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的博客

不愛那麽多,隻愛一點點
個人資料
正文

你是“回歸子女”嗎?

(2015-01-17 01:29:53) 下一個
核心: 回歸子女,是我自創的名詞,指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被父母送到外地親戚家寄養,長大後在回到父母身邊。 回來的時候可能是7,8歲, 也可能是十幾歲了。
=================================================================

我周圍的朋友,60後70後,甚至80後的,很多都是回歸子女,有的自己不是,但是有哥哥姐姐是。 因為在那個年代,普通家庭有兩個以上孩子,父母又得上班,如果老人不能在身邊幫忙的話,是不容易的。多數人選擇把其中的一個孩子送到外地的奶奶或姥姥舅舅家,自己照顧另一個就輕鬆多了。

孩子送去的時候可能也就一兩歲,連話還不會說。 大人的想法是,反正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有親爺爺奶奶照顧,沒什麽不放心的,就算不在自己身邊成長,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問題,早晚還是要回來的。 因此,當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有的是7,8歲,有的已經是十幾歲的teenager了。

我自己算得上半個回歸子女,因為整個有記憶的童年在全托幼兒園渡過。

我要說的是,當回歸子女“歸家”後,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其實並不像人們想象和希望中的那樣,很快地回複如初,恰恰相反,大量的回歸子女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尷尬,甚至有很糟糕的,尤其是男生。我鄰居家的大哥哥,十五歲回到父母身邊,不清楚為什麽事情和爸爸大吵一架,以後和他爸爸根本就常年不說話。

我和一個朋友聊過,她本人就是回歸子女,發現我們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困惑,感受十分相似。 後來漸漸和更多朋友談及這個話題,越發覺得這不是一個小事情,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值得關注和探討。

一個孩子,在他2歲到5,6歲這段心裏發育的關鍵時期,沒有父母在旁邊的關注和支持,那麽對這個孩子而言,與父母的感情就是一個巨大的斷層。  在以後的歲月中,如果父母又沒有很努力很有意識地去彌補的話,這個斷層不僅永遠存在,永遠無法彌補,而且會擴大。 別什麽事情都往血緣上推,那解決不了什麽問題。

想想看,當孩子回到父母的家,她麵對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切的習慣都要重新磨合,許多生活細節上,她不了解父母,同樣的,父母對她也同樣的陌生,無從下手。這是一種長期在一起生活才能夠有的默契,對於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們是自然而然的,而對回歸兒童,是一種奢侈。 比如,我在幼兒園時被訓練,吃飯時夾菜掉在桌子上,必須馬上立即撿起來吃了。回到父母身邊後,他們反複告訴我不用了,可是我仍然條件反射,很多年後才逐漸改過來。

和我一樣,多數回歸子女長大後,和父母的關係很微妙。 我們很獨立,想要什麽不輕易向父母說,沒想過也從來不會和父母撒嬌,絕對不敢發脾氣,對父母很小心,很客氣,報喜不報憂, 有了困難也不肯向父母求助。和父母的關係好像永遠是隔著一層玻璃板。因為從小不在一起,自己有難處,沒有想到過可以有爸爸媽媽依靠。

很反感聽到父母說,你小時候如何如何。對於童年的記憶,沒有任何自己父母的印象。

對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的sibling,感情很複雜, 一方麵很妒忌,一方麵又很親。

相比之下,對和一起生活過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特別的親,隨便,可以放肆。他們過世後,極懷念。

遺憾的是,父母大都都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根本不知道失去的是什麽樣的寶貴的東西。

還好,80年代末期,獨生子女時代開始了,回歸子女的數量大大的減少。我真心的為這些孩子們慶幸。 他們不用再經曆我們這些人所經曆的了,這種心理傷痛,難以言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螞蟻王子 回複 悄悄話 我是回歸子女,跟外公外婆養成的生活習慣跟父親格格不入,因為父親嚴厲挑剔,我們姊妹關係很好,但有多年生活都是痛苦的。
我愛梔子花 回複 悄悄話 我是,你說的正確。
小樓昨夜又東風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同意,我也是回歸子女。跟父母就是樓主說的這種感覺。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很同意你的所說,我也是回歸子女。在少年時期,很喜歡獨處,沒什麽朋友,成年後好些,但老是缺乏安全感。
五湖以北 回複 悄悄話 同意。父親在外地工作,直到我13歲才與家人團聚,之後幾十年卻有些隔膜,現在好些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