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的鄉間之行,是國王最後一次狩獵,回到宮中他就臥床不起,再也沒能站起來。
他生命的最後三個月,唯一感到輕鬆愉快的時刻,就是半躺半坐在病榻上,看女兒帶一群侍女排戲。
伊麗莎白進宮的日子,是國王登基三十八年來,都鐸宮廷中最溫馨,最活躍,最明朗的日子。
宮廷的黑暗陰謀冷酷,被這個女孩一掃而空。
年僅4歲的小安妮,比14歲的伊麗莎白更體貼,每日跟母親忙裏忙外,為國王熬湯煎藥,在他的病榻前唱聖歌,努力減輕他的病痛,用大人哄孩子的口氣,哄著國王喝下一碗又一碗的苦藥汁。纏綿病榻的國王,撫摸她的頭發感歎:“真希望你是我的女兒。”
在掌璽大臣建議下,小安妮被國王收為義女,與伊麗莎白的姐妹們一樣,成為都鐸王朝尊貴的公主。
在國王的心中,對心愛的母女倆封賞,是他唯一能報答她們的安排。善良單純的瑪麗母女,在國王生命的最後三個月,給了他如平凡人一樣的溫暖慰藉。這對一個生長於冷酷宮廷,一生看慣腥風血雨的男人而言,比金銀財寶更貴重更值得珍惜。
伊麗莎白的戲班子,辦得風生水起,王宮中熱鬧的鑼鼓聲,經常引得市民隔牆圍觀。
國王對她許下承諾,來年春天,將在倫敦大劇院,上映她排演的戲劇,他會親自出席首映式,為公主的首次作秀捧場。
幸福的日子,總像盛開的花兒一樣,美麗而不長久。三個月之後,正值最寒冷的冬季,國王的病突然惡化,到了彌留之際。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對冤死的安妮王後,他始終帶著歉疚之心,經常將瑪麗召到床前,訴說對她和安妮的愧疚。
在他臨死前的一天,忽然把身邊侍臣都趕出去,隻留下瑪麗一個人。他掙紮著從病榻坐起,要瑪麗給他拿過紙筆,在床頭上不停地寫,似乎是回光返照,寫完後將紙遞給她:“你把這張詔書收好,讓伊麗莎白繼承王位。在我所有的兒女中,伊麗莎白最像我年輕時,她比男孩子更有活力,也更有學問和自尊心。愛德華太軟弱了,我怕他不能擔起國王的重任。”
瑪麗聽得很驚訝,一向重男輕女的國王,怎會有這樣的想法?英格蘭並不排斥女王,但是都鐸王朝的習俗,一向是王子繼承王位。愛德華雖然孱弱,但是一向很尊重父王,從未有任何的過錯,怎麽能突然剝奪他的權利?何況在他的身後,還有一位攝政大臣,一群虎視眈眈,不時為爭權奪利而大打出手的國會議員。
她知道英國王位之爭,意味著怎樣的腥風血雨。她帶著伊麗莎白進宮,隻是為了讓她有名分,跟親生父親團聚,不是為了攙和王位的。她不知該點頭答應,還是該替公主拒絕,隻好以慣例規勸他:“王位繼承關乎國運,您應該跟大臣和議員們商量。”
國王疲累地閉上眼。他已經無力再去跟頑固守舊的大臣和各懷心機的議員們吵架。
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下詔書,給女兒一個合法名分。
“你是我唯一信任的人。”國王握著舊愛之手,留下最後的遺言:“上帝也許會審判,但是我絕不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