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灣區金頭腦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奧地利Melk遊記

(2021-12-11 00:12:35) 下一個
Melk(梅爾克)鎮,位於維也納以西90公裏的多瑙河河岸。該鎮以附近山岩上的梅爾克修道院(Melk Abbey)而聞名。2017年六月,我們曾跟隨旅行團來到那裏。
 
我們的內河郵輪在多瑙河岸邊停泊。上了岸、穿過一片小樹林、過了鐵橋後,就可以看到山上的梅爾克修道院了。
 
中世紀初期,奧地利是西歐文明世界與東歐遊牧民族之間的緩衝地帶。公元976年,巴本堡家族(Babenberger)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封為駐守奧地利的邊疆藩候,其後逐漸發展成為奧地利的第一個王朝 - 巴本堡王朝。
 
公元1089年,可能是為了贏得天主教會對他的支持,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把自己在梅爾克的城堡捐給了本篤會修道院。到了十二世紀後,這裏發展為規模宏大的修道院。據說有幾位巴本堡家族的先王遺骸就安葬在此。
 
因此,這裏對奧地利國家和民族的早期發展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奧地利的”國家寶藏”。
 
 
1683年,在與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中,梅爾克修道院內的原有建築毀於兵火。當時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決定資助其重建。重建工作由巴洛克大師普蘭特操刀設計,於1736年完成,並一直保存至今。該修道院堪稱是巴洛克建築的巔峰典範。
 
 
由於團員中有不少中老年人,旅遊公司特地安排了幾輛大巴,把我們接到十分鍾車程外的半山腰停車場。
 
從停車場向西走沒幾步,就可以看到梅爾克修道院的大門了。
 
 
大門口中間一排羅馬數字ANNOMDCCXVIII
其中ANNO的意思是“年”
MDCCXVIII的意思是“1718”
這是說該大門建成於1718年
 
再來說說大門兩旁的兩尊雕像
右邊一手舉旗、一手拿著城堡的是前文提到過的“利奧波德二世”。由於他向修道院捐贈城堡的緣故,教會把他追封為聖人利奧波德
 
左邊這位手持木棍、抬頭望天、腰間還別著一個葫蘆的,名叫科羅曼,是一位來自愛爾蘭的王子。他從小就瘋狂信仰基督教,公元十一世紀,他窮遊歐洲朝聖,走到奧地利維也納附近時,因為舉止怪異,加上不懂德語,沒法溝通,被當地人誤以為間諜,受盡拷打後被絞死。(一個可憐人)
 
科羅曼死後,據說他屍體埋葬的地方出現了聖光和神跡,當地人也感到後悔。後來梅爾克修道院的院長要求把科羅曼的屍體搬來修道院供奉,封他成為了此地的主保聖人。
 
 
過了一座不大的庭院,就來到修道院的第二道大門。可能是因為修道院曾作為皇家行宮的緣故,右邊的地方有一座白色的塔樓,估計是作為瞭望塔或者是防禦塔。
 
第二道大門最上麵豎立著梅爾克十字架,這代表著修道院的鎮館之寶,藏有耶穌殉難的十字架殘片的聖物。(感覺歐洲知名的教堂或修道院都有聖物加持)
 
門上左右兩尊雕像,一邊是耶穌大弟子彼得,一邊是聖保羅。
 
過了第二道大門,就來到了最多遊客進行合影留念的主庭院。
 
 
在與梅爾克修道院有關聯的曆史人物中,最出名的是十八世紀中後期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女王特蕾西婭(Maria Theresa)
 
女王曾三次來到梅爾克修道院,並把這裏當作旅途中下榻的行宮。
 
 
建築外牆的這明亮的鵝黃裝飾是女王的最愛。在她的授意下,梅爾克修道院建築物的外牆都塗上了這種顏色,被稱為“特蕾西婭黃”。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特蕾西婭黃”,覺得它比較土,缺乏熱情。
 
 
我們穿過左前方的小門,繼續入內參觀。
 
 
這裏沒有遊客,趕緊拍一張照片。走在石板路上,感受一下該修道院的莊嚴肅穆。
 
我們在梅爾克修道院內沒有碰到僧侶、教士。可能是他們的活動區域不讓遊客們入內。
 
據該修道院的官網介紹,梅爾克修道院現有數十名神父,並牧養23個教區(Parish)。該修道院也有提供中學教育,目前有學生約900人。
 
稍後,我們進入室內參觀。
首先是當地的文物展覽,大概是畫像、手稿、宗教用品之類的。由於室內禁止拍照,因此到了四年後的今天,我已經不記得到底看了些什麽文物了。(說明寫遊記要趁早)。
 
隨後,我們前往“鎮院之寶”的圖書館參觀。途經一處樓梯,旁邊是粉紅色的洛可可裝飾風格。
 
 
這尊雕像頭戴桂冠、目光如炬、手拿圖書,可能是古希臘的某位哲人?可能是守護圖書的神話人物?又或是某位宗教人物?有知道其來曆的網友,請不吝賜教。
 
 
這尊雕像是一位手拿號角的天使。拍的角度不太好。
 
我們來到了梅爾克修道院圖書館參觀。這裏有九萬餘冊藏書,很多還是中世紀的手稿,包括天文地理曆史人文哲學心理學等,還有早期的地球儀等珍貴文物,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名號的圖書館。
 
由於室內不準拍照,隻能找到網絡圖片來展現圖書館的魅力。
 
 
不是什麽人都可以在此借閱圖書的,隻有立誌神學研究且從事宗教事業的人,才能在此埋頭研讀。現在這些書都是珍貴文物,就算要看也隻能看複印本了。
 
參觀完圖書館後,我們還想去教堂內部去看看。但因為當時正在進行內部維修工程,所以沒有成行。
 
稍後,我們在教堂旁邊的觀景平台,眺望外麵的景色。
 
 
安靜的梅爾克小鎮。小鎮的右邊是一片小樹林,小樹林的右邊就是我們內河郵輪所停泊的多瑙河碼頭。
 
 
我感覺在梅爾克修道院時,當時的我並不在狀態,純粹就是“來都來了”、“到此一遊”、“走馬觀花”。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我們當時已經來了歐洲一個星期了。不同類型的教堂、城堡、修道院都看了一遍,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了。梅爾克修道院確實讓人震撼,但我卻沒什麽感覺了。
 
其二,我對歐洲曆史最感興趣的部分是在於軍事、地緣政治;建築、藝術、宗教是我的弱項。因此很難欣賞梅爾克修道院之美。
 
其三,對我來說,古跡需要名人來加持。在我去過的奧地利中小城市中,薩爾茨堡(莫紮特)、林茨(希特勒)、Durnstein (“獅心王”理查德)都有曆史名人能吸引我的目光;而在梅爾克修道院內,惟一我認識的名人是女王特蕾西婭。盡管她因把自己五個女兒嫁到歐洲其他國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死於法國大革命中的法王路易十六皇後),而有“歐洲丈母娘”的稱號,但她在中學教科書中僅以“開明專製”一筆帶過,任內還丟失了工業重鎮“西裏西亞”,對我缺乏吸引力。(我在去年十一月份寫的博文“黃金馬車的故事”中,曾簡略提到女王特蕾西婭是如何繼位的、以及由此引發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當然,這事也是見仁見智。可能去過梅爾克修道院的其他讀者對此會有不同的感受。歡迎分享出來。
 
 
 
一個多小時參觀修道院的集體活動結束後,我們獲得了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移步去看看修道院的花園。
 
 
玫瑰花
 
 
 
花園中鮮花盛開
 
 
 
 
走著走著,發現花園裏有一幢房子;進去一看,原來是花園裏的咖啡館。
 
 
裏麵的裝飾很典雅
 
 
 
這裏的熱帶風情的壁畫,像是非洲或者是加勒比海
 
 
花園的東邊有一片不大的樹林。正好走一圈
 
 
路旁的木亭
 
 
夫人很喜歡這裏
 
 
我們從樹林邊眺望多瑙河河穀。這段全長30公裏的河穀被稱為瓦豪河穀(Wachau),擁有大量曆史古跡。2000年,瓦豪河穀連同梅爾克修道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梅克爾修道院的德文名字是“Stift Melk”, Stift就是贈送的意思,用來紀念利奧波德二世贈地
 
 
 
 
從花園望向梅克爾鎮和城外原野
 
 
望向西邊的梅克爾修道院
 
在花園和樹林中漫步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們沿著步道下山,經過梅克爾鎮返回內河郵輪
 
 
由於時間緊迫,我們隻是匆匆而過,並照了幾張照片
這裏應該就是古鎮的中心廣場了
 
 
梅克爾鎮有超過一千年的曆史。自1227年獲得市場權後,這裏就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該鎮擁有大量多個世紀所建成的不同風格的建築物。
 
 
我們在途經的鎮中心,看到很多餐館、市場、禮品店、旅店、旅行社等與旅遊業相關的商鋪。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輛載著明顯是中國遊客的旅遊大巴(因為導遊在說中文),以及不遠處帶有中文標識的餐館。這讓我覺得肚子有點餓了,趕緊快步穿過樹林,返回停在碼頭旁的內河郵輪,大快朵頤一番。
 
 
 
 
下圖是梅克爾修道院的Google 衛星圖,以及當天中午我們從修道院返回郵輪碼頭的路線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灣區金頭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博主的評論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你們遊了好多地方去,吃得也這麽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