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北部地區被稱為“佛蘭德”(Flanders), 在中世紀時曾是歐洲重要的工商業區。這一地區北臨北海,東臨萊茵河,向西與英國隔海相望,向南走大道幾天就可到達巴黎,交通十分便利。
在十五世紀前,佛蘭德的最重要城市是布魯日和根特,兩者都以古城、運河、鍾樓等景觀聞名遐邇。幾年前的夏天,我們曾在一天之內遊覽了這兩座古城。
第一站:布魯日(Bruges)
中世紀的布魯日以羊毛紡織業和布料貿易出名。在被泥沙淤積前,布魯日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最大港口;十五世紀初的布魯日被認為是僅次於巴黎的西歐第二大城市,人口約二十萬人。
現在的布魯日是一座旅遊城市。我們從火車站下車後,隨即到附近的愛之湖(Minnewater)公園參觀。
根據傳說,一名叫Minne的部族少女,愛上了鄰近部落的勇士。但Minne的父親卻棒打鴛鴦,安排她與別人結婚。Minne逃婚去尋找愛人,不幸迷路;當她的愛人在森林中找到她時,她已異常虛弱,死在了愛人的懷裏。
如今該湖以Minne命名,湖畔的小橋被認為是見證愛情的橋梁。
愛之湖當中有很多天鵝,關於這些天鵝的最早來源,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據說在十五世紀末,一位管轄布魯日的德意誌諸候為了某些事情決定懲罰布魯日市民;因為當時布魯日的紋章上有一隻白天鵝,該諸候就規定布魯日必須在湖中和運河裏放養天鵝,直到永遠。
愛之湖的水沿著運河流入布魯日城。我們沿路前行,路上有很多馬車;馬車行駛在石板路上,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聲響。
這裏的屋子都是紅色的,還看到很多哥特式風格的尖塔,如詩如畫,古色古香
走過了幾座運河上的古橋後,我們來到老城的核心-城堡廣場(Burg Square)。這裏有上千年的曆史,廣場周圍有市政廳和教堂。
下圖為建成於1421年的布魯日市政廳。晚期哥特式風格,長方形平麵,帶有角樓。
離城堡廣場約一個街區,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廣場 - 市集廣場(Markt)。
從廣場上可看到一座高聳的鍾樓,這是始建於1240年的布魯日鍾樓,樓高83米,在上麵可以俯覽全城。在舊城區都能聽到它發出的悅耳的鍾聲。
布魯日城裏遊人絡繹不絕,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中世紀的市集中。這種紅磚的房子、高高的尖塔、和金色的閣樓搭配在一起,看起來很有曆史質感。
中午時分,我們按計劃和在附近居住的中學同學碰頭。大家在餐廳裏吃飯,邊吃邊聊,不亦樂乎。
午飯後,我們離開布魯日,坐了半個小時火車後來到根特車站,再轉乘有軌電車到達根特老城(Ghent)。
根特自十三世紀後開始繁榮,它的經濟主要依靠羊毛紡織業。由於地處河流的交匯處,根特的很多地域經常遭到水的淹沒,形成獨特的多草而又潮濕的地域,很適合放牧綿羊。獲得的羊毛就用於生產紡織品,隨後大量出口到英國。
根特鍾樓是市中心最顯著的地標之一。它建成於1380年,樓高91米,曾用於報時、報警、和瞭望敵情之用。每十五分鍾它就會發出音樂盒的鍾聲。
這個外表有點“萌萌噠”的老房子是位於鍾樓對麵的聖尼古拉教堂 (Saint Nicholas Church)。當然這是從教堂後麵的草地旁拍的照片,它的正麵照還是中規中矩。
這個教堂是根特最古老和最突出的地標建築之一,建於十三世紀。它是采用斯凱爾特哥特式建築風格,使用來自圖奈爾地區的藍灰色石頭,頂部中心單塔,以及建築物轉角處的細塔。
明亮彩色玻璃窗,大理石雕像的祭壇,還有管風琴悅耳的樂聲,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老教堂右轉,就來到了穀物廣場(Korenmarkt)。廣場的名稱源於千年前就開始的穀物貿易,當時附近地區的居民通過河流運輸穀物到這裏的市場上出售。
穀物廣場旁的商鋪琳琅滿目,我們也進去買了一些土特產。
和布魯日相似,根特老城也是一個擁有運河、石橋、中世紀建築物的古鎮。我們還看到很多遊客乘船在運河上觀光。
如果說布魯日是田園牧歌,根特則是政商重鎮,古堡、教堂、古舍、行會規模更大。
稍後,我們來到了遊客中心,了解了更多根特的曆史。
在輝煌了幾個世紀後,由於戰亂、地緣政治變化、以及布魯日出海口被淤積等原因,從十六世紀開始,低地國家的中心也從布魯日-根特地區轉移到更南邊的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地區。
盡管如此,近代以來的根特還是發生了幾件大事。其中一件事與美國和加拿大的曆史都有淵源。
1814年12月,英國和美國關於停止1812年戰爭的根特條約在此簽訂。該條約確定了美國與(英屬)加拿大的東部邊界;此後兩百多年,美加邊境再無戰事。
1817年,根特大學創立,並成為比利時最著名的大學,全球排名第53位。
如今的根特已經是大學城了,我們也在街上看到了很多年輕人。一牆之隔,牆內仍舊是歐洲沉睡千年時的肅穆和陰森,牆外的年輕學生在嘶吼搖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