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粵語的最初的興趣是因為電視劇上海灘在大陸的風靡,葉麗儀唱的主題曲“浪奔,浪湧,,,”,氣勢磅礴,韻味無窮,改用普通話,便味道全無,那時覺得粵語真的是圓潤婉轉,最是適合用來唱歌的語言。
二十年前的溫哥華,大都是香港人,說普通話的移民極少,不會粵語,想做Waitress都不行。為了生存,曾努力學習過幾天,結果發現這個“婉轉”的語言比英語難學多了, 沒有語言天分的我,最終敢說的隻有兩個詞:一個是表示否定的mou 啊mou啊,一個是表示肯定的hai啊hai啊, 也就是說隻會搖頭和點頭。
英語的發音並不難,至少你可以模仿得出來,而且可以模仿的八九不離十,粵語則不然。進了商店,我說“明報“,人家聽成“麵包”,我說“有沒有廁紙”,人家目瞪口呆的理解成“有無妻子”,聽在我耳朵裏,明明就是一模一樣的發音啊,錯在哪兒呢?我不是語言學家,說不到根本,就是感覺,感覺同是中國話,普通話和粵語發音的方式全然不同,粵語的很多詞是舌根加鼻音,在一個莫名其妙的位置發出一種模棱兩可的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個NG, 根本沒有嘴巴什麽事,就是一股氣流從鼻孔裏過了一下。
在外國人眼裏,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是不是有點兒匪夷所思?生老大的時候,醫生問我要不要給孩子做包皮手術,可我不知這個單詞,見我不懂,醫生就出去了,一會兒領了一個中國麵孔的護士進來,讓她用“Chinese”跟我解釋一下。她一張口,粵語,還不如英語我懂得還多一點。後來她靈機一動,掏出筆在紙上寫了:你要不要給孩子做包皮?我恍然點頭,兩個中國人不禁相視莞爾,多虧書寫還是一樣的啊。也是到了這裏才知道,就口語來說,國語是Mandarin, 粵語是Cantonese, Chinese 是一種不存在的語言。
出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課餘在一家廣東餐館打工,除了我,都是廣東人,好在我們還有一官方通用語言 - 英語可以溝通。老板的老爹常去幫忙,會說一點點國語,其國語水平,和我的粵語水平不相上下,還會說英語,英語水平,不好說,反正我從來沒聽懂過。打電話叫外賣的很多,不論是說英語的,還是說粵語的,我都聽不懂啊,老爺子就指點我說:聽不懂菜名沒關係,你就問他要那個菜的南巴。我更不懂了,忙虛心求教:何謂南巴?老爺子很不耐的說:就是南巴啊,每個菜名前麵不都有個南巴嗎?喔,南巴-----Number. 又一日,兩個白人婦女來吃飯,吃完了上Dessert, 一女指著粉紅色的布丁樣的甜點問我是什麽做的,我趕緊跑去問老爺子,老爺子說:死朝巴黎做的。我沒明白,可也不敢繼續討嫌,隻好鸚鵡學舌的過去說:it is made of sichaobali. 二女很有教養的重複著:死朝巴黎,死朝巴黎,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客人走後,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死朝巴黎到底是什麽冬冬。聯想到那個甜點的味道,我終於恍然,想到二女的表情,又不禁惶然:死朝巴黎----Strawberry. 不過這些好像是中文和英語的糾紛,和粵語的關係不大,也算在我的學習粵語的遭際裏麵吧。
從微信上看到這個學粵語的看圖識字,相信這位仁兄在學習粵語的過程中所受到的身心傷害,罄竹難書,不然,也不會用如此的聳人聽聞的方式來學習。最後那個“烘黑”,笑得我眼淚都出來了:
我在粵20多年,每天同村幹部打交道,
不得不3個月開始講粵語。
兒子反唇相向,罵了句核凸嗎,妻的筷子舉起要棒打時,細仔
立即說,我是說口字邊那個嗎?不是女字邊那個媽呀,
筷子停著了,時年四,五歲.
有機會請你飲茶!
等著聽草兒的粵語故事。
你鍋在廣東呆了很多年,還是很反感粵語發音的難聽,感覺很"baby"腔調,不如普通話幹淨爽利硬朗。 不過呆的久了也聽會一多半,簡單的說幾句也過得去,但一直難以啟齒。粵語歌好聽的也就那麽幾首。
博主從前的發型還沒學會呢,就換了一個。
我在珠海時,周圍很多朋友都是外語係畢業的,都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日、法語什麽的,就是沒幾個粵語說得來,怎麽聽都別扭。我們在一起尋開心時就用粵語交談,個個笑得前俯後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