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灣區金頭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5年倫敦遊記(4)大英博物館

(2025-05-21 23:13:45) 下一個

周一下午一點,我們來到大英博物館。該館免費對公眾開放,但要提前預約。我們早就預約了這段時間入館; 在向工作人員出示了預約後,順利入內。



1753年,內科醫生、收藏家漢斯. 斯隆爵士將他在世界各地搜集的七萬一千多件藏品遺贈給國家。這些收藏成為大英博物館創始之初的藏品。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公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最初設於一幢17世紀的建築 - 蒙塔古樓中,這裏也是現今博物館的所在地。自成立以來,大英博物館便對所有“好學求知的人”免費開放。



兩個多世紀以來,博物館經過幾次大規模改造、擴建;如今,博物館已擁有超過八百萬件藏品。

大英博物館體量宏大,展廳多達七十多個;為了迅速製定參觀計劃,找到希望參觀的展廳和藏品的路線,我們花了6英鎊買了附地圖的博物館中文指南。

首先來到博物館的大中庭。它建成於2000年,將博物館原來的內庭變成了現今歐洲最大的室內廣場。



設計於1823年的四翼主樓組成了今天大英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原則上博物館共有三層,但由於地形因素,每層都有樓梯上上下下,相鄰的展廳很多時候並不相通。

我查到中國館是在一層遠端的33號展館,於是直奔主題。



首先得經過1號展館,即啟蒙運動主題館。這個展覽用數以千計的展品展示該時期的英國人如何認識世界。



該展廳分為七部分,探索了那個時代七個主要的新興學科:自然科學、考古學的誕生、藝術和文明、世界分類、古文字、宗教與禮儀,以及貿易和發現。







來到了中國玉器展廳





向左轉入33號館,看到一幅北宋時期的畫,據傳是趙令穰所畫的“春山圖”。





文物多得令人目不暇接。這是古代的印章。大概製作於明清時期。





一麵類似北京故宮九龍壁的屏風牆,上下一共有四條龍。這不是皇家專用的龍牆,據說是中國山西寺廟建築屋脊上的裝飾物。



這些玩偶是宋代的。



北宋:鳳首壺。可能是來自南海沉船。



鄭和下西洋時期的中國外銷瓷器



明朝時祭祀祖先的儀式



轉了一圈後,我發現原來中國展是按照朝代來排序的。按照英國人的傳統,早期文物被放在展廳中部、剛入門口右轉的地方。

每個展覽“攤位”都有一個中文主題。



商代 - “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



商代青銅武器



雙羊尊。這件儀式用的青銅容酒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的代表作品。可能鑄造於公元前1200年 - 前1050年(商代晚期)的現今湖南省;通高45.1厘米,重10.6公斤,展現出寫實又浪漫的藝術風格。



商代的祭祀器皿



在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



《禮記》: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祖先們的飲食器皿。



春秋時期的編鍾。出自山西省候馬晉墓。



《詩經》:(周朝)檀車煌煌,肆伐大商



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



這個看起來像是馬車上的輪軸

《商君書》: 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明顯的“編戶齊民”



漢代的娛樂“六博”



北朝的武士(魏晉南北朝時期)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唐·王維: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唐三彩

中國館的旁邊是南亞館。時間有限,我沒有仔細去看。



從33號館走樓梯上去一層,來到67號的韓國展館。





67號展館的左側是95號展館。裏麵展出由大維德爵士(1892-1964)收藏的中國瓷器與陶瓷。



大維德花瓶(David Vases)是1351年在景德鎮生產的一對青花瓷大花瓶。因其對元代青花瓷研究的重要意義,被西方學者稱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入選BBC評選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其名稱來源於這對花瓶的收藏者斐西瓦樂. 大維德爵士。



大維德花瓶,學名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共2支。

其中一支高63.8厘米,最大直徑19.6厘米,重7.7千克;另一隻高63.6厘米,最大直徑22厘米。



這一對花瓶是奉獻給寺廟的供器,因此在樣式上吸取了商周青銅器的造型。瓶頸部位有一對象耳,象耳底部與瓶身連接處有深刻的磨損痕跡,應為曾經長期懸掛銅環所致。

瓶身劃分為平行的9條帶狀區域,在每一區均以釉下青花的技法繪製了一共8種不同主題的圖案,自上而下分別為:纏枝扁菊,蕉葉,飛鳳靈芝,纏枝蓮,四爪雲龍,海濤(共2層),纏枝牡丹,覆蓮雜寶,堪稱元代青花瓷紋樣大全。



最為珍貴的是在每支花瓶的瓶頸處寫有僅一處不同的題記:“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裏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爐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謹記』二字另一瓶作『吉日捨』)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明確指出花瓶產於元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因此這一對花瓶也被稱為至正型花瓶。

在95號展廳內,差不多有1700件世界上最精美的中國陶瓷展品,製作於公元三至二十世紀。其中一些為獨特的創作,而其他的則是一次生產上百件的大批量產品。創新技術與使用各區域獨有的原材料決定了中國陶瓷在外觀上的多樣性。





宋元明時期浙江龍泉窯的出品





明清時期景德鎮出產的禦用品、外銷產品



大明正德年間印有可蘭經的瓷器



明朝中後期銷往波斯的瓷器



清朝彩瓷









看完了瓷器展後,想去第二層92號展廳看日本文物;但是因為內部維護沒有開放,無法入內。

稍後,我們前往古埃及展廳看鎮館之寶 -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高1.12米,刻於公元前196年。它用埃及象形文字、當時的通俗文字和希臘文字篆刻了同一段文字。它的發現促成人們對埃及古代象形文字手稿的現代解讀。石碑上的文字是祭司代表會頒布的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詔書。



遊客們在石碑前大排長龍。足見它的受歡迎程度。



羅塞塔石碑在1799年被占領埃及的拿破侖法軍所發現。石碑被運往開羅的古埃及研究所,隨拿破侖來到埃及的法國學者認出了它的價值,並作了初步研究。



兩年後,駐埃及法軍向英軍投降;羅塞塔石碑被英國作為戰利品沒收,並送往大英博物館。二十年後,從未見過羅塞塔石碑的法國學者商博良,憑借法國保存的石碑拓片及保存資料,識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結構並破譯羅塞塔石碑,成為埃及學的創始人。

BBC對羅塞塔石碑發現者的報道。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3046478?fbclid=IwY2xjawKaQPlleHRuA2FlbQIxMABicmlkETFFTHkycUZiRHB0QkhDRzF4AR7s7SSNaKIt5_IGDWMVJO8JtAKiKc0qreKe-Y5SLy00tzWrc3RjG9nYmB1-2w_aem_SAewYIK-orO8X6ijfl3_NQ

看完羅塞塔石碑後,繼續在埃及展廳(4號展廳)逛逛。





這是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雕像。該雕像創立於公元前1250年,它是大英博物館內最大的埃及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十三世紀)時期的棕櫚葉柱,常用於寺廟和墳墓,象征著生育、富裕和勝利。



古埃及祭司陵墓的假門和額枋(公元前22世紀)



看完埃及展廳後,想去亞述展廳看看。亞述是一個核心領土位於兩河流域上遊(今伊拉克北部)的文明古國,在公元前十世紀至前七世紀曾在中東地區稱霸一時。







結果亞述展廳當天沒有對公眾開放。隻能在外麵拍幾張照片。



人首翼獅像。常被放置在王宮或者神廟旁。



接下來進入古希臘展廳。它由12-23號等超過十個展廳組成。

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21號展廳)

位於現今土耳其西南部的該陵墓規模宏偉,它是為國王和王後精心修建的陵墓。由當時最著名的幾位希臘雕刻家精雕細琢,摩索拉斯陵墓被認為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從這處遺跡開始,如今“摩索拉斯”(Mausoleum)一詞常被用作陵墓的代名詞。



摩索拉斯陵墓的大理石板,描繪了希臘人與東歐草原上的亞馬遜人之間的戰鬥。該陵墓在修建時(公元前350年)屬於古希臘城邦管轄。



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創建於公元前390年-380年。在今天的土耳其西南部被英國人發掘出來。





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頭像,這座發現於希臘米洛斯的雕像的金屬皇冠業已遺失。頭像製作於公元前325年-300年。



稍後,我們來到大英博物館中最具爭議的文物 -帕特農神廟石雕,又稱埃爾金石雕



帕特農神廟興建於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衛城,是古希臘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廟。它是現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臘時代建築物;雕像裝飾更是古希臘藝術的頂點。

帕特農神廟模形



帕特農神廟所在的雅典衛城模形



公元五世紀末,帕特農神廟被改造為教堂;又過了一千年,土耳其帝國控製了雅典,神廟又再度被改為一座清真寺。

1687年,威尼斯共和國攻打雅典,土耳其人強化了衛城的防務,把帕特農神廟用作火藥庫。9月26日,威尼斯人的大炮擊中神廟,導致火藥庫爆炸,損毀了部分廟體。此後,神廟大部分被棄用。

1801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埃爾金伯爵從當時統治希臘的土耳其帝國高層中獲得許可,雇人花了幾個月時間把帕特農神廟的雕塑搬回英國。他本想用它們來裝飾自己在蘇格蘭的家,但由於和妻子離婚引發個人經濟危機,所以不得不把這些石雕賣掉還債。









當時英國輿論對此有所爭議,支持希臘的英國詩人拜倫就直斥此舉形同搶劫。最後英國政府以3.5萬英鎊買下這些石雕,藏於大英博物館。





彩虹女神雕塑 - 畫麵中描述了彩虹之女神及神聖使者Iris 在空中飛舞。青銅色的翅膀(現在下落不明)展於上方。服飾精雕細刻,人物形象生動,顯現了帕台農神廟石匠們的精巧技藝,是他們賦予了大理石勃勃生機。



1832年希臘獨立之後,希臘政府開始追索這些失去的石雕,多次要求英國政府物歸原主。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中協調,但最終大英博物館方麵仍然拒絕歸還埃爾金石雕。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3332942?fbclid=IwY2xjawKaQPxleHRuA2FlbQIxMABicmlkETFFTHkycUZiRHB0QkhDRzF4AR64UmiGqJb4ks7WGAalGgLvLt9zUI3ZoZLgsZx79XzgNOuZdkEuk89Ft0MQ8w_aem_khywSX3WkSYwimOY94WLcA

可能也自知理虧,大英博物館在埃爾金石雕旁放了兩頁小冊子,說明這些石雕的來曆,解釋大英博物館的立場,重點是說明博物館獲得這些石雕完全合法。





基本上看完一層的展廳後,我們爬樓梯來到上層展廳。從古代的歐洲開始看起。

來自英國東南部的玻璃器皿。年代為公元一世紀。



來自瑞士的頭盔。年代為十二世紀末期。



公元九世紀的不列顛物件,用於製作裝飾物



薩頓湖船葬的頭盔(公元七世紀早期)



這件非凡的頭盔舉世罕見,是盎格魯-撤克遜英格蘭僅有的四件完整頭盔之一。雖然在墓室倒塌時該頭盔曾遭到嚴重損壞,但修複人員已經設法成功將其修複。

羅馬帝國在今英格蘭北部建立的要塞,守衛帝國邊疆,屬於哈德良長城的一部分(畫麵與《權力的遊戲》中的北境長城相似)



羅馬帝國(上層70號展廳)

湯利女像柱(Townley Caryatid)是一座2.25米高的大理石女像柱,描繪了一位盛裝出席宗教儀式的女性。



這尊女像柱可追溯至羅馬時期,即公元140年至160年之間,其新阿提卡風格借鑒了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工藝。

1787年,英國收藏家Charles Townley將其從意大利買下,並在十幾年後將其捐給大英博物館。

波斯帝國(今屬伊朗)展覽。上層52號展廳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年)的宮殿。Apadana 樓梯外壁浮雕,中央刻有楔形文字銘文,描述了波斯王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建造的樓梯。



意大利的希臘人(上層73號展廳)

為了交易和搜尋原材料,尤其是金屬,古希臘人在大約公元前750年首先來到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這些最初聚居著希臘人的地方,有時會發展成永久定居的村落。

渦形雙耳噴口杯



大型陶瓷器皿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各城是非常流行的祭祀禮品。該杯展現的是特洛伊戰爭中的一段情節。



古塞浦路斯(上層72號展廳)

公元前的幾個世紀以來,由於塞浦路斯在地中海東部的戰略位置,主要政治勢力一直在爭奪它的控製權。長期與外界的交流使這裏創造出不拘一格的物質文化,但依然帶有鮮明的塞浦路斯風格。



伊特魯裏亞(Etruscan)世界 - 上層71號展廳



羅馬帝國建立之前,意大利是多種不同文化的發源地,其中包括居住在意大利中西部的伊特魯裏亞人的文化。伊特魯裏亞文化繁榮於公元前八世紀到前一世紀之間,並通過采礦業、農業以及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積累了巨大財富。在古代,伊特魯裏亞人以其虔誠的宗教信仰、嫻熟的金屬加工技術、對音樂和宴會的熱衷,及當地女性被給予的獨立而著名。

除了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文物外,68號展廳還展現了現代的貨幣。比如津巴布韋幣,2012年印度無線支付廣告等。





在大英博物館裏逛了超過100分鍾後,我媽說累了,在中庭找了個地方坐下休息;我繼續去逛。



我來到了博物館中心的圓形閱覽室。它於1857年竣工,原本用作博物館的圖書館。它是世界聞名的學習聖地,包括Bram Stoker, 柯南.道爾爵士,列寧在內的諸多名人都曾經是這裏的讀者。



1973年,大英博物館將其保存書籍、手稿和期刊的圖書館部門剝離,以館內的圓形閱覽室為基礎,成立大英圖書館;1997年,大英圖書館從大英博物館中遷出,轉移至倫敦新建的圖書館大樓。

從圓形閱覽室二樓看下麵的餐館。



離開幾乎是裝飾物的圓形閱覽室後,我沿著通道重回上層展廳。

56號展廳展現早期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文明。



在公元前六千年到前1500年之間,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小型農業村莊發展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國的過渡時期。該展廳展現了早期城市中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麵,如文字與政治、宗教與禮儀、戰爭與外交、音樂與宴會,以及喪葬等。



66號展廳展現公元400年-800年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亞。





展現1896年埃塞俄比亞第一次抗意戰爭的油畫。雙方都使用機槍、大炮。埃塞皇帝、皇後親臨戰場,埃塞軍在上帝的幫助下戰勝意大利軍,贏得了獨立。



27號展廳美洲展館,展現秘魯的印加古文明。



最後,來到了一層的禮品店。裏麵有大量的書籍、禮品、複製品出售。其中,關於聖經曆史的就有好幾本書。



下午三點半,我們離開了大英博物館,結束了兩個半小時的參觀之旅。

從大英博物館坐車前往西敏寺途中,倫敦正在下雨。圖為窗外雨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我們那天去也有點雨。收藏太多,根本來不及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