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本篇之前,先用下圖來表達一下遊戲中的戰爭(左圖)與現實中的戰爭(右圖)的區別。
遊戲中的戰爭是輕鬆的、充滿成就感的;現實中的戰爭是沉重的、殘酷的、充滿血腥與暴力。
言歸正傳。在上篇中,我從一款名為“鋼鐵雄心2”的二戰戰略遊戲來分析此次戰爭中俄烏雙方的國力對比和國際環境;而在本篇中,我會從這款遊戲中分析雙方的軍力對比和戰場形勢。
(本文的鋪墊比較長,如果想直奔主題的網友可以從全文的最後三分之一開始看起)
遊戲中,玩家可根據國力強弱發展海陸空三軍和導彈部隊;由於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的研發、生產、維護的費用相當昂貴,大部分小國都負擔不起,隻能發展陸軍。
此次俄烏戰爭中,俄海軍在黑海頻繁活動,並發射巡航導彈、炮轟岸上目標;而烏克蘭海軍幾乎沒有出動的記錄。由於現代海軍和二戰海軍的作戰方式幾乎完全不同,因此本篇就不分析海軍了。
空軍部隊則分為戰鬥機、對地攻擊機、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對海攻擊機、運輸機等。二戰結束後又發展出直升機,近年來則出現了無人機。
戰前,俄羅斯空軍擁有幾百架噴氣式戰機,對烏克蘭空軍保有起碼9:1的優勢。當然此戰俄空軍並沒有全部出動,可能就動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吧。
其中戰鬥機用於奪取製空權,戰術轟炸機用於攻擊烏克蘭軍事目標;這兩種戰機出動最多,估計最少損失了二十幾架。
直升飛機用於攻擊移動目標、運送軍隊物資等,估計損失了幾十架。
運輸機用於運送軍隊、物資,據說損失了幾架。
戰略轟炸機用於威懾,對海攻擊機用於攻擊敵艦,這次俄方沒有使用。
說完俄方,再來看看烏克蘭空軍。
從開戰到四月中,烏克蘭損失約十幾架噴氣式戰機,另有幾架逃到了外國。烏空軍損失了15%-20%的戰力。
烏克蘭的無人機倒是打得有聲有色,彌補了正規空軍的不足。
據某西方軍事專家的報道,俄羅斯空軍在烏克蘭上空每天執行一百到二百次任務;烏克蘭空軍每天執行五到十次任務。
乍一看,似乎俄羅斯空軍幾乎控製了烏克蘭天空,但其實俄空軍離奪取製空權還差很遠。原因就在於烏克蘭的防空力量。
烏克蘭有大量蘇俄製雷達引導的防空導彈(如S-300係列),近期還獲得大批西方援助的步兵低空防空導彈,足以威脅俄空軍。俄空軍不敢過於靠近地麵攻擊,隻能在中高空發射導彈;但是俄羅斯製導導彈數量有限,所以對烏克蘭地麵的威脅也在減弱。
很多網友以為美國空軍完爆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防空力量,就以為這是戰爭的常態;但對於俄羅斯空軍(以及其他國家的空軍)來說,這是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尤其是麵對烏克蘭這個有著中等防空力量的國家。
說完空軍,再說說本次戰爭的主角 - 陸軍。
遊戲中最小的可以獨立移動的單位是師(Division)。當中最普遍的是步兵師、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機步師);容易組建、但缺乏機動性的民兵師、衛戍師(Garrison); 作戰能力極強、能在特殊環境下作戰的空降師、陸戰師(Marine)、山地師;以及幾乎沒有戰鬥力,但能大大提升各軍之間協調作戰能力的指揮部(HQ)。
遊戲中,幾乎每個師都可以配屬一個附加旅,以加強戰力。如重炮旅、防空旅、坦克旅、工程旅、火箭炮(喀秋莎)旅、自行火炮旅、憲兵(Military Police)旅、裝甲車旅等。
二戰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增強陸軍的機動性,因此大部分的步兵師被裁撤、或者升級為機步師;直升機普及後,美軍中出現了使用直升機作為戰場機動的空中騎兵師(空騎師)。冷戰時期的幾次衝突中,美軍蘇軍多次使用空降師、陸戰師作為第一波的攻擊部隊。
冷戰結束後,各主要軍事強國對軍隊進行改革,有以下特點:
其一,出現了能快速動員、部署的“快速反應部隊”;
其二,因應火力、指揮係統、作戰功能的不同,對部隊結構進行調整。如美軍的“師改旅”、俄軍的戰術合成營(BTG)。
在遊戲中,戰場對決,即是進攻方vs防守方。如果進攻方獲勝,則是攻下了防守方的區域,守軍或被殲滅、或者潰逃;如果防守方獲勝,則雙方占據的陣地沒有變化,攻守雙方各有損失,但是失敗的進攻方可能會有部隊因為損失慘重、而失去戰鬥力。
一場大戰下來,失敗的部隊會有兩種可能:被殲滅、或者潰敗。
殲滅戰又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其一是因為陷入絕境、沒有退路;一旦失敗,必然全軍覆滅、部隊建製消失,90%以上的官兵或死或被俘,逃出去的不到10%。二戰期間,1941年蘇軍在基輔、1942年美軍在巴丹半島(菲律賓)、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都是這樣的情形。
其二是軍隊潰敗後,遭遇敵軍炮擊或者空軍轟炸,死傷無數,裝備損失慘重。1944年的諾曼底戰役後期,德軍在法國西北部的法萊斯被盟軍合圍,僅剩一條公路可以撤退。德軍拚死突圍,遭到盟軍炮擊和空襲,損失慘重。人員死傷不計其數,重裝備幾乎全部喪失,失去戰鬥力。
其三是民兵師、衛戍師等移動緩慢的部隊,在其防禦區域失守後,因沒有機動能力可以撤退,而全軍覆滅,建製撤銷。這些部隊也隻能用於城市戰或者陣地防禦戰中。
擊潰戰的情況就比較複雜。遊戲中用了很多方程模式來計算一場戰役的勝敗。
如果一方(通常是進攻方)的裝備水平、數量、狀態(滿員程度)比對手強很多,則戰爭勝負沒有懸念。比如在遊戲中,1936年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之戰。隻要沒有外部世界的強力幹預(比如英法對意宣戰),則意大利必然獲勝,無論扮演埃塞的玩家如何操作。
如果攻守雙方的裝備水平、數量、狀態不是太懸殊,則遊戲中戰役勝敗的計算則比較複雜。包括地形、天氣狀況、補及狀況、進攻/防禦效率、將領水平、士氣、部隊作戰經驗、各軍兵種的配合(加成)、防禦方的準備時間(Dug in)、組織度等。
上圖,是遊戲裏德軍(左)向盟軍(右)發動進攻的示意圖。
德軍有四個師,其中三個是1941年型步兵師(步兵師旁的兩個豎條中,左邊橙色的是滿員狀態,右邊綠色的是組織度),一個山地師;盟軍大概有九個師,其中一個是1943年型步兵師,兩個是指揮部,其餘不清楚。文字部分是介紹德軍的攻擊加成(或者懲罰)。這場戰役德軍大概率要輸,因為不僅質量、數量不如對手,在地形(森林)和天氣(寒冷)狀況也不利於進攻方。
在遊戲中,如果攻守雙方的質量、數量相當,打一場遭遇戰時,那麽軍隊的組織度會對戰役勝負起關鍵作用。
我認為,古代的軍隊組織度主要依靠陣型;近代軍隊的組織度主要是依靠指揮體係。如果一支軍隊缺乏組織度,則會成為隻會“單打獨鬥”的散兵遊勇,毫無戰鬥力。
現代戰爭史上,遼沈戰役中的胡家窩棚之戰,是一次典型的打掉組織度的戰鬥。廖耀湘兵團的指揮部被解放軍突襲,導致整個兵團的指揮係統崩潰,部隊陷入癱瘓和崩潰,沒怎麽抵抗就全軍覆沒。
說起組織度,就不得不說起二戰中美蘇德三大軍事強國的作戰理論對各自軍隊的組織度的影響。
其中德軍在二戰初期已經發展出裝甲先鋒(閃擊戰)的作戰理論。以裝甲師為矛頭,加以空軍和機步師的配合,突襲敵軍的薄弱環節。當中包括大量穿插、合圍等戰術。當時步兵幾乎沒有對抗坦克的能力,在失去製空權後,都被德軍分割包圍,消滅殆盡。
二戰早期時德軍運用閃電戰,組織度很高;英法波等國的軍隊在指揮體係、補及中心、交通中心被德軍閃擊後,組織度大降,根本無法阻擋德軍進攻。
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時,德軍運用閃電戰的戰法已經很成熟。蘇軍雖然數量龐大、某些技術(如重坦克、喀秋莎、T-34)占優,無奈指揮體係落後、軍官隻會盲從上級、指揮呆板,官兵也缺乏作戰經驗;因此屢屢被德軍在關鍵地段突破、合圍。此時的蘇軍還在摸索自己的戰法,組織度很低。
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因為後勤、天氣的問題,終於到了自己的進攻極限;蘇軍以部分兵力把德軍擋在城外後,依靠新組建的幾十個步兵師,成功把德軍逼退一兩百公裏。
1942年雙方在反複爭奪戰爭主動權。在蘇軍最高統帥部(Stavka)以及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一批優秀將領的策劃下,蘇軍在年底成功發動了“天王星行動”,合圍德國第六集團軍,並在1943年二月重創南線幾十萬軸心國軍隊。由此,蘇軍完善了自己的戰法 - 即“大縱深”戰法。
“大縱深”防禦作戰中較為出名的是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和1945年的巴拉頓湖戰役。而“大縱深”進攻作戰中最為經典的是“斯大林的十次突擊”。
二戰中後期,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已經很成熟。坦克對步兵隻剩下速度上的優勢,無法像二戰初期的德軍裝甲師那樣,輕易撕開步兵的防線。針對這一變化,蘇聯的“大縱深”進攻作戰有很多有別於德軍“閃電戰”的特點。
蘇軍會在某一戰略方向上,使用普通步兵師對德軍陣地發動全線進攻。打了一兩天後,通過反複調整,找出德軍防線中的薄弱環節;然後使用預備部隊(通常是精銳的裝甲師、機步師),甚至是轉變部隊的行進方向(這個過程很複雜),直接撕開突破口;然後不管不顧後路,在空軍的配合下,直接衝向上百公裏外德軍後方的交通樞紐、指揮中心。蘇軍的其餘部隊則死死守住突破口,掩護突破部隊繼續向前推進。
突破口的爭奪異常慘烈,有時會易手四五次。一旦德軍無法奪回防線上的突破口,則隻有撤退、或者堅守原地直到彈盡援絕為止。
蘇軍在一次戰役的縱深突破可達到幾百公裏。等到突破部隊能量即將耗盡,才會就地防禦,等待後續部隊的到來。
一次戰役下來,蘇軍會在這一戰略方向停歇幾個月,讓工程兵在後方修路、補充物資、人員、彈藥;等到部隊恢複進攻實力後,再開始下一波的縱深進攻。
與此同時,蘇軍在其它戰略方向會對德軍展開縱深進攻,讓德軍拆東牆 補西壁,無法得到休息補充,也無法對正在休整中的蘇軍展開反攻。
由於當時蘇軍的素質、訓練水平、組織度與德軍仍有差距,再加上一些軍官指揮得呆板,突擊部隊長期疲勞作戰等因素,使得蘇軍在每場大戰下來都有不少損失。獲勝還好,盡管傷亡數字仍超過德軍,但能俘獲數以十萬計的德軍戰俘;一旦戰役失敗,則傷亡數字會是德軍的幾倍,不僅不能獲得大量戰俘,自己的大批士兵還會被德軍俘虜。
當蘇德兩軍在東歐大地上慘烈交戰時,美軍正在坐船前往英國集結,準備登陸法國、反攻歐洲大陸。此時的美軍缺乏作戰經驗,僅與德軍在北非、意大利的山地上進行十幾萬人參與的攻防戰,沒有與集團軍以上級別的德軍在開闊地帶作戰的經驗。美軍不願像蘇軍那樣在實戰中完善戰法(因為會死很多人),因此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出一套適用的戰法 - 即空地一體化。
美軍雖然數量龐大,但受限於後勤運輸(主要是港口吞吐量),最多隻能派出兩百萬人前往歐洲作戰,這一數字隻有蘇軍或者德軍的幾分之一;美軍坦克數量比德軍多,但質量和戰術水平不及德軍(尤其是德軍的虎式坦克);美國的優勢在於國力,其生產能力、情報能力、飛機和飛行員的數量,都比德國高上一個數量級。美軍在戰法上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空中優勢。
在地麵進攻前,美國戰鬥機先奪取戰區製空權;然後以戰略轟炸機轟炸敵方交通線、補及基地;接下來以戰術轟炸機攻擊敵方陣地、指揮部,削弱敵軍組織度和作戰效率。
此時,陸軍才開始進攻。美軍對地攻擊機繼續在戰區活動,攻擊敵軍增緩部隊、機動車輛;或者在陸軍引導下攻擊敵軍坦克、重武器等裝備。德軍的不少高級將領在美機的攻擊中或死或傷,大批先進的虎式坦克也被美機炸毀。
美軍的地麵進攻迫使德軍且戰且退。稍後,美軍繼續緩慢推進,直到後勤跟不上、飛機跟不上(離機場太遠),或者遇到德軍增援部隊為止。美軍會停下來休整,補充彈藥、人員、燃料,建立新的前進機場,飛機轉場、奪取製空權後,陸軍再進行下一波進攻。這種“一線平推”的戰術,壞處是無法擴大戰果,好處是減少傷亡。一場戰役下來,美軍單位消耗的物資是蘇軍、德軍的好幾倍,傷亡可能不到後兩者的一半。
美德兩軍最經典的對決是1944年末的“突出部戰役”。德軍利用天氣能見度低、美機不能對地攻擊的機會,在阿登地區對美軍發動“閃擊戰”,一舉擊穿美軍防線;美軍則派出精銳的空降師死守交通要道,阻止德軍繼續前進;巴頓以精銳的裝甲師、機步師前去解圍,英法加等盟軍部隊也對德軍發動反攻,德軍沒能完成戰役目標。一個星期後,天氣轉晴,美機開始轟炸德軍,德軍且戰且退。此戰打了一個月,德軍被逼退回戰前位置;盟軍死傷十萬人,但德軍損失更大,且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
其實,在遊戲中,就算是在1945年,德軍的組織度依然高於盟軍和蘇軍,裝備水平也不弱於對手。但受限於國力、油料供應短缺,德軍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戰力。最終在兩線作戰中,以寡敵眾,敗於蘇軍的鋼鐵洪流和盟軍的空地一體。
二戰結束後,德軍“閃電戰”的精髓被其他國家研究學習,但受限於時代的變化,除了以色列在六七十年代的“中東戰爭”中運用過這一戰法外,其他國家再也沒有在實戰中運用過。
二戰後的幾次軍事衝突中,美軍的“空地一體化”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美軍先後在實戰中首次投入了隱形飛機、製導導彈、無人機等新式武器,引領武器發展的潮流。
冷戰中,蘇軍的“鋼鐵洪流”和核武庫都讓西歐感到恐懼;八十年代的蘇軍演習中,有實施“大縱深”進攻,七天飲馬萊茵河的計劃。然而蘇聯解體後,缺乏財力的俄羅斯根本無法維持如此龐大的陸軍,以致於依靠上百萬機械化部隊才能實施的“大縱深”戰法不可能延續下去。
這次俄烏衝突,普京左支右絀,才派出二十多萬作戰部隊入侵烏克蘭,這已經是俄羅斯陸軍軍力的極限。而在冷戰時期,蘇聯可派出的軍隊估計是這個數字的十倍以上。
介紹這麽多二戰和二戰後的軍事知識,主要是為了說明,各大國的軍隊是有它的傳統。尤其是在二戰後,各大國沒有爆發全麵戰爭(隻有局部衝突),這種傳統不可能有根本改變,隻會有一些改革。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美俄等軍隊的現狀、發展,以及理解他們的戰法。
下麵簡單說說這場俄烏衝突的軍力對比、戰場形勢。
俄烏衝突的軍力對比。
俄軍這次派出二十萬正規軍進入烏克蘭作戰,相當於現在俄羅斯陸軍70%的力量。留在本土的部隊,除了因為法律原因無法出國作戰的義務兵,還有需要守衛南千葉群島(即日本所稱的“北方四島”)、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峽門戶)、摩爾曼斯克(北方艦隊總部所在地)的衛戍師,以及一些文職人員。因為政治原因,普京也沒有動員90萬預備役人員參戰。
除此以外,在烏克蘭境內協助俄軍作戰的還包括親俄車臣軍、俄羅斯雇傭軍、烏東頓巴斯親俄民兵。以上這些人的總數應該不超過十萬人。
烏克蘭戰前的正規部隊有十二萬人,另外還加上諸如“亞速營”之類的國民警衛部隊(相當於衛戍師)。開戰後,烏克蘭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還有民兵、外國誌願者參戰,現在的總兵力據說已經超過四十萬。但是除了正規軍外,其餘部隊的機動能力、野戰能力存疑,估計隻能在特定的區域內作戰。
俄軍這次多路突擊,主要目標有四個,以下分開來講。
目標一,基輔。
2月24日一開戰,俄軍即兵分兩路,對基輔進行突擊。第一批攻入基輔北麵的部隊是在白俄演習的俄軍機械化部隊。地麵部隊一天內行進上百公裏,逼近基輔北郊。
當晚,俄軍直升機和空降兵部隊突擊基輔安東諾夫機場;烏克蘭軍的反攻一度奪回機場控製權。雖然俄軍第二天又重新控製了機場,但機場已經無法起降大型飛機,使得俄軍希望動用空降師迅速攻占基輔的計劃落空。
此後幾天,俄烏雙方在基輔北部外圍城鎮爆發激戰。俄軍攻下了幾座城鎮,但無法突破烏軍防線,無力攻入市中心。
另一部俄軍攻入烏克蘭東北部,繞過Chernigov (切爾尼戈夫),從東麵危脅基輔。三月初,這部俄軍的裝甲師先鋒部隊,遭到烏克蘭以無人機引導的炮火(或者導彈)攻擊,倉惶撤退。這批俄軍與先前在基輔北部的俄軍主力被第聶伯河水庫所分隔,無法作出戰術配合。
整個三月,基輔北部的俄軍控製區已成為俄方的雞肋。基輔守軍除了原有的兩個正規旅外,烏克蘭還動員了十萬民兵,以及部署幾千名國際誌願軍來守衛首都;這已經不是俄軍能啃得下了。但俄軍也不願後撤,繼續在北麵危脅、炮擊基輔,以此作為談判籌碼。
三月底初春時節,天氣轉暖,地上積雪融化,基輔城外泥濘不堪。俄軍隻控製了通往後方的一條主要公路,車輛一旦開出公路就會陷入泥潭中,動彈不得。俄軍的後勤補給線非常脆弱。
烏軍借機反攻,計劃切斷俄軍補及公路;一旦計劃成功,大批俄軍將會陷入重圍之中。
在此情況下,普京下令基輔附近的俄軍撤退,以“為和談釋出善意”。四月初,俄軍工程兵在野外修築臨時公路,空軍全力在空中掩護,迫使烏軍主力不敢露頭;絕大部分的俄軍這才安全撤回國。烏克蘭東北部的其他俄軍也原路撤退回國。
目標二: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離俄烏邊境僅三十公裏,周圍無險可守。2月27日,俄軍攻入城內,被烏軍擊退。此後的一個多月,俄軍對哈爾科夫呈半包圍態勢,並不時炮轟城區。
目標三:南線
2月24日,俄軍從克裏米亞攻入烏克蘭,一天推進上百公裏,攻入赫爾鬆城區和第聶伯河大橋。經過幾天激戰,俄軍於3月2日完全控製赫爾鬆,成為至今為止俄軍在烏克蘭的最大戰果。
此後,南線俄軍兵分三路。一路向西北進攻尼古拉耶夫,激戰半個月後攻城失敗,現在與烏軍在赫爾鬆外圍對峙;一路向北占領紮波羅日核電廠,與烏軍沿著第聶伯河下遊對峙;再一路向東,占領了幾乎無人防守的Melitopol, Berdiansk等地,從西邊逼近馬裏烏波爾。
目標四:烏東頓巴斯地區
由於烏克蘭部署了幾個旅的重兵在頓巴斯地區,因此俄烏雙方幾乎是沿著每一個城鎮爆發衝突。
3月2日,俄軍和頓巴斯親俄民兵完成了對馬裏烏波爾的包圍。3月18日,俄軍攻入市中心;4月10日,烏克蘭守軍被分割包圍。俄軍據稱已控製了80%的城區,烏軍仍在堅守鋼鐵廠陣地。
2014年後,烏東頓巴斯的親俄民眾自行宣布獨立,成立了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並把烏東的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稱為自己的領土範圍。但在今年開戰前,兩個“人民共和國”控製的地盤還不到那兩個州的40%
今年二月份俄烏開戰後,烏東親俄民兵在俄軍協助下,出兵“收複失地”。到目前為止,53%的頓涅茨克州和93%的盧甘斯克州已經屬於親俄勢力的控製範圍。
四月初,普京宣布要“全麵解放”烏東頓巴斯地區。俄軍從基輔及烏克蘭東北部撤離後,部隊將重新部署到烏東地區。俄軍計劃從Izyum、Rubizhne、Popasna 三個方向合圍頓巴斯烏軍,“烏東大戰”即將打響。
戰術簡評:
俄軍開戰之初的推進有點像是低配版的“大縱深”進攻作戰。他們以BTG(戰術合成營)為拳頭,一天推進上百公裏,兵臨城下。
然而,烏克蘭在戰前估量到雙方的實力差距,把主力全麵部署在城市裏,不與俄軍在野外交戰。因此,盡管俄軍氣勢洶洶,但沒有嚇跑烏克蘭政府首腦、或者迫使對方簽訂“城下之盟”,就注定了俄軍不能速戰速決地結束戰爭。
烏軍的戰術在網上已經多有介紹。除了把主力龜縮在城裏以作“刺蝟戰術”外,烏軍比較出彩的地方是無人機戰術,即以無人機引導炮彈、導彈來攻擊俄軍坦克、裝甲車、指揮所,甚至是機場、艦船等;這種戰術可謂是低配版的“空地一體化”。但在大部分時間,烏軍都陷於被動挨打中,被俄軍炮擊、導彈攻擊,以及直升機攻擊,損失也不輕。
烏軍戰術的另一個特點是信息化時代的遊擊戰。即以幾個人組成反坦克小隊,伏擊俄軍坦克、裝甲車、後勤車輛,消滅敵人,打擊俄軍的作戰效率。
在初戰不利後,俄軍改變了戰術,回歸“大炮兵”傳統,遠程打擊烏軍,削弱烏軍的戰鬥力和作戰意誌。在烏東和烏南,當地居民對俄軍的敵意沒有那麽強烈,再加上有親俄民兵協助,對俄方可謂是半個主場,因此俄軍的進展相對順利。而在基輔附近,基於天氣、後勤、民眾敵意等因素,俄軍進展不大,還陷入了被烏軍半包圍的邊緣。俄軍以強大的工程兵部隊修橋鋪路,才擺脫烏軍糾纏,脫離險境。
另外,在對敵的殺傷打擊方麵,俄軍基本上隻能從肉體上消滅烏軍,而對烏軍指揮中心、組織度、戰鬥意誌的打擊極為有限,打得可謂是“事倍功半”;馬裏烏波爾圍城戰也隻能說是慘勝,最終能俘虜多少烏軍還無法確定。而烏軍對俄軍的“零敲碎打”,不僅從肉體上消滅俄軍,還通過擊殺俄軍指揮官來打擊俄軍組織度,用信息戰來打擊俄軍戰鬥意誌,以遊擊戰來疲敵、打擊俄軍士氣,可謂是“事半功倍”。這也是烏軍以弱敵強,能在現階段不處於下風的關鍵所在。
據說俄軍已經有一名中將和幾名少將陣亡。這裏說說這些人是多大的軍銜。
二戰中,少將可指揮一個師,相當於美軍中的二星將軍;中將可指揮一個軍,相當於美軍三星將軍;大將可指揮一個集團軍,相當於四星將軍;元帥可指揮一個方麵軍(戰區),相當於美軍中最高軍銜的五星將軍。
但現代軍隊沒有二戰軍隊那麽龐大,沒有那麽多位置可供將軍們選擇,再加上各國普遍的“師改旅”,也有可能少將隻能指揮一個旅,中將指揮一個師。現在的大將已經是鳳毛麟角,各國現役軍人中也沒幾個人有元帥軍銜。
俄方隻承認他們損失了兩名少將。因此俄軍將軍的具體損失情況、以及對他們指揮係統的影響,現在還不清楚。
**********
願戰爭早日結束,和平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