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捷潤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拜瑞(BARRE)墓園--生命的詠歎者

(2014-11-09 21:00:23) 下一個
      中國曾有這樣的說法“生在杭州;長在蘇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人們願意生在杭州,因為杭州盛產美女,出生在那裏的人們經美女投胎入世而長得好看的比率高。蘇州環境優美, 園林著名,很適合居住,所以人們覺得在蘇州生活成長是最好的。廣州最出名的就是"吃",小食多樣,口味一流。人生有樂吃為上嘛。柳州則以好木材聞名, 用好木材做棺材是古人一大宿願。我來美多年,卻從未聽說過美國有類似的說法。隻是今秋去佛蒙特州觀賞楓葉,偶然經過其華盛頓縣的拜瑞(BARRE)城,一番遊曆,萬般驚奇,於是乎我便要說:“死在拜瑞”。
       拜瑞城距離佛蒙特州首都蒙特派裏爾(MONTPELIER)不遠,其人口不多,如今隻有一萬左右。拜瑞城雖然人口不多,但在很久以前便自稱為“世界花崗岩中心”了。1812年左右,人們在這裏發現了巨大的花崗岩儲量。當時有些地質學家聲稱儲量體積有4英裏長,2英裏寬,10英裏深。19世紀中葉隨著鐵路在佛蒙特州的發展,開采的花崗岩可以通過鐵路運輸銷售到遠方,拜瑞城采石生意開始興旺起來。漸漸地消息傳到了加拿大及歐洲,於是許多移民從意大利,蘇格蘭,西班牙,希臘,北歐及加拿大紛紛湧入拜瑞城。拜瑞城人口在1880年隻有兩千左右,到1894年時激增到一萬,當年有一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算是蠻大的。到二十世紀初,拜瑞城已成為佛蒙特州最種族多元化的城市。
      由於那時工作環境惡劣,生活貧困,許多拜瑞城的移民工人支持美國社會主義工黨(Socialist Labor Party of America)。在1916年和1929年的兩次市長選舉中,該黨候選人都贏得勝利。該黨成立於1876年,是美國最老的社會主義政黨,也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社會主義政黨。有趣的是該黨信奉馬列主義而且如今依然存在。
      拜瑞城出產的花崗岩以“拜瑞灰”最富盛名。它呈灰色,紋理細膩,質地均勻,經年曆久無懼風雨, 而且有極好的雕琢可預計性,用多大力能夠鑿下多大一塊岩石可以被雕塑家很好地預計。不像許多其他地方的岩石,雕琢可預計性差,敲打時一不小心石材會裂開,或一大塊會被意外地鑿下來。“拜瑞灰”因此而聞名世界,成為室外雕塑材料的佳品,頗受雕塑藝術家的厚愛。當然這裏開采出來的花崗岩最大的用途還是墓碑。那些移民勞工,不遠萬裏來到這裏,無論是從事開采,還是加工,還是雕刻,辛勞一生,與粉塵噪音為伍,苦苦地為他人製碑而終。想想實在令人心酸。
      然而那些早年移民中的許多人卻神奇地將他們對人生的夢想,對親人的愛,對上帝的忠誠等等等等以墓碑的藝術形式永遠地留給了後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集於一處,這便是“希望墓園”(HOPE CEMETERY)。園內有上萬尊墓碑,絕大多數是普通人的。而在這上萬的墓碑中,竟然有多於百分之七十五是墓中人自製的。原來早年每個在采石場工作的工匠都可以獲得一塊花崗岩,很多人沒有將它賣掉而是將其打造成自己的墓碑。當時由花崗岩粉塵引起的矽肺病很流行,有些患病工匠明知死亡將至,仍然頑強地完成了自己墓碑的雕刻。他們精雕細琢,嘔心瀝血,使得幾乎每尊自製墓碑都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當然這裏許多二十世紀中葉之後的墓碑也非常出色。整個墓地完全是一個露天的花崗岩雕塑作品博物館。
      我在墓園中環顧著,精美的,富有創意的作品比比皆是,好象一雙眼睛根本不夠用。我的相機哢嚓哢嚓響個不停,在此我來分享幾尊出色墓碑。
 

這尊墓碑一定是一對恩愛夫妻的,碑首被雕刻成心的形狀,心形中刻有玫瑰花和十字架,還有兩個相牽的小圓環,圓環下是他們的結婚日。心形中間是先生的姓氏。碑的中部是心形部分的支托,其左右兩邊分別刻有妻子和丈夫的名字。碑的底部是一塊橫臥著沒有雕琢的長方石材。雖然沒有墓誌銘,但有誰會看不出此碑在訴說著什麽哪?有誰看後不會感到心頭一熱哪?

來看這尊不尋常的墓碑,它以足球為主題,記錄了一位於十三歲早逝孩子的夢想。足球上刻有“沒有第二的位置,隻有唯一的位置,那便是第一的位置。”
碑體上還刻有三朵玫瑰花及 1972年7月1號 — 1985年12月2號。孩子生前一定贏得過某種比賽的第一。我實實在在地為這位少年惋惜,深深地祝福他在天之靈。我相信在愛他的父母心裏他永遠占有第一的位置。


再看這兩尊金字塔形狀的墓碑,前麵那個刻有“如果你認識了我而忘卻了我,你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如果你認識了基督而忘卻了他,你便失去了一切。”墓主絕對是虔誠的基督徒,竟以自己的碑文——其最終的表述繼續宣傳耶穌的神力。

這尊墓碑雕刻精美,令人印象深刻。碑體左部是一位清秀的青年男子在拉小提琴,碑體右部刻有十字架和墓主的名字。墓主生前定是非常熱愛小提琴,願他的琴聲在天堂裏永遠悠揚。
 
照片中的這尊墓碑,我隻看了它一眼,心便為之所動。不用我描述,BERNSSCONI家人緊密團結,相互摯愛的情形盡在墓碑表現之中。不知是哪位墓主留下這樣一句話“活在我們後人的心中便非去世。”我在它前麵久久佇立,心裏默默地向此碑的設計雕刻者致敬,同時也為墓主們驕傲。
 
這尊獎杯形狀的墓碑由數個墓主共享。看看碑上的文字,最晚下世的墓主卒於1929年。這尊碑已經曆經八十多年的風雨了。我不禁想起了普希金的《紀念碑》
    我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 
    在人們走向那兒的路徑上,青草不再生長
名師大家的墓碑總是有令人稱奇之處,仰慕者前來造訪不足為奇。而此墓主人們並非名師大家,在離世八十多年後,我為他們的靈魂這樣感歎。
你們擁有一座精美的紀念碑,
在它腳下的土地上,八十年後紅花依然綻放。


這尊墓碑模仿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名作《悲哀》,而大師的原作就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中。


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悲哀》
 
也許你見識過梵蒂岡聖彼得教堂中的墓碑,也許你參觀過倫敦西敏寺中的墓碑,那些墓碑雕塑的嬌嬌者基本都是為曆史上的名貴人物製作的,其中不少出自大雕塑家之手。希望墓園中的墓主們沒有名垂青史人物,墓碑的雕塑者們也沒有家喻戶曉的藝術大師。然而這裏的碑雕水平是我見過的眾多平民墓園中最高的。
在拜瑞,我還去了一個采石場,在此不多描述。我的相機記錄了它的震撼場麵。由於設備的進步,開采幾十甚至幾百噸重的石塊已經早就可以做到了。采石場花崗岩的巨大石壁上留下一塊塊長方形的開采痕跡,湖綠色的水池倒影著白雲和陽光,遠近山丘上的樹木披著五彩的秋裝,好一幅采石場之秋的美圖!許多優質的花崗岩墓碑材料便是從這裏而來的。
 
 
拜瑞城盛產花崗岩,這裏的花崗岩價格相對其他地區便宜,要將一大塊花崗岩運輸到遠處,運輸成本本身就很高。希望墓園管理部門如今依然接受新的下葬申請,唯一的要求是墓碑一定要用“拜瑞灰”製作的。墓碑成本相對便宜,其質量絕對一流,加之希望墓園鍾靈集秀,因此在開篇我要說“死在拜瑞。”
看過那些墓碑,我實在以為它們很神奇,不禁在想:“它們到底是什麽?”想來想去,我有了答案。它們是人生最後的禮物,是一世的結束語,是後人們情感與追念的凝聚點,是生活的詠歎者。
 
 一尊“拜瑞灰”墓碑樣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