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經曆了明治維新的日本,迅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擴張的首要目標,指向了一海之隔的朝鮮王朝。
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清政府有保護朝鮮的義務。因此,日本把清政府作為假想敵,竭力擴軍備戰。
1882年的中法戰爭期間,日本想趁中國不備,在朝鮮發動政變,扶植親日派上台。幸而,這一陰謀被精明的袁世凱,(時任駐朝清軍將領)所擊敗。
經此一役後,中日雙方認為,在朝在朝鮮事務上將有一戰。清朝自外國進口先進軍艦,編成北洋艦隊,拱衛黃海。日本也買了外國軍艦,編成聯合艦隊。
1894年甲午年,朝鮮爆發內亂。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戰爭一觸即發。
日本襲擊清軍,不宣而戰。九月,清軍陸戰失利,撤出朝鮮;北洋水師在海戰中亦不敵日本艦隊,喪失黃海製海權。
此後,日軍為所欲為,清軍屢戰屢敗。日軍攻占遼東,登陸山東半島,圍攻北洋水師的海軍要在基地-威海衛。
1895年2月,威海衛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同時,日軍逼近京師門戶-山海關和天津。清政府被迫派李鴻章去求和。
四月,李鴻章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了日本二億兩白銀。台灣也被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來舉國嘩然。
以前大清敗給西方列強,還可以雙方屬於不同的文明,以及人種差異等論調作為自我安慰。現在居然輸給了同文同種的小日本,這條遮羞布就沒了,大夥們激動了,齊聲聲討。
在這種情況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李鴻章,成了千夫所指的賣國賊。朝庭也借此把戰敗的責任推給了李鴻章,免去他的一切重要職務,僅保留一些閑職。李鴻章成了戰爭失敗的替罪羊。
另一方麵,大家也在思考朝廷戰敗的原因。為什麽中日兩國都是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購買西方的機器,但戰爭一打起來差距卻這麽大呢?
有人總結認為,中國隻是學習了西方文明的皮毛,引進了一些器物;而日本學習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不僅僅引進西方科技,而且參考了西方的政治,改良了自己的製度。因此,中國要富國強兵,必須進行自上而下的真正改革。
在這種大環境下,維新變法的思潮在全國興起。而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康有為和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