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紫竹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悉達多》到《荒原狼》

(2025-05-16 22:56:50) 下一個

認識黑塞,有相見恨晚之憾,亦有餘生有幸之歎。聞黑塞其名也久矣,然而第一次真正翻開黑塞,人生已過了大半。 於晚熟的我而言,這個年齡讀黑塞,也算是適逢其會吧。

 

按作品問世的時間線先讀了《悉達多》,接著讀了《荒原狼》和《精神與愛欲》,覺得前兩部在思想理念上有更多承啟與共通之處,所以放在一起寫寫讀書時的一些隨想和領悟。

 

《荒原狼》的思想脈絡和《悉達多》是一致的:悉達多無端的就想要去修行,要去尋找那個獨一的神性,去尋找意義和本質。而《荒原狼》中的哈裏則是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僵化和格格不入的世界裏,是市民世界的邊緣人,想要尋找生活的解釋和答案:用剃刀自殺還是與世界和解。而證果的過程,悉達多是實實在在的親身經曆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愛欲繁華;哈裏則是通過虛構的劇院虛擬的現實,領悟和接受了自我和世界。

 

總結這兩本書裏我所能理解的,黑塞的一以貫之的思想主旨:首先,不論是對於宗教信仰,對於社會生活,對於精神肉體,都不能通過道德說教或禁欲逃避來達到理想的境界,要聽從生命的強大的原始力量,去體驗塵世的種種,包括縱欲與墮落,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曆劫”。“我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去經曆罪孽,追逐肉欲和財富,去貪慕虛榮,以陷入最羞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掙紮,學會熱愛世界。”,然後才會有精神上的和諧和解。

 

其次,就是不要試圖把自己塑造或修煉成一個佛陀,而是接受不完美的,充滿肉欲和矛盾的自我,接受和包容自己身上的狼性,甚至於多種性,而所謂的狼性,即非教化而形成的本真複雜的的我。

 

讀黑塞的過程,也是一個領略作者所處所曆的時代的各種西方思想流派和理論的過程,包括哲學的,心理學的,宗教等等的思潮或萌芽。

 

生命是一個切實的存在,本身並無意義,每個生命的個體麵對明顯無意義的荒謬世界,通過積極的探索,去發現和賦予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和價值,這是薩特的存在主義;

 

悲劇的偉大不在於教訓而在於體驗,麵對不可戰勝的的命運仍然狂歡,正是生命中這些非理性的瞬間,反而能讓我們觸摸到生命的最真實的溫度,這是尼采的酒神精神;

 

哲學如果不能跟活潑的生命體息息相關的話,那麽哲學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這是維特根斯坦;

 

黑塞作為榮格的學生和病人,其書中有榮格的人格多樣,且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的闡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靈魂就像“千百層薄皮組成的蔥頭,無數根細線構成的織物”。

 

我們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是荒謬人生的最直接粗暴的演示,正如加繆在《西西弗斯》裏所言。“建立在最為短暫的創造之上的必然暗淡的榮光,還有什麽比這更加讓人吃驚的呢?演員在三個小時的時間裏成為伊阿高或是阿爾切斯特,成為費德爾或格洛斯特。在這短暫的時間裏,隻是五十見方的舞台,他讓這些人物活著,或死去。荒誕從來不曾如此完美、如此經久地光彩奪目過。這些美好的生命,這些獨特而完整的命運,就在四壁之間,幾個小時的時間裏,生長、完成,還有比這更濃縮、更有啟示意義的嗎?”

 

加繆在黑塞之後,我的理解,加繆的對於戲劇的論述,也許從黑塞這裏得到啟示:戲劇或者說劇院是生命荒謬的最好的模擬,在《荒原狼》中,哈裏就是經曆了這個模擬,然後領悟了世界和生命。

 

劇院裏的第一幕,槍殺汽車和人,即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抗也是對戰爭的無序和殘忍的控訴;下棋那段是對於多重人格的解說;馴狼那段,是對人性的剖析,人與狼的較量,以及人性的鍛造;回到少年一直到殺死赫米娜是他的一生各個階段融合為一,然後殺死精神的自己走出迷宮。

 

黑塞說過尼采在很多年前就在經曆後人才體驗到的迷茫和失落,詩人自古多寂寥,黑塞自己也體驗著相同的不容於世的孤單寂寞,他的反戰思想受到圍攻,被罵到抑鬱,他的對於戰爭的表述,就是在今天也會被說成賣國,是受害者有罪論,尤其是如今的世界重又開始變得對立和隔閡。政治需要的煽風點火,烏合之眾的群情激憤,,,,,絕大多數人,不著意於反省而更鍾意於追責,看看新冠後的彼此追責彼此甩鍋,人性在何時何地都沒有什麽不同,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什麽長進。

 

黑塞是詩人,號稱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文字描寫詩意唯美,細節生動精致,意識流自然流暢。很多作家的純理性文字容易流於冗長乏味或者艱澀難懂,但黑塞對於生命,哲學,美,音樂以及藝術的描寫,卻有一種開啟心門醍醐灌頂的酣暢淋漓。

 

《悉達多》和《荒原狼》都是哲學小說或者說是哲學寓言小說,以虛構的人物和情節來闡述作者的哲學理念,所以,其中人物的可信性和情節的真實性並不重要。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創始人,是真實的存在,然而書中的喬達摩和悉達多卻是亦真亦幻的兩個人。而《荒原狼》中的幾個人物: 赫敏娜思想深邃縝密,那個樂手也是如導師一般,有能夠啟迪哈裏認知的思想深度;瑪麗亞更像是《悉達多》中的妓女迦摩羅,是情欲和享樂的象征,給予哈裏世俗生活的啟蒙和經驗;瑪麗亞代表肉欲之愛,而赫敏那代表著精神之愛,她是哈裏的鏡像,是異性的哈裏,哈裏對赫敏娜的愛不同於對瑪利亞的愛,這種愛是超越性別的,就如《精神與愛欲》中的哥爾德蒙與納爾奇斯之間的愛。

 

等有心情了,再寫寫《精神與愛欲》的讀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7a8 回複 悄悄話 厲害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