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能寺附近的河原町登上公交車後,一路向北開去。
途中經過鴨川,京都東部的主要河流。看到很多人在河邊散步。
京都參照唐朝的洛陽城來作為城市布局。京都北部地區就被稱為“洛北”。
路旁的補習社。
坐了大半個小時公交車,終於來到北山鹿苑寺(金閣寺)旁邊的車站。車上大部分人都下車了(京都公交車是從後門上車,前門下車,下車前在前門刷卡付車費);兒子因為時差倒不過來,一上車就睡著了,下車時睡得正酣,被夫人抱著下車。
車站裏有幾個座位沒有人坐。夫人抱著兒子坐在那裏。我們本來想帶著兒子一起去金閣寺,但是叫了幾次,兒子睡得正香,稍微醒了又再次睡著。等了十幾分鍾後,夫人說她十年前已經去過金閣寺了,如果我想去的話可以自己一個人去。我看夫人和兒子坐的地方周圍環境都不錯,人來人往也比較安全,於是就自己一個人走去金閣寺了。
離金閣寺正門還有一條街,已經是人山人海,遊客密度超過早上我們去的清水寺。
門票是500日元一個人,很便宜。
金閣寺的門票是一張平安符。在日本人的介紹中,這個平安符是要一年一換的。
金閣寺是一座始建於1397年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創建者為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聰明的一休”中的幕府將軍)
寺內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是以金箔裝飾,所以又被稱為“金閣”。
1397年,出家後的足利義滿以“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由於義滿將舍利殿修築得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金閣殿”。
1950年,舍利殿因為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而完全燒毀,放在殿中供奉的經書、足利義滿木像、觀音菩薩像等也一同化為灰燼。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即是以此事件為背景題材著成。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舍利殿是1955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複建成的,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麵換新,成為目前的狀態。
湖邊人頭湧動,要把手機舉得最高才能拍到“金閣”的照片。
金閣(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風),二樓是鎌倉時代的“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武士建築風格),三樓則為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禪宗佛殿建築)。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雙象征吉祥的金鳳凰裝飾。
三種不同時代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調和完美,是金閣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遊式庭園裏有許多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離開金閣後,沿著唯一一條步行徑,隨人潮走向半山,在一個觀景平台對著金閣拍照,結果
夕佳亭。江戶時代(17-19世紀)所建的茶室。
進入金閣寺走了半個小時,來到了寺廟的後山。路邊是一排排商鋪、攤檔。
“不動堂”。裏麵供奉著“石造不動明王”,據說拜它可以對影響頸部以上身體的疾病有益,尤其是眼睛的疾病。這座建築是在十六世紀末重建,是金閣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紅白相間的燈籠也很有品位。
沿著石階下坡,離開金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