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八十年前的百團大戰:八路軍部隊編製你了解多少?

(2022-10-18 17:43:51) 下一個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據點為目的的大規模破襲作戰,曆時3個半月。參加作戰的部隊包括八路軍一二〇師、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與當地民兵。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105個團,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

今年是八路軍百團大戰勝利80周年,在這場著名戰役中,八路軍的團以上編製都有哪些呢?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中

八路軍各級部隊編製

八路軍從1937年8月改編到1940年8月百團大戰,部隊經過三年的發展,由最初的4.5萬人擴充到40萬人。八路軍下轄師、旅、團、營、連、排、班共7級編製,還有縱隊、支隊,軍區、二級軍區、軍分區以及縣大隊等各級各類部隊編製。

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改編之初,下轄3個師:一一五師、一二〇師、一二九師。這3個師都是國民革命軍丙種師編製。所謂丙種師的來曆是:1929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編遣會議,規定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甲、乙、丙3種,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丙種師轄2旅4團,各師又轄有數量不等的炮兵和騎兵部隊。蔣介石嫡係部隊“中央軍”一般都是甲種師,其他派係的“雜牌軍”則多為乙種師和丙種師,這是蔣介石消除異己的一貫手法。蔣介石為了限製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給八路軍的3個師都是丙種師編製。丙種師比甲種師兵員少一半,師至團采用“二二製”(也稱“方塊製”),每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師直屬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營,全師編1.3~1.5萬餘人。其中,一一五師1.5萬人,一二〇師1.4萬人,一二九師1.3萬人。

一二〇師師長賀龍

八路軍的3個師在改編之初,除編2旅4團外,還額外編了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以後,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隊伍迅速擴大,師編成內,陸續增編了縱隊、支隊、獨立旅、教導旅等。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原有的3個師,已發展成各擁有十幾個旅和軍分區、二三十個團的戰略軍團,兵力增加了數倍,均已超出了師的編製規模。到百團大戰結束時的1940年底,一一五師部隊發展到7萬餘人,一二〇師部隊發展到5.1萬人,一二九師部隊發展到11萬餘人。

八路軍剛改編時有6個旅: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每旅轄2團,五六千人(三四三旅6500人、三四四旅5000餘人、三五八旅5000餘人、三五九旅5000餘人、三八五旅5000餘人、三八六旅5700人)。不久,每個旅又增加一個團,改為三團製旅。1937年11月4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關於擴軍問題的指示》中,提出“準備每旅改轄三個團,更適宜於我軍進行山地運動遊擊戰爭的戰鬥任務。”增編後的三團製旅,兵力已接近萬人。1938年1月20日王震《關於第三五九旅編製等致周士第、甘泗淇並朱德、彭德懷電》中提到:“現三個團已編製就緒,七一七團三千二百人,平山團二千五百八十人,崞縣團二千六百廿人,旅直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人。”

以後八路軍又在各師和軍區之下增編了若幹獨立旅、新編旅、警備旅、教導旅和騎兵旅等。每旅人數不等,少則兩千人,多則六七千。每個旅通常轄3團,個別還有轄4團的。徐海東、陳賡、張宗遜、陳錫聯、王震、楊勇、許世友、韓先楚等赫赫有名的戰將都當過八路軍的旅長。

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已發展到30多個旅。百團大戰之後,根據中共中央“精兵簡政”指示精神,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各戰略區陸續對所屬部隊進行精簡,實行甲種旅和乙種旅兩種編製。所謂甲種旅,就是三團製,七八千人;乙種旅,為兩團製,五六千人。

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

1937年8月八路軍剛改編時,3個師下轄6個旅,每旅轄2團,全師共12個標準團。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另轄迫擊炮、重機槍、騎兵、通信等分隊,一般為連或排。楊得誌、李天佑、楊成武、宋時輪、陳錫聯等年輕戰將就是八路軍第一批團長。當時除了宋時輪30歲,其他人隻有20多歲,稱得上“白袍小將”。時任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的陳錫聯在回憶錄中提到:第七六九團編3個營。每個步兵營有4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團直屬隊有迫擊炮連、特務連和通信排。全團計2900餘人。另外,每個師還有1個獨立團或教導團(一一五師為獨立團,一二〇師和一二九師為教導團),3個師共15個團,加上八路軍總部(第十八集團軍總部)直屬的特務團,這樣總共有16個團。

以後,隊伍不斷擴充,增編了不少團,但有些團人員、武器都不齊全,和標準團沒法比。《陳錫聯回憶錄》中提到,1938年1月成立的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獨立團隻有1200餘人。而八路軍最初的標準團,人數大體始終保持在3000上下甚至更多。1938年4月,晉東南根據地反“九路圍攻”戰鬥後的第二天,朱德總司令路過三八六旅七七一團,問團長徐深吉該團現在有多少人?徐團長報告說有3853人。

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作戰前動員

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整個八路軍部隊已經達到170多個團。但人數多少不等,少則千把人,多則兩三千人。百團大戰八路軍參戰部隊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一二九師46個團、第一二〇師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平均每團兩千人左右。據一二九師1940年發展計劃,野戰軍步團至少到二千人,地方軍步團至少到一千五百人(劉伯承、鄧小平《關於第一二九師年內計劃發展三萬五千人致各兵團電》)。百團大戰後,朱德等《關於百團大戰後部隊的整理問題致各兵團首長等電》(1940年12月2日)要求參戰部隊補充缺額,充實滿員,達到每團二千五百人。可見,百團大戰前後這一時期,按標準編製,一個主力部隊的團,人數在2500人上下;地方部隊的團,人數在1500人左右。

1941年後,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八路軍各部隊進行精簡整編,出現了甲、乙、丙3種團製。甲種團為3營9連製,2000~2500人;乙種團為2營6連製,1200~1500人;丙種團為5連製,900~1100人。甲種團也被稱為“大團”,丙種團稱為“小團”,是當時兩種常見編製,乙種團介於二者之間。有些戰略區部隊隻有大團和小團兩種編製。小團的步兵連比普通連大些,160人左右,相當於加強連,因此被稱作“大連”。

縱隊

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一些地方武裝、遊擊隊編有縱隊。如八路軍山東縱隊、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太嶽縱隊、八路軍挺進縱隊等,其編製不盡一致,有的轄支隊,有的直轄大隊,有的轄旅或團。許多縱隊隨著隊伍發展,編製規模也不斷擴大。如“八路軍東進抗日遊擊縱隊”(簡稱“東進縱隊”“東縱”),是1937年12月為開辟冀南抗日根據地,一二九師抽調兵力組成,為八路軍最早成立的縱隊之一。“東縱”剛成立時隻有4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騎兵連,總共500多人,也就是1個加強營的實力。到1939年,“東縱”已發展到下轄幾個團,成為旅級的縱隊。

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陳再道

此後,八路軍的許多縱隊為旅一級,有些縱隊就整編為旅。如1940年5月,冀南區的八路軍部隊進行整編,原青年縱隊編成新四旅,原東進縱隊編為新七旅,均轄3個團。也有的縱隊比旅高一級,如1939年6月成立的“張縱隊”(司令員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起點就高,由獨立第一旅和獨立第二旅組成。參加百團大戰時八路軍第二縱隊有3個旅、10個主力團,八路軍第三縱隊有16個主力團,編製規模都比八路軍剛改編時的師還要大。

支隊

八路軍剛改編時,並沒有支隊的編製。隨著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敵後,很快建立了許多獨立支隊,以適應敵後遊擊戰爭的需要。這些支隊名號繁多,有的以活動地域命名,有的以領導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號命名,有的以兵種命名,如津浦支隊、黃河支隊、運河支隊、東進支隊、蘇魯豫支隊、大青山支隊、宋時輪支隊、秦賴支隊、第五支隊、騎兵支隊等。支隊通常隸屬於旅或師以及軍區,編製不統一,且不固定,人員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幾個營或連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團第二營為骨幹,組建八路軍第一二〇師雁北支隊(又稱宋時輪支隊),1938年1月,擴編為5個營。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

八路軍的支隊早期隻是團級、營級,後來隊伍迅速擴大,升格到旅級、團級。如大青山支隊一開始也是一個團的架子,下轄3個營,以後發展到轄3個團,成了旅一級的支隊。八路軍參加百團大戰相當於團級的支隊有平井獲支隊、雁北支隊、南進支隊、挺進支隊、遊擊支隊等,相當於旅一級的支隊有大青山支隊。

軍區

軍區是八路軍按戰略區域設立的一級組織,為戰略性戰役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為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先後建立晉察冀、晉西北(後改為晉綏)、山東、晉冀魯豫等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各軍區領導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和衛生部,下轄若幹二級軍區和旅、縱隊等主力部隊。軍區編製不固定,如晉察冀軍區1937年11月7日剛成立時,下轄4個分區、1個獨立師,共1萬餘人。至1940年12月百團大戰結束時,晉察冀軍區轄冀中軍區、冀熱察挺進軍,共12個軍分區,37個團,20餘個遊擊支隊,共10.9萬人。

1940年8月,河北平山縣吊兒莊,百團大戰前夕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與戰友,左起舒同、聶榮臻、楊成武、聶鶴亭

二級軍區和軍分區

二級軍區是八路軍軍區體製的中間層次,隸屬軍區(戰略區),下轄軍分區和旅、團等部隊。軍區機關一般由旅或縱隊兼,如第二縱隊兼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最早的二級軍區是冀中軍區,成立於1938年4月。二級軍區編製不統一,初期大多轄3~5個軍分區、1~2個旅,也有的部隊多些,如1940年冬百團大戰後期,冀南軍區轄3個旅,冀魯豫軍區轄4個旅。

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

軍分區隸屬軍區或二級軍區,是八路軍軍區體製的第三級建製,下轄團(分區獨立團),並領導各縣大隊(獨立營)。軍分區機關通常由旅或支隊兼,如晉察冀軍區和晉冀豫軍區所屬軍分區都是由支隊兼,軍分區按地區大小,分甲、乙、丙三種。軍分區編製不固定,所屬部隊多少差別也很大。抗戰初期(1939年以前)軍分區所屬部隊很少,最多隻有1~2個團,有的名義上1個支隊,實際上隻有幾個大隊。以後隨著鬥爭形勢的需要,地方武裝建設得到加強,軍分區部隊不斷充實,相繼建立了獨立團、基幹團。到百團大戰時八路軍已有近50個軍分區,直接參與百團大戰的就有31個軍分區。

百團大戰獅腦山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戰任務,靈活采取了多種編製,很好地適應了敵後戰場鬥爭形勢的需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打錯了,1個上將,10個中將,20個少將。
新邯鄲人 回複 悄悄話 以前的革命者是有理想的,現在的貪官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蔣介石給共軍的編製很大方。
4.5萬人本來就一個軍的兵力,給了一個集團軍的編製(兵團)。
新四軍9000人給了一個軍隊編製。
朱德給上將,10個中將,11個少將。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有一句話不能苟同:為了排除異己,蔣介石給八路軍3個師丙級師編製。
這句話不實。
在改編紅軍談判中,蔣介石給紅軍4個師的編製:115師,118師,120師,129師,都是被紅軍殲滅的東北軍的番號。為了削弱東北軍,取消他們被殲滅的番號,為了離間紅軍和東北軍,故意把這些番號給紅軍。八路軍的番號是粵軍被取消的番號。

蔣介石為了控製紅軍,把4個師分散到國軍不同的集團軍裏麵。而共黨堅決要成立一個師以上的指揮部指揮這4個師。一直在為指揮部爭吵,互不相讓。

前線日軍進攻黃河,局勢危急,不能再等了,蔣介石不得不同意建立指揮部八路軍,把粵軍番號給它。但是蔣介石也把118師番號減少了,原定118師師長徐向前隻能到129師當副師長了。

八路軍總共不到4.5萬人,每師1.3萬人-1.5萬人,隻能是丙級師。

3師6旅12團。
共軍自己增加3個團,獨立團和教導團。

東北軍是甲級師編製3旅9團。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好處是組織起來了,壞處是裝備訓練還隻是民兵武裝。基本不能和正規軍正麵作戰。直到東北接受了大量蘇軍援助的日軍槍械和二級日軍得滿洲軍兵員,並得到蘇軍和日軍顧問和後勤支援後,才真正形成戰力的。在韓戰中獲得蘇式五十年年代裝備技術後達到頂峰。六十年代和蘇聯決裂以後就每況愈下,直到對越作戰現眼。八十年代以後再次各種引進蘇美技術,算是又膨脹了起來。不過這次是東拚西湊的,很不配套,實際戰力還其實是達不到五十年代的巔峰水平的。基本上就類似於國民黨的德國師。能和日軍打一打,但是還是沒戲。和美軍都打不著。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