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頭腦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在灣區紅木城初創公司的見聞

(2020-12-09 14:17:41) 下一個

 

趁著初創公司DoorDash上巿IPO的東風,寫一下我幾年前在紅木城初創公司的工作經曆。

2018年,在舊金山紀事報的一篇報道中,將灣區的紅木城(Redwood City)稱為創業者的樂園。放眼望去,紅木城裏有不少初創公司(Startups)已經做大做強,成功上市,如Box, Imperva, YuMe等等,另有一些初創公司也正在準備上市IPO。我曾在紅木城的初創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就此談談這裏能成為創業者樂園的成功因素。

主流看法認為,矽穀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於把技術、人才、和資金融合在一起。矽穀擁有高度密集的大學、研究機構等,創業的念頭在大學生或者企業員工之間的交流碰撞中很容易被激發出來。

在紅木城以南6英裏處,座落著矽穀第一名校斯坦福大學。據說大部分斯坦福高材生都有創業的想法,很多矽穀的成功企業也是由該校學生所創立。為了支持創業者,更重要的是為了賺錢,斯坦福大學旁的沙丘路上座落著很多上規模的風險投資公司(Venture capital)。隻要投對了地方,這些風險投資公司可通過所投初創公司上巿而賺取可觀的投資回報。每天也有很多創業者拿著自己的商業計劃書來到沙丘路,希望能獲得風險投資公司的青睞。矽穀科技公司就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應運而生。

幾十年過去了,大批科技公司就這樣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南灣地區生根發芽。與此同時,南灣的科技企業漸趨飽和,租金也在上漲,使得很多新的創業之風向外延伸。灣區各地縣市看準機遇,紛紛推出優惠政策,希望吸引創業者在本地創業。紅木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圖為紅木城的春天

紅木城具有天然的交通便利優勢。它位於舊金山和矽穀的中點,離東灣也隻隔了一座跨海大橋。同時,Caltrain 在紅木城中心地帶還設立了一座火車站,給難以忍受塞車之苦的上班族以另一個通勤選擇。

紅木城的第二個優勢是它的文化氛圍。市中心內最著名的建築物,是有110年曆史的聖馬迪奧縣(San Mateo County)曆史博物館,這裏最初時是該縣的法院。曆史博物館每月都有一次免費參觀日,我也多次去那裏參觀;裏麵有不少展覽,如馬車展、古船展、巴斯克曆史展等,都值得一看。

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每周五都有音樂會,每次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來參與,好不熱鬧。另外,在市中心也可步行前往火車站、花園、十九世紀舊豪宅等景點參觀。

紅木城還經常舉辦創業論壇、峰會、甚至比賽等。這既讓人們有了更多互相交流創業經驗和想法的機會,也增加了創業者對紅木城的認識。

紅木城中心區附近有各式各樣的餐館。有中餐、各種亞洲美食、西餐廳,還有一間傳統的俄羅斯餐廳。我也是在此第一次品嚐較為正宗的俄羅斯料理。

綜上所述,紅木城擁有曆史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特色。而多樣化的美食也是吸引人們前來的重要因素。

最後,以我曾工作過的初創公司為例,來看看一間普通的初創公司是怎麽運作的。

我們初創公司的老板是一名南亞裔青年。當他還在藤校讀博時,他想到了一個創業的點子,並在2011年注冊公司,開始創業夢。後來,公司拿到了風險投資公司的融資,並把公司搬到了紅木城火車站旁的辦公大樓內,開始招兵買馬。

我入職的時候,公司裏大約有80多人,其中一半是工程師。公司高層有業界精英、名校高材生、和資深工程師。當時公司已經獲得了幾千萬元的融資,找到了亞洲的代工工廠生產產品,而且產品已經投入市場,有了一些收入;我們當時認為公司開始走上正軌了。

那間初創公司的薪酬和福利都不錯。有免費午餐、零食、無限製的帶薪假期;公司還多次組織觀看球賽等集體活動。

公司文化方麵,每周五下午老板都會召開全體員工大會(也就幾十人),說說公司業務和競爭對手的狀況。我們把這些戲稱為做思想工作。會後,公司員工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自由交流,進行社交活動

然而好景不長。過了一段時間後,公司的業務增長緩慢,投資方也不願再投錢,公司連薪水都快發不出來了。這時老板當即解雇了公司裏的一半員工,剩下的也人心惶惶,隨時準備跳槽。幸好後來又獲得了一筆救命的融資,才開始了下一個循環。

如此這般發生了好幾次後,我也是受不了這種大起大落式的壓力,而離開公司,另謀高就。

我離職幾年後,聽說原公司還是老樣子,收入沒有上規模,也沒有營利,而是繼續在商業浪潮中沉浮。這也是大部分初創公司所遇到的困境。一旦它們能克服這個階段,就有可能一飛衝天,成功上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灣區金頭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多謝分享!評論比原文精彩係列!
longmarch 回複 悄悄話 westshore 威伯 讚。
威伯 回複 悄悄話 灣區初創公司(startup)大都以騙VC(風投)為動機,叫”fake it until make it”。我幹過三家,一家倒了。一家我嫌太小跳槽,結果人家被另一家公司合並,我和千萬擦肩而過。第三家我堅持下去了,結果被收購,股票也沒值幾個錢,班倒是沒少加。體會是,去初創公司幹幹還是值的,但能發多少財那是運氣。
灣區金頭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加州很多上市的初創公司其實不賺錢的。很多都是每年虧幾億元。讓它們上市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割韭菜呢?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灣區的初創公司隻有5%的成功率,在tech高潮時期平均每天有大致500家公司破產,當然也有500家左右的新初創公司成立。注意,這裏的關鍵詞是“每天”,不是每周或者每個月。記得當年考察一個南灣的實時係統的初創公司,對方說不到一億不買,因為灣區的280多家VC基於5%的成功率,需要一家成功的公司的ROI是20倍才能平衡賬目、那麽500萬的三輪融資,就需要一億才能持平。
這個數字讓我吃驚,因為我當時在東部工作的同樣是初創公司兩輪融資160萬,賣了900萬,超過五倍,被認為是巨大成功(並不是所有成功公司可以IPO,取決於你的銷售渠道的成熟度,很多必須借助大公司的成熟銷售渠道,也就是被買走)。像這裏提到的那家公司,其產品和市場可能的規模無論如今是到不了一億的。
東部波士頓初創公司成功率是35%,因此一般要求收益ROI是投資的三倍就可以持平,而不是灣區的20倍。
我在兩地都做過初創公司,比較而言,波士頓地區公司主要是技術driven,一般擁有自己的專利,所以競爭率不高,你沒有專利做不了。而灣區是市場driven,往往不考慮專利(美國專利申請需要五年時間,與中國一樣,很多公司專利發明人等不起),因此一個技術出現就會一窩蜂出現數百家新公司,其中多數會破產。但基於美元拍賣理論,也不乏願意投資冒險的VC,所以灣區不缺錢。
那些風投VC需要的是用別人的錢投資20家初創公司,隻要有一家成功就能財務持平,兩家就賺錢了,而且是大錢。
這就是為什麽灣區容易弄錢開公司,如今連華爾街都把投資部分移到加州。
至於什麽養的運作和產品開發更容易成功,顯然是很不同的,但什麽不能做,是有很多相似度的,我看過不止一家灣區的初創公司破產,都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半島人 回複 悄悄話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成功30%靠努力,70%靠運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