出血副作用更大。另外,阿司匹林有腸溶片和非腸溶片。腸溶片在腸道溶解吸收。不直接刺激胃沾膜,因此認為導致胃炎胃潰瘍的可能性,小於非腸溶片。以前當實習生的時候,談到腸溶和非腸溶製劑。一個Attending 說,他不相信這個理論。阿司匹林是通過影響花生四烯酸代謝,導致胃炎胃潰瘍。阿司匹林要產生這個作用,是通過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到胃細胞,然後產生上述作用。因此,是不是腸溶片沒有關係。我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 雖然如此,我還是習慣給病人開81 毫克腸溶片阿司匹林。

結論:死亡率、心肌梗塞住院率和中風住院率,主要出血發生率,高劑量與低劑量,腸溶片與非腸溶片,沒有差別。

0 微侃醫林 138: 5死亡率、心肌梗塞住院率和中風住院率沒有差別。

0 微侃醫林 138: 6嚴重出血和胃腸道出血,文章說沒有區別。從圖看,81毫克非腸溶片,出血發生率最高。這個難以理解,為什麽81毫克反而比325毫克的出血率還高。

0 微侃醫林 138: 781毫克非腸溶阿司匹林,主要出血率和胃腸道出血率分別是15%和1.7$,325毫克分別是9%和1.4%,主要出血的差別是很大的。統計沒有顯著性, P = 0.09,就算沒有差別吧。別折騰了。

如果不看顯著性,隻看數字。死亡率、心肌梗塞住院率和中風住院率,嚴重出血和胃腸道出血發生率,都是81毫克腸溶片最低。醫院的計算機係統提供上麵四種阿司匹林,我是閉上眼睛隨便選一個,還是繼續選81毫克腸溶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並州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陶琴' 的評論 : 謝謝。希望這些對不學醫的人有用。
陶琴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清醫詳盡的解說,受益良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