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古問憂

(2005-10-07 23:06:02) 下一個

02910   星期二     

    

 

       李振赫曾在西安師大學習過一段時間的漢語,跟中國人能基本溝通,代表了利川最高漢語水平。現在在施揚的中級班學習。今天他帶我們去參觀他工作的地方---利川市立博物館。

我們來到位於雪峰公園左側的博物館。老遠就看到了“利川市立博物館”幾個大大的漢字。在韓國,博物館,研究所,一些文化基地的匾額都是用漢字寫的,旁邊竟無韓文。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重視充分說明了中韓曆史文化淵源流長。

博物館規模不大,四五個廳,分別展示了利川的地理概況和曆史發展,以陶瓷文化為中心。在體驗室,我們好好體驗了一下“拓”,一種古代的印刷術,就是將韓紙蒙在木質的麵具上,用蘸上墨汁兒的紗布團在上麵用力按,很快就有麵具的頭像凸出來,簽上我的韓文大名“팽조하一幅和回假麵的“拓”便誕生了。

       說是博物館,所展之物真的不博,無法滿足我們對韓國文化的尋根問底。

       於是李又驅車帶我們去英陵。英陵是世宗大王和王後的合葬陵墓,在利川和驪州的中間,42 號國道上。世宗大王是朝鮮王朝的第四代王,是韓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君王,位比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在位期間,創造了韓國文字,頒布了《訓民正音》,使這種被聯合國文化遺產組織譽為最科學的文字得以廣為流傳,韓文易讀易寫,自此韓國鮮有文盲,今日飛速發展的網絡產業也從中受益匪淺,除此以外,世宗大王還改進了測雨器,渾天儀,天文望遠等技術,整理了雅樂,功勞不一而足。今天的萬元韓幣上就印著他老人家的頭像,還有什麽世宗文化會館,世宗影視大獎,由此可以推斷出他在韓國曆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然,他的陵墓也就成了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輛輛大巴載滿中小學生來此參觀。殿裏殿外,擠滿了手拿筆和筆記本的中小學生,估摸著跟國內一樣,回去以後還得寫觀後感吧。我們一開口說話,就吸引住幾個小姑娘,她們居然還“你好你好的”跟我們打招呼。

      穿過訓民門,遠遠就看見高高聳立在土丘上的陵墓,除了陵墓前有幾尊石像,並無多少裝飾,普普通通的一個大土包。這讓我想起長沙的馬王堆漢墓,一個諸侯國的丞相夫人的墓室而已,卻極盡奢華,出土文物之珍稀,華貴,豐厚,舉世震驚。兩相對比,是當年的朝鮮王朝不如中原小小的諸侯氣派呢還是韓國人自古就自上而下崇尚節儉呢?寬闊的草坪上勁鬆挺立,芳草萋萋,周圍一片寧靜,十分肅穆,吵鬧的孩子們都停止了嘰喳,沒有人能告訴我。

       吃過中飯,李說他附近有一位農民朋友,我們可以去他家摘梨.

     “貴嗎?”施揚不無擔心地問,我們早就領教了韓國水果的金貴。

  “不要錢。”

我們不禁雀躍,不僅可以免費吃梨,還可以來一次“農家樂”!李真可愛。隻是他而立之年仍然未婚,我可不想對他太熱情,免得人家誤會,誰讓他一再揚言非找中國女朋友不可。

       韓國人相信“農者天下之大本”,即便是現在電子產業,汽車製造業等早就取代了農業的根本地位,但韓國政府一向保護農民的利益,農副產品的價格一直高高在上。

    車穿行在蜿蜒的山間公路上,乍一看,跟中國的農村差不多,到處是莊稼,果園,牧場,低矮的民居散落其間。

很快就到了李的朋友家。聽說女主人已去世,家裏隻有男主人,兒子在外地上學。房子是新建的,兩旁有冷庫和雜物間。屋裏的現代化電器一應俱全,跟城裏沒有任何差別,三居室的房子收拾得很幹淨,化妝室比我們房間還大。主人熱情地拿出了梨和鮮榨的梨汁請我們吃。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大的梨,圓圓的跟香瓜差不多,韓國人也沒有什麽分離(分梨)之說,削好了,幾個人吃一個就夠了。梨很甜,多汁,入口即化。沿途看到的梨樹並不大,咋能長出這麽大這麽甜的梨?主人帶我們去了梨園,梨園很大,有些像《橘子紅了》的場景,隻是應該換上《梨子黃了》。梨樹不高,樹齡也不長,梨樹上掛滿了果,隻是奇怪的是都用紙袋套著。主人解釋說為了受熱受光均勻,紙袋有不同的顏色,因為是不同的品種,它們將銷往不同的國家。主人示範給我們看,哪些是熟了,哪些還不能吃,樹頂上還用網罩著,那是為了防止鳥類偷吃。我從來沒見過這麽精心打造的梨。主人說犁地,施肥,鋤草一般機械化,上套和收獲是人工。這麽一大片梨園,收入可想而知,簡直就是一農場主嘛。可主人說這隻能算普通人家。

我們拎了一大袋梨回去, 熱心的主人邀請我們以後再去。他說了一句最讓我們動容的話:“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我比一般中國人更為中國文化自豪。”他去過中國,還寫了“梅花一生寒不賣香”的字畫給我們看。

在利川,我們深深體會到韓國民眾對中國人的友好,和對中國文化曆史的崇拜。不經意的,我們也成了民間大使。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此前在博物館展示的那些粗糙簡陋的農具,韓國人50年前還在使用,而在我的家鄉,中國最偏遠的山區,上幾輩留下的家什也要比他們的先進多了。為什麽,韓國農業現代化如此普及,城鄉幾乎沒有差別的時候,我的父老鄉親們依然是刀耕火種,向土地要個溫飽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