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6)
通過水門事件,看看40年前美國的政治,民眾和媒體。 由先賢們製定的整套民主製度可以防止什麽製約什麽? 這個製度可以走多遠?它能保證任何人包括總統在內都不會把整個國家帶入歧途嗎?
************************************************
水門事件是50多年前美國政壇的事兒,上網查查很方便的,不再囉嗦。倒是覺得裏麵的幾個人物很有點兒意思,試著將他們的輪廓簡單勾幾筆。 人物出來了,政治便是活的。
水門人物,為什麽要寫毛澤東呢?
水門事件始於1972年6月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被盜,就在這之前的4個月,美國總統尼克鬆(Richard Nixon)正式訪華見到毛澤東,那時毛將近80歲,尼克鬆比毛小20歲。
兩年後,尼克鬆因為水門事件辭職,在美國聲名狼藉。
對於尼克鬆的下台,毛澤東完全不能理解。他無論如何想不通,兩卷錄音帶就能把一個帝國攪得天翻地覆。1975年底,毛親自會見了尼克鬆的女兒朱莉和女婿戴維, 並且不顧戴維糾正,堅持稱尼克鬆為“總統先生”。毛對兩位美國年輕人說:“我等待你父親再次來中國。”
尼克鬆於1976年2月21日,即在第一次訪問4周年之後,再次訪問中國。
毛澤東逝世兩個月後,1976年11月美國舉行了大選。當時在任的福特總統 (Gerald Ford)敗給了卡特(Jimmy Carter)。卡特當選總統後,進一步認識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改變了福特政府的對華政策。很多人認為,毛澤東邀請下台的尼克鬆訪華的舉動,乃是外交史上的又一次神來之筆。因為當時福特總統不太重視中美關係,毛借此表明不滿。
這是尼克鬆1976年9月9日就毛澤東逝世發表聲明:
“毛澤東主席逝世了,終年82歲,結束了他畢生的長征。他是一位具有非凡勇氣和思想堅定的人,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幾天。。。。我對於他不僅對本國人民的問題,而且對世界形勢的客觀現實都有深刻的了解這一點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我們在那時建立的新關係應當歸功於他的這種高瞻遠矚。。。。在今年2月23日我最後見到他時,他再次表現出了這種高瞻遠矚的眼光。”
毛兩次會見尼克鬆,促成中美建交以及緊接著的中日建交 ,是他晚年的大手筆,簡直就是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格局。至於毛對水門事件結局的不理解,其實是一個獨裁者對西方民主體製的不認同。他心裏也許在想 “一群廢物,怎麽把自己搞得這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