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柏林自殺身亡,走完了他56年的罪惡一生。他死後被挫骨揚灰(非形容詞),政治思想主張遭到全麵批判,禁止宣傳。
希特勒曾在奧地利的林茨、維也納,以及德國慕尼黑、柏林等地住了相當長的時間,在以上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近年來,為避免新納粹分子在上述地點聚集搞朝拜活動,德奧兩國政府決定對希特勒的足跡實行“遮蔽”和“消除”。有些希特勒曾住過的建築物被拆毀,另外一些則在地圖上沒有任何文字標注,更不會在旅遊冊子上留下蛛絲馬跡,力爭讓“希特勒”對以上地方的影響降到最低。
問題是人類是一個很有好奇心的物種。有很多曆史迷、軍事迷會對這位二戰發動者的早年經曆表示好奇。我也不例外。
在這次2017年中歐之行中,我恰巧經過很多希特勒曾經居住過的城市。本文不會討論希特勒的納粹主張和思想,而是想盡力還原他的早年經曆。
1889年,阿道夫.希特勒出生於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一個普通公務員家庭。他出生時,他的父親阿洛伊斯Alois已經52歲,母親克拉拉Klara 則是29歲。希特勒在布勞瑙的故居是一棟三層公寓樓。2016年,奧地利政府買下這棟公寓,並將其改建為警察局。
希特勒三歲時,全家搬到54公裏外的德國帕紹(Passau) 居住。
希特勒全家都是天主教徒,他母親經常帶著孩子們參加禮拜活動。圖為帕紹著名的天主教堂St Stephen Cathedral. 該教堂擁有全球最大的風琴。
希特勒的父親隻顧工作和享樂,不重視家庭教育,不願意花精力陪伴幼小的希特勒。全家由希特勒的母親操持。圖為帕紹的街道與鍾樓。
第一站:林茨Linz - 從童年到青年
1894年,五歲的希特勒隨全家搬到奧地利林茨,並在那裏一直待到十八歲。長大後的希特勒一直把林茨視為自己的故鄉。
希特勒和他父親的關係一直不好。父親希望希特勒長大後做公務員,希特勒卻對這種循規蹈矩的教條生活不感興趣,反而對藝術類的範疇展現出一些天賦。為此,兩父子經常爭吵,希特勒還遭到他父親的拳打腳踢。
麵對父親的冷酷無情和母親忙於家務,希特勒惟有在和比他小五歲的胞弟Edmund埃德蒙玩耍時,才會感到些許快樂。可惜到了1900年,六歲的胞弟埃德蒙死於麻疹,這讓十一歲的希特勒備受打擊。他自此變得喜怒無常,還經常在學校裏頂撞老師。
1903年,希特勒的父親因胸腔出血而突然死亡,享年65歲;這使得希特勒全家失去了收入來源。希特勒的母親賣掉了家庭原本在林茨近郊Leonding 的房子,與14歲的希特勒和7歲的女兒寶拉(即希特勒的胞妹)一起搬到林茨市區的一處公寓居住。稍後,因希特勒的父親生前是公務員之故,他們又獲得了奧地利政府發放的一筆慰問金,生活才稍微過得去。1905年,16歲的希特勒完成了他最後一個學期的學業,離開了學校。他沒有取得中學畢業文憑,對未來也沒有什麽計劃安排。
下圖可能是十九世紀早期的林茨模型。可見當時的林茨有條跨多瑙河的浮橋,城市由城牆、護城河、城堡來守護。
林茨的市中心廣場
下圖的塔尖處為林茨的新主教座堂Linzer Mariendom. 這是林茨最大的天主教堂,建於1862年,1924年才完工。希特勒在林茨時,此教堂仍在興建中。據說希特勒一家曾住在附近的Humboldtstrasse大街上的一間公寓裏。
八歲時,希特勒曾在教會詩班唱詩,甚至還立誌要成為牧師。不知道當他經過這座仍在興建的教堂時,他會有什麽感想。
當時的奧地利(奧匈帝國)是一個跛足的巨人,內部矛盾重重;和當時奧地利的很多德意誌人一樣,希特勒向往“大德意誌主義”,看不起境內的其他少數民族。這種思想為他三十年後主張“德奧合並”埋下了伏筆。
當年輕的希特勒站在城牆和城堡邊時,是否會想起德意誌的曆史和輝煌?
幾十年後,林茨成為了德國的一部分。身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曾計劃在林茨修建宏偉巨大的元首博物館Fuhrermuseum(或叫歐洲文化中心),來安置納粹德軍從歐洲各地博物館中搶來的文物。博物館的選址就在下圖中的多瑙河北岸(左岸),從遠處的山腳下一直延伸到河邊。計劃中的元首博物館將有一座橫跨多瑙河的鐵橋來與林茨市區相連。
結果在戰事吃緊下,元首博物館因故取消建設,僅有下圖中的鐵橋完工。這座林茨大橋以德意誌的史詩巨作“尼伯龍根之歌”來命名,叫做尼伯龍根大橋Nibelungen Bridge.
第二站:維也納 - 命運的轉折
1907年,18歲的希特勒離開林茨,來到“藝術之都”維也納學習藝術。他曾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德文:Akademie der bidenden kunste Wien), 但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錄取。
我在2017年時曾來到維也納美術學院參觀,發現裏麵冷冷清清,沒有什麽訪客。在穀歌地圖上點擊這座學院(英文Academy of Fine Arts Vienna),發現對它的負麵評價中都有提及希特勒。他們認為學院對希特勒的拒絕使這個世界少了一個畫家,多了一場世界大戰……
沒有被美術學院錄取的希特勒隻能在維也納一邊打零工,一邊尋找機會。幾個月後,希特勒再收到噩耗,他母親罹患了乳癌末期。盡管希特勒一度返回林茨照顧他母親,但他母親還是很快去世了。
1908年,希特勒再次去維也納報考藝術學院,但再次名落孫山。從此,走正規藝術學習的大門對希特勒是徹底關上了。
母親死後,希特勒的經濟狀況越發窘迫。1909年,20歲的希特勒花完了所有積蓄,隻能居無定所,以賣畫為生。他曾一度住進流浪漢收容所,後來才在一所為無家可歸的窮人提供的廉價集體宿舍(Meldemannstrabe dormitory)中找到了位置,並在那裏一直住到1913年。
據說希特勒的畫以建築和風景為主,不善於畫人物,尤其不會畫裸體人物;這也是他被藝術學院拒絕的原因。
下圖為維也納的街道、公園。希特勒也許曾在這裏為作畫尋找素材和靈感。
下圖為維也納著名的天主教堂St. Stephan聖斯蒂芬大教堂。窮困潦倒的希特勒也許曾從這裏獲得過免費食物。
1938年三月,在離開維也納二十多年後,希特勒以德國元首的身份進入維也納。在圖下的英雄廣場上,希特勒宣布“德奧合並”。二十萬奧地利群眾歡呼雀躍。
盡管受到群眾的極大歡迎,但由於早年的失敗經曆,希特勒對維也納的氣息很不喜歡;此後也極少到訪維也納。
第三站:慕尼黑 - 發跡之地
1913年5月,在接收了他父親的一部分遺產資金後,24歲的希特勒離開維也納,和朋友一起來到了德國慕尼黑,試圖繼續追尋他的畫家之夢。希特勒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座小公寓內居住,不時去附近的廣場和公園作畫。
作為適齡役男,希特勒有義務回到奧地利進行參軍前的體檢。1914年2月,希特勒回到故鄉林茨進行參軍體檢,結果體檢不合格,免於參軍。多年以後,希特勒宣稱自己是故意裝病才導致體檢不合格;因為他不想加入奧匈帝國軍隊,和帝國裏其他非德意誌人組成的軍隊並肩作戰。
1914年八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同屬“同盟國”的德國與奧匈帝國先後參戰,對抗英法俄的“協約國”。希特勒自願參加德國軍隊並被接受,他在西線法國戰場擔任傳令兵,作戰勇敢,獲得了“鐵十字勳章”,還晉升為下士。
1918年,希特勒遭毒氣彈攻擊而短暫失明;在他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投降。
一戰結束後,希特勒返回慕尼黑,在德國防衛軍的調查局任職,主要調查國內各極端政黨的活動情況。當時,因為一戰戰敗,德國被迫割地賠款,再加上經濟低迷,人民生活苦悶,各種不滿情緒高漲,給了各種極端思潮宣揚的機會。慕尼黑市民喜歡去酒館裏和其他人一邊喝酒,一邊發牢騷;各政黨也趁機到酒館裏搞演講宣傳,擴大影響。
下圖為現代慕尼黑的酒館
1919年的一天,希特勒被派去某個酒館裏去監聽一個隻有幾十名黨員的“德國工人黨”的聚會。聽著聽著,希特勒對這個黨的理論越發感興趣;但他覺得這個“德國工人黨”的講員毫無演講技巧,讓人昏昏欲睡。希特勒忍不住上台打斷了對方的話語,開始滔滔不絕地發表了對時局的看法。希特
勒的演講很有激情,引起了“德國工人黨”黨魁的注意,並邀請希特勒入黨。
希特勒權衡再三後,接受了邀請。憑借著他特有的演講才華,希特勒說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入黨;他在黨內的地位迅速躥升,一年後就出任黨魁。
1920年,希特勒把“德國工人黨”的黨名改為國社黨(又稱納粹黨)。希特勒在城東離伊薩爾河不遠的Thierschstrabe大街上租下了一幢兩層小公寓,作為他自己的居住地和納粹黨的辦公用地。
此時,希特勒得以把早已埋藏在心裏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宣揚出去,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加入納粹黨。
1923年,因為賠款問題未能解決,法國出兵占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德國民眾群情激昂。受此前意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裏尼進軍羅馬成功奪權的鼓舞,希特勒決定帶領納粹黨在慕尼黑發動政變,繼而進軍柏林奪取全國政權。
1923年11月8日,納粹黨在Burgerbraukeller公民啤酒館(現已拆毀)內劫持了慕尼黑的軍政要人,要求他們變節來對抗當時的德國合法政府。在擾鬧了半天後,遊說工作沒能成功。到了第二天早上,希特勒率領上千納粹黨徒上街,準備占領市政廳;他們在半道上的統帥堂附近遇到德國防衛軍和巴伐利亞警察攔截,雙方爆發槍戰,納粹黨徒被打散,希特勒則在逃跑後被捕。此事史稱“啤酒館暴動”。希特勒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混混成為了新聞人物。
下圖為慕尼黑統帥堂Feldherrnhalle。納粹分子在暴動時曾與警察在此發生衝突。
下圖為慕尼黑市政廳和瑪麗亞廣場。希特勒在暴動中的進軍目標。
後麵的曆史已是人盡皆知。希特勒在獄中寫了一本書,出獄後率領納粹黨競選公職,通過選舉上台,成為德國總理、元首......
希特勒在慕尼黑一直住到1934年,直到他當上德國元首後才遠赴柏林定居。
至於希特勒曾在慕尼黑租住的兩棟公寓,在戰後則命途迥異:小的一間作為儲藏室;大的一幢則作為慕尼黑警察總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希特勒雖然從小是天主教徒,但因為帶領納粹黨屢屢宣傳極端思想,因此在1930年被天主教趕出家門(即絕罰令)。
盡管希特勒離開慕尼黑了,但作為德國元首,他還是在此蓋了一幢建築物作為他和國內外政要的宴會場所。這幢被稱為“元首行館”Fuhrerbau的建築物,座落於慕尼黑繁忙的國王廣場Königsplatz 的東側,著名的慕尼黑協定就在那裏敲定。
1938年,希特勒以捷克斯洛伐克迫害境內“蘇台德區”220萬德裔居民為借口,要求捷克割讓蘇台德區。捷克拒絕割地,在國內積極備戰的同時,要求盟友英國和法國履行同盟承諾,一起向德國施壓。
然而英國和法國卻不願為捷克而和德國開戰。幾經輾轉後,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和希特勒在慕尼黑元首行館內達成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英法同意德國“收回”以德裔居民為主的蘇台德區。感到背信棄義的捷克斯洛伐克無力單獨與德國抗衡,在第二天被迫向德國割地。半年後德軍占領捷克全境,捷克斯洛伐克瓦解。
希特勒在慕尼黑會議上曾聲稱,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張伯倫對此深信不疑,回到倫敦剛下飛機時,張伯倫手拿慕尼黑協定,聲稱他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不到一年就被打臉了。
在元首行館內達成的慕尼黑協定被後人認為是綏靖政策的高潮。而這個曾經決定幾個國家命運,幾百萬人前途的國際會議場地,現在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標識。
我在2017年曾坐在旅遊大巴上途經那裏(如下圖),曾經的元首行館現已成為大學(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Munich)校舍。
下圖為我在該建築外拍到的紀念標識。它用德文、捷克文和斯洛伐克文三種語言寫著“1938年9月29日,在這幢建築物裏,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該協定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後記:慕尼黑導遊對納粹暴行的反思
我們的慕尼黑導遊是本地的一名退休老師。他說話幽默風趣,經常用自製玩偶、圖片旗幟等形式來介紹慕尼黑的中世紀和近代曆史。但當我們來到慕尼黑瑪利亞廣場的一處地方時,他突然變得嚴肅起來。導遊指著一處外牆上的記念標識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上麵刻著兩行字,一行是德文、一行是英文。導遊讓我們團的一位老先生(美國人)用英文念出來:“為紀念所有在1938年11月9日晚上的反猶太人暴行中遭受攻擊的受害者”。導遊解釋說:1938年11月9日,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黨高層正在這裏準備參加“啤酒館暴動”十五周年的紀念活動。此時,他收到一條電報,說在巴黎的一位德國外交官被猶太人槍殺了(起因是要報複稍早前德國以非人道方式,把已經定居德國二十年的一萬多波蘭裔猶太人驅逐出境)。希特勒聽聞此事,大喜道:我等待這個(襲擊猶太人的)借口很久了。當晚,德國全境的猶太人商店、教堂被砸毀,大批猶太人被抓進集中營。約有數百名猶太人在當晚的騷亂中死亡。由於有很多猶太人商店的窗戶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發光,因此當晚的暴行被稱為“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被認為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有組織屠殺的開始。
導遊後來還說了一大段話,具體是什麽我記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當時他們的祖輩、父輩很多都是此事的親曆者和參與者,但戰後大都不願提及這件事。戰後德國各界對納粹暴行進行反思,總結出德國人的國民性以及教育的問題。最後他說,德國人要擰記曆史,反思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