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灣區金頭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5年倫敦遊記(3)白金漢宮、皇家騎兵換崗儀式

(2025-05-19 21:47:51) 下一個

由於時差的緣故,我在倫敦的第一晚前半夜睡得好;中間去廁所醒了一次,後半夜就睡得不好。

第二天是周一,依然是英國複活節的假期。

早上我們前往白金漢宮,在聖詹姆斯公園站下車。該車站於1868年開通,是倫敦地鐵中一座較為早期的地鐵站。

 

 



出了地鐵站後,沿著白金漢門路向前走。

這棟是由福音派創建的威斯敏斯特禮拜堂。建於1865年。

 



終於來到了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是英國君主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室。它是國家慶典和王室迎禮舉行場地之一, 也是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在英國曆史上的歡慶或危機時刻,白金漢宮也是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

 



1703年,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築“白金漢屋”,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1761年,喬治三世獲得了該府邸,並作為一處私人寢宮。此後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了75年。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王正式宮寢。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形成延續至今日白金漢宮的形象。當前宮殿設有775間房間,其中花園是倫敦最大的私人花園。

 



白金漢宮前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

 

 



守衛白金漢宮的禦林軍

 



我們來的時候還不到早上九點,遊客還不算太多,但至少有一個旅行團來到。旅行團中有團友希望我幫她拍照,交談後得知他們是從青島出發的旅行團。後來,還有一對看起來像是自由行的華人情侶希望我幫他們拍照,交流後得知他們來自馬來西亞。

 

 


稍後,我們來到白金漢宮東邊的聖詹姆士公園。

 



十七世紀初,詹姆斯一世開始在此建造園林。

 



1660年,查理二世複辟。他此前一度流亡法國。法國王宮的優雅和精致,給這個青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英格蘭國王後,他請人對公園的風貌進行重新設計,成為了現今一湖二島的格局。

 



湖上的小橋

 



1664年,俄羅斯大使首次將鵜鶘引入該公園,並將其作為禮物贈送給該公園;自此以後,已有40多隻鵜鶘將這裏作為自己的家。

繼續向東走。這裏有幾幢政府建築,比如英國財政部、外交部。

 



這裏這麽多人排隊,主要是想去帝國戰爭博物館和二戰時的丘吉爾戰時辦公室參觀。

 



這尊銅像我原以為是丘吉爾。走近一看,才知道是Robert Clive男爵;他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南亞建立霸權立下汗馬功勞,是十八世紀英屬印度殖民地建立過程中的早期關鍵人物。

繼續向前走,來到英國外交部大樓。

 



外交部現時所使用的大樓興建於1861年至1868年間,最初為四個不同的政府部門共用:外交部、印度事務部、殖民地部和內政部。建築物由建築師George Gilbert Scott 設計;盡管他原先想將其設計為一座哥德式建築,但因為受到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對,就是在任內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巴麥尊)影響,而改為意大利風格。

 

 



外交部大樓旁的馬路名叫查爾斯國王大街;路盡頭為建於1908年的查爾斯國王大街拱門。

就在這時,人有三急,準備去找廁所。可能是假期的緣故,幾座公廁都關閉,隻好走去昨天去過的西敏碼頭公共廁所。每人如廁要一英磅,隻能用信用卡或者Apple Pay等支付,不收現金。而且廁所比較髒。

 



如廁完後,對著大本鍾又拍了幾張照片。

 



接下來,我們準備去唐寧街看看英國首相府。誰知道在街口被大鐵閘給攔住了,還有幾個軍警在駐守。

 



唐寧街由喬治. 唐寧爵士所修建,街名亦以他的姓氏命名。唐寧本人是一位軍人和外交家,曾先後為克倫威爾和英王查理二世效力。在後來,查理二世賜一塊貼近聖詹姆士公園的土地予唐寧,那一塊土地就是今日的唐寧街。唐寧爵士去世後,房產權被皇室收回。

1732年,英王喬治二世將唐寧街十號賜予Robert Walpole (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此後幾十年,唐寧街的建築進行了重建,大致成為了今天的模樣。

十九世紀時,唐寧街十號顯得過於沉舊,大部分英國首相都拒絕入住;有些入住的英國首相要自掏腰包對其進行裝修。

經過翻新後,從貝爾福(即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家園的Arthur James Balfour)開始,每任首相都住在唐寧街10號,從此奠定它作為首相府的形象,而唐寧街10號的黑色正門也逐漸聞名於世。

 



在撒切爾任首相期間,為了確保其安全,在唐寧街的兩處街口都加裝了大型鐵閘;最初,一般公眾要取道唐寧街前往白廳或聖詹姆士公園,都必先通過十分嚴格的安全檢查,但鐵閘在2003年進行了加固工程後,更禁止了一般公眾進入唐寧街範圍。在大型鐵閘旁均設有警崗,有數名荷槍實彈身穿製服的警員駐守。

在唐寧街口停留了十秒鍾後,繼續向前走,來到了騎兵衛隊廣場(Horse Guards Parade), 準備觀看皇家騎兵衛隊換崗。

 



兩個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兵在門口威風凜凜,遊客們紛紛和他們合照。

 

 

 



進入後麵的閱兵場,豁然開朗。

 



閱兵場原為白廳宮的比武場,在亨利八世時代用於舉行各種比武(例如馬上長矛比武)。伊麗莎白一世時代也用來舉辦每年女王生日慶典。自十七世紀以來,校場用來舉行各種閱兵、列隊式以及其他儀式。

 



閱兵場的南北南麵都有座位席,但是不允許觀眾上去。主要是閱兵場南沿貼近首相府(唐寧街10號)後花園,有安保風險(1990年代曾發生過愛爾蘭共和軍利用停泊的汽車裏發射迫擊炮攻擊毗鄰的首相府的案件)。

皇家騎兵衛隊的換崗時間為每天上午11點。現在離此還有大半個小時,可以在旁邊逛逛。

 



閱兵場東麵有一個皇家騎兵衛隊博物館,可以進去看看。

 



該部隊由克倫威爾組建於1650年。查理二世複辟後,該部隊先被解散,再於1661年重建,並被冠以“皇家”頭銜。

 



十七世紀後期,皇家騎兵衛隊主要從事在倫敦的治安工作。十八世紀後,又參加了多場歐洲戰爭、殖民地戰爭。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也有參與,損失慘重。

圖為紀念一戰陣亡將士的紀念碑。

 



上午十點半,閱兵場上的遊客逐漸增多。我怕到了換崗儀式開始時找不到好的位置,於是就先去占了一個前排的位置。

上午10:53,換崗儀式開始。一隊穿紅衣服的帶甲騎兵從東邊的拱門進入閱兵場。

 

 

過了幾分鍾,聽到後麵有騷動,騎警在分開人群;扭頭一看,一隊穿藍衣服的帶甲騎兵從西邊的聖詹姆士公園進入閱兵場。

 

 


人馬到齊後,隊長在喊口號,然後雙方相互對視;除了偶爾有馬匹不耐煩轉圈,大家幾乎沒有什麽動靜。

 

 

 

 



過了十幾分鍾,圍觀人群散了不少。我趁機接近一下維持秩序的倫敦騎警,拍幾張照片。兩名騎警正在互相閑談。

 

 



差不多到了十一點半,紅衣騎兵隊長一聲令下,手下人馬跟著他浩浩蕩蕩離開閱兵場,向西前往聖詹姆士公園方向。

 

 

與此同時,藍衣騎兵隊長帶領著手下人馬穿過了東邊的拱門;我們跟在他們後麵,來到了白廳大道與拱門之間的空地;藍衣騎兵隊全體下馬,牽著馬走入馬廊,結束了這次換崗儀式。

 



閱兵場旁的禮品店

 



離開閱兵場後,我們坐巴士到達特拉法加廣場,再步行前往唐人街吃午飯。

 



這間餐館隻收現金,不收信用卡。

 

 



唐人街旁是倫敦Soho(蘇豪區)。本來是當地的紅燈區,現為著名娛樂區。

 



從蘇豪區坐巴士前往大英博物館。本來以為雙層巴士很笨重,誰知道竟然能在狹窄的街道上左拐右拐。大英博物館前交通擁堵,兩輛小車停在道路左右擋道,竟然被雙層巴士找到空間穿過,真是神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