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小便宜”又叫作“沾小便宜”。
“貪小便宜”是中國文化裏的第二個劣根性。之所以把它列為第二,是因為它限製了中國人的視野和胸懷。
“貪小便宜”在中國文化當中可是比比皆是,小到平頭百姓日常生活當中,鄰裏之間的一草一木,針頭線腦;大到達官貴人的貪汙受賄,貪贓汪法,無不是貪小便宜的文化思想的具體體現。
人好問了:“鄰裏之間一草一木和針頭線腦之爭,稱作貪小便宜好理解。為什麽貪汙受賄和貪贓枉法也是貪小便宜呢?你看貪汙受賄的數額已經是天文數字了呀!”君是隻從數額和價值上麵來看待“小”和“大”的區別了,我所說的“小”和“大”乃是從性質上看待的。中國文化裏好的方麵說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我看來,“道”才是區分“小”和“大”的根本區別。中國傳統文化也強調“名”和“利”,“名”乃是本,包含有“道”和“義”兩層意思的“名”才是君子所追求的。“利”乃是用,為著實現所追求的“名”,而且符合“道”的“利”,才是君子所想取的。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乃是中國人對追求“名”的通俗描述,可以說中國曆史上,無論奸詐無恥如石敬瑭、朱溫、朱熹、張居正者,還是清正廉潔,剛直不阿如範仲淹、於謙者,沒有一位在開始做事兒的時候,就想著在曆史上留下“惡名”、“臭名”的,可是為什麽最終的名聲大相徑庭呢?關鍵在於對“取利”的態度和手法上的差別造成的。石敬瑭和朱溫的事跡,大家基本都知道,不用我的贅述。朱熹和張居正兩位“曆史偉人”的事跡,大家恐怕很容易被其戴著畫皮的“名”所忽悠,而忽略其“貪小便宜”的肮髒內心了。而範於兩位大家,曆史上也有政敵的攻擊和誣陷,卻沒有人能從道義兩方麵對其進行構陷,根本就在於這些人物有著自己對“名”的堅定追求,時刻以“道”和“義”約束自己的處世行為,從而杜絕了見利忘義的無恥作為對其名的玷汙。從這兩種差別可以看出,“貪小便宜”很容易遮擋一個人的視野和胸懷的,使人在“不義之利”麵前失去正確的判斷,從而斷送自己的曆史名聲。
當代居高位者也都時刻拚命維係者自己的“名”,不過他們維護自己的名的方式跟朱張很是相似,都是企圖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勢來掩蓋自己“貪小便宜”的無恥行為,從而構建一個似是而非的“虛名”而已,鮮少象範於二位用“道”和“義”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來維護自己的“名”的。有如此手段構建的“虛名”是很難經得起檢驗的,所以在現今的中國,看到那些層出不窮的“抑鬱症”官人們和那些人格分裂的官人們就不稀奇了。正所謂“官人百貪身名裂,遺兒孫,貪圖小利,臭名萬年”。
貪小便宜後,最終吃虧的是誰呢?答案昭然若揭。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複周禮,反對封建製度。強調君君臣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專心打洞。
何為周禮,周禮不僅僅是周朝的禮儀道德,而且是周朝奴隸社會的社會禮治結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世代為王,侯者王封賜之,世代為侯。p民世世為奴。
封建社會雖然同樣是普天之下皆為王土,但不再有諸侯割據,以郡縣封官而治,不予世襲。僅從政治上講,封建製度相較於奴隸製度在君王加強集權統治的同時也調動了社會階層進步積極性和活躍度。p民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機會得到地位上的提升,這對人類社會發展而言具備顯而易見的進步性。而孔老兒為一己之私卻始終抱著反對革新,恢複舊製的思想到處招搖撞騙。尤其跟法家更是勢不兩立,霸道不可一世。如此自私小人竟被庸人弱兒頌為聖賢,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大忽悠!腐儒問人之偽善本性可見一斑!
《近代蘇魯地區的初夜權:社會分層與人格異變》
http://bbs.tianya.cn/post-no01-500013-1.shtml
現在的孩子就不太節儉,因為富有了一些。